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诅咒现象分析

2019-09-03姚闯

财讯 2019年24期
关键词:传导机制矿产资源

摘 要:资源诅咒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自从八十年代的提出就倍受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而且大量的实证分析也充分证实了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并对其传导机制进行分析,对其条件性予以证明,理论界普遍认为资源诅咒现象是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荷兰病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本文主要以青龙的发展为例,通过对资源诅咒现象的概念及内涵,传导机制的分析,提出相应建议措施,为我国民族地区解决资源诅咒现象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源诅咒;矿产资源;传导机制

一、“资源诅咒”的概念及内涵

传统的经济学发展理论认为,一个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带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众多的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增长缓慢,逐渐的陷入了增长陷阱,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以出口初级资源产品为主,大量的资源出口,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然而这并没有转换成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反而越来越贫穷。经济学家提出了著名的普雷维什-辛格命题,即贸易增长的“贫困化”陷阱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内生增长理论的提出,对于索洛增长理论的“趋同过程”和“赶超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而且对于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探讨的实证研究层出不穷,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却慢于一些资源匮乏的经济体,比如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所以对其中产生的原因探討成为了经济学界的主要研究命题。

20世纪90年代,Auty首次提出资源诅咒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不是充分的有力条件,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资源丰富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慢于资源匮乏的地区。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为了便于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的发展的是初级资源产品的出口贸易,这样的经济模式对于资源的依赖程度极高,不利于其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因此就会陷入资源诅咒的陷阱。

传统上对资源诅咒的论述主要的关注点是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资源开采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生态环境恶化所产生的经济影响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所以,国内的经济学家对于资源诅咒给予了新的内涵,即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以及依赖的程度较高的经济模式会对这个国家或地区产生严重的后果: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然中,产业结构得不到优化,经济增长缺少动力,从而会出现腐败,寻租的现象,是地区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二、“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

第一,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容易使资源丰裕地区患上“荷兰病”,资源部门的扩张和制造业的萎缩必将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例如我国能源大省的产业结构特征就是以采掘和原料工业为主的工业比重过大,各类产品的加工链很短,中间产品比例高,最终消费品比例低,挤占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最终产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资源部门的扩张性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出”制造业,而中国过去正是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时期。

第二,资源丰裕地区的资源型产业扩张导致人力资本积累不足,难以支撑持续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单一的资源型经济结构导致资源丰裕地区严重缺乏人力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这是因为资源型产业与加工制造业相比,不管是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还是人力资本的投资报酬率,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一些过度依赖资源经济的地区,人力资本的投入无法得到额外的收入补偿,人们接受教育的意愿普遍降低,大量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的劳动力流出,知识创新缺乏机会,人力资源开发滞后+在现代经济结构中,人力资本是推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作用与收益大于自然资源,而资源产业扩张同样地把人力资本的积累效应给“挤出”了。

第三,在产权制度不清晰、法律制度不完善、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丰裕的自然资源还会诱使资源使用的“机会主义”行为及寻租动的产生,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掠夺性开采。我国现行资源开发管理的制度安排不仅使得资源的所有权与行政权、经营权相混淆,而且所有权在经济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收益由多种途径和渠道转化为一些部门、地方、企业甚至是个人的利益。国家资源产权的虚置或弱化,资源使用权的缺乏约束造成一些地区资源权属纠纷频繁,资源消耗过度、规模利用率低,资源重开采、重使用而轻保护、轻管理,从而破坏了资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

第四,资源的开发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城市环境问题突出,污染治理水平较差。脆弱的自然环境状况不仅阻碍了地区潜在优势的发挥,而且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资源接近枯竭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由此引发了大量的失业和社会不稳定问题。

三、青龙发展中的“资源诅咒”现象分析

青龙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金、银、铜、铁、锰、铀、重晶石、石英石、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矿山等40多种。其中铁矿探明储量15亿吨,远景储量50亿吨以上,年产铁精粉650万吨,是冀东主要铁矿集中区之一;黄金探明矿脉300余条,国家储委批准的黄金储量8.9吨,远景储量110余吨,年产黄金近3万两,为国家万两黄金县之一;花岗岩储量26亿多立方米,年产石板材400万平方米,是华北地区主要石材集散地。2003-2008年间主要对金矿和铁矿的依赖,经济迅猛增长,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2008年经融危机的影响,钢铁行业下滑导致青龙地区资源诅咒现象越发凸显,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第一因素,这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产业转型缓慢,停滞不前,以及外部环境的恶化的诸多的因素使地区的经济矛盾愈演愈烈,资源诅咒现象明显,2008年经融危机后铁矿行业的崩塌完全的制约了青龙的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下面就其原因做详细的分析:

