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次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杯行压配与螺钉固定对术后康复的影响

2019-09-04陈能何其泉栗志辉李建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1期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螺钉康复

陈能 何其泉 栗志辉 李建伟

【摘要】 目的 探讨初次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杯分别采用压配固定与螺钉固定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60例初次行非骨水泥全髖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A组(髋臼杯采用螺钉固定, 20例)与B组(髋臼杯采用压配固定, 40例)。对患者术后进行随访, 记录随访时间, 观察术后恢复情况, 比较两组中位术后引流量、中位初次离床活动时间以及平均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术后6个月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3年, 平均随访2年。两组中位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中位初次离床活动时间3 d明显早于A组的7 d, 平均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91.8350±1.4304)分明显优于A组的(86.8200±2.1623)分, 术后6个月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明显低于A组的10.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初次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 髋臼杯采用压配固定效果较佳, 初始稳定性好, 术后能使患者更快速康复。

【关键词】 髋臼杯;压配;螺钉;康复;全髋关节置换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1.011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acetabular cup compression and Screw fixation on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in primary uncement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primary uncement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fixation methods into group A (acetabular cup Screw fixation, 20 cases) and group B (acetabular cup compression fixation, 40 case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after operation. The follow-up time was recorded and the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was observed. The median postoperative drainage, median time of first off-bed activity, Harris score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extremities within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to 3 years, with an average follow-up of 2 year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dian postoperative drainage (P>0.05). Group B had obviously earlier median time of first off-bed activity as 3 d than 7 d in group A, obviously better mean Harris score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s (91.8350±1.4304) points than (86.8200±2.1623) points in group A, and obviously lower incidenc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extremities within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s 0 than 10.0% in group A.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Acetabular cup compression fixation shows good effect in primary uncement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ith good initial stability, thus accelerate recovery of patients.

【Key words】 Acetabular cup; Compression; Screw; Rehabilitatio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全髋关节置换术除可以达到解除髋关节疼痛, 改善关节活动等治疗目的外, 还具有保持关节稳定及调整下肢长度等优点。全髋关节按固定方法可分为骨水泥固定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非骨水泥固定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 对于髋臼杯的植入, 在开展该手术的早期时段和术中必要时多加用2~3枚螺钉进行固定。随着手术技术进步及假体设计改良, 越来越多髋臼杯的固定采用髋臼打磨后良好压配固定。不同的固定方式治疗带来不同的康复效果, 为此, 本文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初次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针对髋臼杯分别行压配与螺钉固定的术后康复情况进行分析, 探讨髋臼杯两种固定方式对术后康复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初次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23例, 女37例;年龄45~83岁, 平均年龄67.5岁;股骨颈骨折49例, 股骨头坏死8例,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3例。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A组(20例)与B组(40例)。排除存在影响康复的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 A组髋臼杯采用螺钉固定;B组髋臼杯采用压配固定, 主要方法如下:术前常规进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 了解髋臼的外展、前倾角度和深度, 充分分析髋臼情况, 为术中髋臼骨性结构磨锉及髋臼杯安放提供导向[1]。手术时首先应显露获得髋臼最佳暴露, 暴露出髋臼的骨性边缘, 彻底清除髋臼窝内软组织显露窝底骨板, 髋臼锉扩大髋臼时应深达臼窝底, 以清除所有马蹄形软骨, 并保持合适的外展角度和前倾角度, 保证所有软骨均被去除, 选择合适型号假体, 植入髋臼杯时尽量一次放置成功, 床边C臂X光机透视检查髋臼杯位置、深度及角度等。髋臼杯压配植入后即达到三维固定, 无需再增加螺钉固定, 将假体与骨组织之间的相对运动减少至最低限度, 术后早期可以让患者坐起床边, 采用离床扶持助行器患肢部分负重行走, 以刺激骨向假体表面生长。出院后全部患者进行门诊定期复诊或通讯随访, 于术后1、2、3、6个月和术后1、2、3年进行复诊。定期复查人工髋关节的功能和下肢外观情况, 复查X线检查了解假体情况, 对下肢肿胀患者进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明确有无血栓。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患者术后进行随访, 记录随访时间, 观察术后恢复情况, 比较两组中位术后引流量、中位初次离床活动时间以及平均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术后6个月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Harris评分标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70分为差[2]。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中位数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3年, 平均随访2年。两组中位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中位初次离床活动时间3 d明显早于A组的7 d, 平均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91.8350±1.4304)分明显优于A组的(86.8200±2.1623)分, 术后6个月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明显低于A组的10.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基层医院更多见于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 由于人们平均寿命逐渐增长, 但人工关节假体设计使用年限有限, 因此, 使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为目前手术治疗的主要趋势。进行非骨水泥生物学固定置换假体时需要达到下列几点要求[3-7]:①手术时尽可能少切除骨质, 最少限度地干涉骨结构的应力作用;②植入假体应与骨组织密合接触, 以减少死腔;③假体植入后需达到三维固定, 将假体与骨组织之间的相对运动减少至最低限度;④必须避免物理与化学方面的损伤, 包括暴力锤击骨质等;⑤术后开始有限制的负重, 以刺激骨向假体表面生长, 以达到骨性愈合。

