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胃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观察
2019-09-05苏艺群
苏艺群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民医院 广西 桂林 541002)
对胃间质瘤当前临床主要治疗手段为外科手术切除,传统手术切除对患者机体会造成严重创伤,且需要承担较高的医疗费用[1]。通过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术前检查,并引导应用消化内镜进行治疗,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2]。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切除手段,内镜下手术措施对患者机体的侵袭程度被控制到了极低程度,且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偏短,安全性高[3]。为更深入了解胃间质瘤患者应用内镜胃全层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将本院近年来诊治胃间质瘤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6年—2018年间应用内镜切除术治疗的胃黏膜下肿瘤患者60例作为对象。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在19~62岁,平均(51.3±4.8)岁。术前检查确认患者病灶所在位置情况如下:胃底(23例)、胃体(37例)。病灶直径在8~20mm间,平均(10.3±2.8)mm。纳入标准:①接受超声胃镜确诊胃黏膜下肿瘤;②病灶起源于固有肌层/黏膜肌层;③病灶直径均未超过30mm;④对内镜治疗无相关禁忌症,可耐受;⑤对治疗手段和内容知情,签署同意书。根据治疗方案将其每组30例分为对照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观察组(内镜胃全层切除术),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做对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
观察组应用内镜胃全层切除术(EFTR)治疗,所有患者在手术治疗前进行超声胃镜检查,确认病变起源来自于胃黏膜肌层、固有肌层,通过超声对肿物大小进行检测[4]。步骤如下:(1)定位:根据术前超声胃镜检查在病灶周围约5mm位置用氩气刀进行环形定位。(2)对患者进行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100ml加靛胭脂2ml,多点分次粘膜下注射。(3)切除:根据肿瘤大小、来源选择对应切除方式。①肿瘤来自胃黏膜肌层的患者选用常规ESD,即根据定位先环形切开肿瘤的黏膜层,再逐步剥离全部瘤体;②肿瘤来自固有肌层患者,瘤体直径小于10mm者选用常规ESD。瘤体直径大于10mm者则先使用刀将黏膜表面纵行切开,逐步将肿瘤完全剥离至根部后全层切除[6]。(4)创面处理;较小的创面直接用金属夹夹闭,全层切除的创面采取尼龙绳金属夹荷包缝合手段处理。
术后处理:常规留置胃管引流,给予护胃、止血、抗感染、抑酸以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并保持平衡等对症治疗,如有必要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
1.3 统计学方法
建立Excel数据库,将纳入患者基线资料、数据进行分类、编号及统计,用SPSS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治疗中所需平均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治疗相关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治疗相关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n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观察组3048.3±9.37.2±2.1对照组3062.1±11.710.8±2.6
2.2 术后观察组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讨论
胃肠间质瘤是由于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构成,属于间叶源性肿瘤,又以胃间质瘤占据比例相对更高。 胃间质瘤病灶所在位置主要为固有肌层或者黏膜肌层,此类肿瘤具备潜在恶性、侵袭性强的特点,病情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对于患者无论在健康、正常生活等方面都会造成巨大威胁[7]。
对胃间质瘤当前临床主要治疗手段为外科手术切除,传统手术切除对患者机体会造成严重创伤,且需要承担较高的医疗费用。医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对于患者术前检查准确性,通过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术前检查,并引导应用消化内镜进行治疗,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8]。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切除手段,内镜下手术措施对患者机体的侵袭程度被控制到了极低的程度,且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偏短,安全性高。结合本文所得数据中可知应用内镜胃全层切除术治疗患者疗效、并发症等方面均令人满意。在进行内镜胃全层切除术治疗可能遗留术后创面,此时可根据具体情况用钛夹对创面进行缝合处理,一般完整缝合创面较好,能够控制发生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内镜胃全层切除术针对直径较大的胃间质瘤,在切除处理后可能导致主动穿孔,因此对创面需要进行不间断的全层缝合处理。合理通过钛夹对创面进行缝合,修补穿孔以及严格控制术后腹膜炎发生率,是保障手术成功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对收治拟定用外科手段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应用内镜下胃黏膜全层切除术,具备微创、康复时间短以及预后质量高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