(1)对铁矿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产业转型缓慢

矿山资源是青龙得以发展的最主要的自然资源,所以经济的发展对矿山采掘业产生了较高的依赖,2011年,青龙满族自治县工业增加值达到48.9亿元,刚刚是2006年的1.3倍,年均增长12.3%;实现税金13.2亿元,财政却仍贡献率达到77.6%。可见青龙对矿山的依赖,由于矿山价格的下跌,以及国家政策的限制,对于青龙县经济的发展可谓是毁灭性的灾难。所以加快产业的转型,就成为了当地政府的首要任务,但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并没有足够的信心,而且完全违背了企业当初的发展愿景,这无疑会增加产业转型的困难,青龙的产业转型步履维艰。

(2)主要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消费后劲不足

据统计,2009-2015年全县的固定资产投资为372.6亿元,年平均的增长速度为26%,对经济的贡献率为70%。但相比于消费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率却微乎其微,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而当地人民把自己在矿产资源中的收入更多用于了房地产投资和民间借贷,更加进一步的加剧了泡沫经济的形成。

(3)信用环境恶劣,资金流转风险大

青龙的人民把大多数的资源收入都投向了房地产和民间借贷以及矿山相关产业,把大量的矿山抵押给信用社和银行,而随着矿山价格的下跌,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银行的紧缩政策,导致了很多企业和个体成为“老赖”,政府财政赤字,银行无钱可贷,企业走投无路。这些无疑的加剧了青龙地区经济的不良发展,金融环境恶化,民间借贷资本萎缩,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是致命的打击。

(4)房地产的高速发展,产生大量剩余

2016年,青龙常住人口为54.1万,县区65万。2016年房地产开发面积为322.2万平方米。据统计全县2016年青龙县未销售的住宅为1.2万套,楼盘销售的停滞,带来了房地产业空前的萧条,严重的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基础设施超前建设,政府不堪重负

由于矿山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将更多的资金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区域内没有足够的产业支撑,而且由于近年来矿山经济的萧条,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为青龙经济的发展带了相应的规模效应,反而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影响其投资选择,从而使整个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

四、青龙县摆脱资源诅咒的建议对策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虽然青龙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所以在经济的发展中要转变以前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应该是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摆脱资源诅咒的重要措施。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扬长避短。青龙县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水资源,依山傍水的青龙应大力发展农林业和畜牧业,激发合作社的作用,充足的旅游资源也应成为全县人民致富的合理途径。应该打造特色品牌,多点开花。不要让大家说起青龙只会想到板栗,应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在不同乡镇,不同地域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从而带动特色文化、特色产品的消费。

(2)加强人力资本投入,走科技创新之路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使人力资本得到较快发展就必须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青龙县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随着矿产行业断崖式下跌,大部分青龙人民开始外出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大部分农村年轻人没有初中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长此以往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进行人才引进,鼓励从本县走出去的人才回家乡做建设。要在各行各业涌现带頭作用的人才,加大对教育、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应是青龙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也是摆脱资源诅咒现象的必由之路。

(3)完善资源管理和产权制度

目前青龙县的很多矿山和农林企业无法正常运转,处于司法纠纷状态中,只有完善的产权制度可以明确资源的具体所属关系,消除资源开采中的无序、机会主义;进一步使资源的所有者在代际之间合理分配资源的开采,提高资源的效率。在产权制度不够清晰的情况下,对于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寻租行为的频繁出现,无疑会继续加大资源诅咒现象的恶化,因此规范的产权制度和行之有效的资源管理制度将会有效的避免资源的肆意开发而带来的资源诅咒效应。

五、结语

我国的一些资源大省和自然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在利益的趋势下,简单粗暴的开发,不顾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而只顾眼前的利益和政绩的驱使,因此患上荷兰病,陷入资源诅咒陷阱,这也是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的现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常态,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而我们也正好抓住这个契机,促进陷入资源诅咒的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变,而这里也要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及制度的完善,经济的转型发展等。同时还要加强这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的研究,让陷入资源诅咒地区的转型发展具有强大的理论支撑,这也将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高吉喜.-资源诅咒-现象分析及其对策[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2-11-09

[2]闫爱民.对青龙县经济发展的浅析及破解“资源诅咒”的建议[J]调查研究,2014(06)

[3]杨玉文.中国民族地区资源诅咒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3(02)

[4]李志龙._中国式资源诅咒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作者简介:姚闯(1994年-),男,满族,籍贯: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学。

猜你喜欢

传导机制矿产资源
承包地上发现铁矿石,所有权应归谁
我国矿产资源领域“走出去”现状与形势分析
简论当前职务犯罪现状及预防对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角下的广西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宁夏自然资源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分析
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因素分析
卢布暴跌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
从供给与需求看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