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后, 这类假体的核心在于通过假体的压配式植入达到早期的稳定, 而通过假体的表面处理, 使骨组织长入或贴附于假体, 达到假体与活骨之间的骨整合, 从而获得远期的生物学固定效果。加用螺钉固定不可取代良好的初始稳定性, 该争议已经有不少相关证据证实[8]。在螺钉固定时需要避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 目前一般采用四象限法, 后上象限最安全。早期进行生物型全髋关节假体置换时, 如果术者对生物学固定理解不充分及手术技术不够细致, 植入髋臼假体初期稳定性不足或者术者对髋臼杯压配固定信心不足, 只能依赖螺钉固定来补救, 术后必然导致患者卧床制动时间增加及并发症增多, 髋关节活动功能恢复不够理想, 影响术后康复效果。本研究收集的本院实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螺钉固定髋臼杯患者中, 多为早期病例, 剩余患者有较大一部分可以归属此类。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中位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考虑为同一组手术医师实施类似的手术操作, 术中髋臼杯加用螺钉固定未损伤周围血管增加出血等。此外, B组患者中位初次离床活动时间3 d明显早于A组的7 d, 平均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91.8350±1.4304)分明显优于A组的(86.8200±2.1623)分, 术后6个月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明显低于A组的10.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髋臼杯采用压配固定对髋关节功能恢复更理想, 并可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 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更理想, 可更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在初次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 髋臼杯采用压配固定效果较佳, 初始稳定性好, 术后能使患者更快速康复。

参考文献

[1] 吴坚, 吕明, 柳剑, 等. 传统手术方法安放髋臼假体角度准确性的三维CT研究.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 21(15):1528-1532.

[2] Meneghini RM, Ford KS, Mccollough CH, et al. Bone Remodeling Around Porous Metal Cementless Acetabular Components. Journal of Arthroplasty, 2010, 25(5):741-747.

[3] 胥少汀, 葛寶丰, 徐印坎. 实用骨科学.第4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2504-2506.

[4] 王福平, 陈斌, 史世勤. 骨质疏松对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影响.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24):2457-2460.

[5] 黄敬叶, 罗世兴. 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的研究进展. 医学综述, 2017, 23(11):2186-2189.

[6] 杨立宇, 杨礼庆, 付勤. 双侧同期与分期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对比与分析.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4):518-523.

[7] 冯文杰, 邓海棠, 孔志强, 等. 非骨水泥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实用临床医学, 2017, 18(7):32-34.

[8] Zilkens C, Djalali S, Bittersohl B, et al. Migration pattern of cementless press fit cups in the presence of stabilizing Screws i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2011, 16(3):127-132.

[收稿日期:2019-02-21]

猜你喜欢

全髋关节置换术螺钉康复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内固定螺钉要取出吗?
新技能,机器人可通过自带的 CAD数据实现自我维修
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加味桃红四物汤口服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的临床观察
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疗效差异
一种深孔螺钉防倒管
“十二五”期间3.6万贫困孤独症儿童获得康复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