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武学思想的文化育人解析
2019-09-03孙国强
孙国强
摘要:孙禄堂武学文化丰富完善了中国传统武学文化的组成结构,使人们对武术的了解更加深入,使武术从基本技能升华到较高文化层面,具备文武全能,非研究难以明武。新时期“健康中国”战略的奋斗目标下,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孙禄堂武学文化分析:其武学思想中涵盖释道儒三家的深邃理论,对武技的阐述无一不是从释道儒哲理中深入浅出的论述,确立了我们练习拳术的文化研习目的;丰富了全民健身发展的内容,文熏武练的武学构建,对武文化研究、武术健身和武学推广者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孙禄堂武学思想文化解析
所谓文化价值,指一种价值对象(事物、行为、人本身)对我们做人、做文明人、做特定民族和生活常态中的人来说,所具有的意义。孙禄堂武学思想独成体系,与他本人的武学修炼经历是离不开的, “三拳合一,拳与道合”的思想境界和武学修为体悟启示人们对其拳术精练、细练之余,更应该对其文化价值竭尽所能的探索。武术文化早已成为世界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白信,文化自信从守护武术,守护太极开始。武术观体现了一种人与白然和谐的哲学观,内家拳的养气炼神体现了一种人与人和谐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强调“身虽动.心贵静”的内心与外形的健身养生观。习近平总書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体育不仅是一种身体运动,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精神载体,是培养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孙禄堂武学修为经历
师从李奎垣、从郭云深学练形意拳共11年,并得到白西园、宋世荣、刘奇兰、车毅斋等人指导,于程廷华处研习八卦掌年余,并听从程师之命,1886年春,只身徒步南北十一省,访少林、上武当、登峨嵋历时三年余,各处访人切磋较技,未遇敌手。从某高僧学易,修峨眉气功,武当山练道家丹功,1888年秋,在故乡办起蒲阳拳社,与人闲谈时言不离中庸,与人相交不以气粗力猛为勇。1912年,结识太极拳家郝为真,郝为真为报答孙禄堂救助重病,康复后主动将太极拳拳术、拳理相告,此时孙禄堂融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1918年徐世昌请孙入总统府,任六等校尉承宣官。并与1915年至1932年,撰写《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和《八卦剑学》等武学专著,形成了武学系统。武学思想文化上面掺入儒释道与黄老、《易经》《丹学》、奇门遁甲等,形成了拳与道合的境地,成为后世武学修习者的重要宝贵资料。孙禄堂武功绝伦,然其道德修养极高,多次扶危济贫,1919年,完县大旱,孙倾其家资散钱于乡农,不取本息,亦帮助武林同道多次,被赞扬: “孙之忠义之心肝胆相照非常人可比。”被后人尊为武圣。
1916年某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校长陈宝泉先生与孙禄堂公畅谈到天亮,二人从周易、老庄谈到武功修炼,从有益卫生谈到强族强种。陈先生与人谈起夜访称: “孙先生之学识、修养见解不尽武人中可谓绝无仅有,即于文人学者之中亦属罕见。”同年,北京体育研习所徐禹生请孙讲授太极拳,众人对孙先生太极技、理莫不钦服。孙先生常常感叹说:“余虽论拳不倦,然百人之中难遇一二略明其拳意者。”孙禄堂武学技艺修为已经难闻知音,所著作留给后人的专著也并非每一位习练拳术者所能领会到的,现时期的人们从健身卫生之道上面体悟来讲孙的武学思想与修为经历实属经典。孙剑云《孙式太极拳简介》中:孙禄堂深通黄老、易学、丹经,并博学百家,习武修文殆有天授,故能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技于一体,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完成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修为体系。
2 孙禄堂武文化教育启示
2.1 文熏武练的教育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含了太极文化、道家文化、释家文化、儒家文化和中医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用学术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武学思想根基于武术技艺,以术人道,以武人道是孙禄堂武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武术文化属于非技术部分,在艺术审美、教育功能、价值观等方面的解析,武学文化根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代表国家形象。可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利于道德品质的提高。在《八卦拳学》白序中解释为了将拳术拳理传承不熄,阐述《易经》的妙理并一一形之于拳术,把拳式动作绘图解析以广泛流传。
