血浆BNP、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变化分析
2019-09-05张源源
张源源
(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二科 山西 阳泉 04500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闭塞冠脉管腔的方法,对于改善心肌血流灌注有显著的效果,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12h内治疗的首选[1]。但PCI术可使冠脉斑块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引起生化指标的变化。血浆脑利钠肽(BNP)与D-二聚体(D-D)分别是检测心功能与凝血纤溶状态的指标,本研究主要研究AMI患者PCI术后血浆BNP及D-D水平变化,以期为临床的治疗提供指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40-78岁,平均(60.3±10.5)岁,单支血管病变38例,2支及以上血管病变47例。
1.2 方法
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5mL,置于抗凝试管中,后以3500r/min离心10min,留取血浆,以BH400荧光免疫层析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北京博晖创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检测术后24h、术后72h及术后7d的血浆BNP、D-D水平。
1.3 观察指标
(1)统计患者术后24h、术后72h及术后7d的血浆BNP、D-D水平。
(2)比较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血浆BNP、D-D水平。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患者的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新发或恶性心衰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将发生MACE者作为预后不良组,否则为预后良好组,对比两组不同时间的血浆BNP、D-D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术后24h、术后72h及术后7d的血浆BNP、D-D水平比较
术后不同时间患者的血浆BNP、D-D水平差异显著(P<0.05),术后7d的血浆BNP、D-D水平低于术后72h和术后24h(P<0.05),术后72h的血浆BNP、D-D低于术后24h(P<0.05),见表1。
表1 PCI术后不同时间的血浆BNP、D-D水平比较(±s)
表1 PCI术后不同时间的血浆BNP、D-D水平比较(±s)
注:与术后24h比较,aP<0.05,与术后72h比较,bP<0.05。
时间BNP(pg/mL)D-D(mg/L)术后24h458.62±100.326.52±2.01术后72h225.52±50.32a2.20±0.70a术后7d142.35±30.10ab0.85±0.20ab F 507.752489.472 P 0.0000.000
2.2 预后不同患者的血浆BNP、D-D水平比较
术后随访6个月,本组患者中有11例(12.94%)发生MACE,为预后不良组,其余74例为预后良好组,组间、时间、交互血浆BNP及D-D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后7d的血浆BNP、D-D水平均低于术后72h及术后24h(P<0.05),术后72h低于术后24h(P<0.05),且预后良好组术后不同时间的血浆BNP及D-D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见表2。
表2 预后不同患者的血浆BNP、D-D水平(±s)
表2 预后不同患者的血浆BNP、D-D水平(±s)
注:与术后24h比较,aP<0.05,与术后72h比较,bP<0.05,与预后不良组比较,cP<0.05。
组别nBNP(pg/mL)D-D(mg/L)术后24h术后72h术后7d术后24h术后72h术后7d预后不良组11633.80±120.35327.57±60.58a190.45±40.20ab8.34±2.003.55±1.01a1.52±0.50ab预后良好组74432.58±101.02c210.35±45.30ac135.20±30.15ab6.25±1.85c2.00±0.60ac0.75±0.20abc F F组间=12.302,F时间=14.258,F交互=13.025F组间=13.258,F时间=15.201,F交互=12.258 P P组间=0.000,P时间=0.000,P交互=0.000P组间=0.000,P时间=0.000,P交互=0.000
3.讨论
AMI是因急性而持续性的冠状动脉缺血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可引起持续而剧烈的胸后骨疼痛,还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AMI发生12h内及时予以PCI术是促进病变血管再通、恢复心肌灌注的有效方式,但仍有部分患者经PCI治疗后的预后差,出现MACE,因此如何做好PCI患者术后的预后评估,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2]。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术后不同时间的血浆BNP、D-D差异显著,术后7d<术后72h<术后24h,说明血浆BNP、D-D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随访6个月,本组患者MACE发生率为12.94%,与郭卉等人研究中的13.40%结果相近[3],说明AMI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的发生率较高;组间、时间、交互血浆BNP及D-D水平差异明显,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术后7d的血浆BNP、D-D水平<术后72h<术后24h,且术后不同时间预后良好组均低于预后不良组,说明可将血浆BNP、D-D作为判断PCI术后预后的指标。血浆BNP是利钠肽系统成员,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具有排钠利尿的作用,能调节血压和血容量的自稳平衡,在心肌细胞损伤时,可被释放进入血液循环,是反应心功能的有效指标;D-D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降解产物,能反应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其水平的升高表示机体的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4]。PCI术作为一种有创性操作,术中支架的置入及损伤造成的应激反应,可造成斑块的不稳定,且PCI需在AMI发病后12h实施,此时心脏处于严重的缺血、缺氧及高凝状态,因此在术后24h的血浆BNP、D-D水平较高,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血管再通,心肌灌注逐渐恢复,在抗凝药物的作用下其水平逐渐下降[5]。因此通过监测患者的血浆BNP、D-D水平,能了解其心功能及凝血纤溶状态,从而对预后做出判断。
综上,AMI患者患者血浆BNP、D-D水平随PCI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其水平的异常升高与预后不良有关,通过检测PCI术后血浆BNP、D-D水平可对预后做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