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稳定性训练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运动中的价值研究
2019-09-04古丽梅叶志卫陈晓玲
古丽梅 叶志卫 陈晓玲
【摘要】 目的 研究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在康复运动中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进行康复运动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 以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8例。对照组实施针灸推拿运动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核心稳定性训练。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总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 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兒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1%,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时间为(20.38±3.51)d, 明显长于观察组的(16.07±2.49)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1/38), 低于对照组的15.9%(6/3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痉挛型脑瘫患儿在康复运动中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 可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改善运动能力, 缩短治疗时间, 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关键词】 痉挛型脑性瘫痪;康复运动;核心稳定性训练;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1.107
脑性瘫痪在临床上被简称为脑瘫, 主要是由发育不成熟的大脑、先天性发育缺陷、获得性(早产、低出生体重等)非进行性脑损伤所导致, 患病率水平大约为每1000例活产儿当中3例[1]。痉挛型脑瘫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瘫类型, 其患儿占全部脑瘫疾病患儿总数60%以上。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水平不断增高, 会对躯干及四肢的活动能力造成干扰, 从而使患儿的运动能力受到不利影响[2]。本文研究痉挛型脑瘫患儿在康复运动中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的临床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76例进行康复运动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 以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8例。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7例;月龄1~28个月, 平均月龄(10.3±6.1)个月。发病时间1~19个月, 平均发病时间(4.1±5.0)个月;观察组中男23例, 女15例;月龄1~26个月, 平均月龄(10.1±5.9)个月;发病时间1~17个月, 平均发病时间(4.3±4.4)个月。两组患儿性别、月龄、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针灸推拿运动综合治疗, 具体如下。① 针灸:取穴包括百会、四神聪、印堂、双侧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曲池、外关、合谷、腕骨、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承山。头部穴位针刺采取平刺法, 快速进针确定得气之后, 持续留针30 min左右;身体穴位针刺采取泻法, 在确定得气后立即出针。② 推拿:治疗前帮助患儿取仰卧位, 头部用拇指按揉法, 沿着经脉的实际走向施术, 重点对百会、四神聪、太阳等穴位进行点按, 持续时间1 min左右, 在运动区、感觉区沿着实际走形的方向, 施以拇指推揉法, 时间控制在3 min左右。四肢采用抗牵拉的方式对处于痉挛状态的屈肌进行处理, 持续时间控制在1~2 min, 然后按照由近端向末端的顺序, 施以轻揉, 持续时间在20 min左右。随后帮助患儿取俯卧位, 在背部位置按照由上向下的顺序沿督脉及膀胱经通过指揉法及推揉法交替进行推拿, 各5~10遍。③ 运动:采用Bohath训练法, 主要包括翻身、四点位保持、坐立、爬行、跪立、站立、行走, 每次持续训练时间控制在40 min左右。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核心稳定性训练, 选择帮助患儿进行仰卧起坐、躯干搭桥、俯卧位抬腿、侧卧位髋伸展、动态Bobath球上训练, 以上项目具体实施的难度逐渐加大, 根据实际病情对训练项目进行选择, 达到预期效果后, 再进行下一项目, 强化核心肌肉力量, 增强稳定性。治疗师和患儿之间要保证做到一对一指导, 患儿不能自己完成的项目, 治疗师要给予一定的辅助性帮助, 每次训练持续40 min左右。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总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 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脑瘫症状基本消失, 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的改善幅度≥80%;有效:脑瘫症状有所减轻, 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的改善幅度≥50%, 但<80%;无效:脑瘫症状没有减轻, 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的改善幅度<50%, 或病情恶化发展[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 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1%,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儿治疗总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时间为(20.38±3.51)d, 明显长于观察组的(16.07±2.49)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74, P<0.05)。
2. 4 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1/38), 低于对照组的15.9%(6/3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34, P<0.05)。
3 讨论
脑瘫患儿的运动能力发育状态相对较为滞后, 肌肉力量不足只是其众多症状表现之一, 最主要表现为肌肉力量的控制能力严重不足, 脊柱在运动期间不能够对相应的力量进行传递, 会导致运动模式出现异常。提高核心稳定性具体指的是, 在训练过程中, 提高核心部位控制能力, 使躯干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姿态。在保证躯干处于稳定状态的基础上, 使患儿四肢肌肉的发力更加协调, 使力量产生、传递、控制都能够达到最佳化。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需加强躯干核心肌群的肌肉力量训练, 使肌肉力量增强并保持平衡, 使躯干的稳定性能够得以巩固, 在保持躯干平衡的基本前提下, 对上下肢力量进行有效的训练, 随后再进行爬行、坐立、站立、行走等较为复杂的训练,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6]。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 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时间长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觀察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 痉挛型脑瘫在康复运动中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 可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改善运动能力, 缩短治疗时间, 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一部分.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7):747-754.
[2] 金炳旭, 赵勇, 李素云, 等.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坐位能力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 6(4):324-325.
[3] 李丹, 刘军军, 刘亚琼, 等.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功能恢复的效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 21(5):583-584.
[4] 刘跃琴, 张惠佳, 覃蓉, 等. 核心控制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 20(11):1071-1073.
[5] 王桂平, 林坚, 庞伟茂. 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17):148-151.
[6] 许川月, 陈黎明, 江莹. 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国临床护理, 2017, 9(2):116-118.
[收稿日期:2019-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