武术教育的特点,是通过体悟的形式,对人的身体行为、心性进行指导,来适应社会,和谐生活。通过习练体悟的教育体系,养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有助于人们各项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增强体质,开发智力,从而爱惜和领悟我国本土的文化内涵思想,形成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防止西方体育思想完全替换了中国优良传统的武文化。后人总结为武德,武德也是武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武技精、武风良、武境美、武志坚、武旨正、武礼谦、武纪严、武德高、武仪端、武学勤等十个基本内容。
必须借助于文字,才能够有效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效率,通过文武兼修,学练结合的教育方法才能增强体魄、改善心性,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增强体魄也就是具体的“行”是最初要做到的,改善心性也就是“知”的部分来达到人们德行的提高,从而实现“行知合一”。
2.2 三教合流的大融合思想
孙禄堂融释道儒文化于一身,不偏废任何一教之言。在对形意拳文化的论述:“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拳术之道,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有之妙理,合而为一者也。”并能把三家论述的道理用拳术中的技术动作来用肢体表象化出来。如论述有:其三体式中之灵妙,犹丹道之点玄关,《大学》之言明德,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又与河图中五之一点、太极先天之气相合也。孙禄堂言:“形意拳中之内劲即天地之理。有人之性也,亦道家之金丹也,劲也,理也,性也,金丹也,形名虽异,其理则一,其劲能与诸家道理合一。”
这种武学思想的表述是形意拳技术升华为道的表现,能够实现传统玄妙的拳理拳论与外在形式的拳势动作解释的恰到好处。孙禄堂对武技的应用与演练达到极致并能融会贯通,借助释道儒文化与“道”联系,赋予拳术的道艺部分,强调武学中所应有的人文精神追求,从而使武学成为特殊的教化功能和育人手段,凝结为武学文化。如果真正能够明白包容性的武学文化体系,借以修身养性明理,就不会出现徐晓东和雷雷这样的比武发生,引起了人们对太极拳技击和武德修为的巨大怀疑。
2.3拳与道合的思想文化
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极拳三拳与一体,拳与道合,其中的道融入了佛家、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文化,这种注重身行体悟,并引用各家文化来诠释体悟经历,以此凝练出的武学思想正是“知”与“行”不偏废的武学教育。孙在《八卦拳学》入门练习九要最后一段文字描述: “形意八卦无非动中缩劲,使气合一归于丹田也。大圣贤正心诚意,无不与拳术之道息息相通;大英雄智勇兼备,必先明于教学之理;大技艺家格物致知,必先明于意气力之用。以上诸理,形名虽殊,其理则一。”老子二十八章: “復归于无极”,教导人们事物的根和本就是无极,怎么到达无极呢?孙禄堂结合拳术道出拳与道的关系:圣人知逆运之机,修身之本,还元之道,总之,不外形意、八卦、太极诸拳之理。“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拳术忌讳好高骛远,看理偏僻,所以拳术的道理,得之甚难。
《史记·太史公白序》云: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司马迁关于“传兵论剑”的重要解说能够领略古人早已将武术与道相联系。现在人们对于武学的认识只能在技术上面,停留在“术”一方面,只有升华到“道”的思想文化层面,武术才能发挥其道艺的重要性,不仅是中国人老少皆宜的体育活动,而是古老博大的东方文化的继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弘扬武术文化使命的价值担当,国家富强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实现中国梦的保障,武术文化的传播也承载着引导社会文明和谐的重大使命。
3 小结
孙禄堂武学融合儒释道文化的精髓,系统的文化形成了孙氏武学总纲,通过多家文化大融合思想,摄生养生的医道方法等以武演道,来提高武术修为的道德标尺,从“术”的层面上升为“道”的层面,实现武术到武艺、武学的升华,建立了武学研习者的文化自信,形成系统独特的武学系统教育。孙禄堂用自身的武术修练体悟,实现摄生修身、改变体质、明理悟道,启发习武者提高新时期大健康背景下的武学自信。
参考文献:
【1】万会珍,陈彬.孙禄堂武学思想的文化价值剖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
【2】孙禄堂著,孙剑云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3):2439.
【3】胡志斌,凌文杰.论太极拳文化中的儒道思想【J】体育师友,2017.
[4]郑薇娜,王宏.武术文化使命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
[5]封又民,陈永辉.“美丽中国”视阈下民族传统体育现代传承与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
[6]夏西薇,刘俊荣.中医学院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0.
[7]张路平,赵光圣.蔡龙云武术思想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