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功能异化探究
2019-09-03余德军
余德军
摘要: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集大成者,其精髓博大精深,其气势奥妙无穷,其招数千变万化。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之精华,太极拳最本质的属性是技击,是一项武术性极强的拳法。但随着众多支流的涌入我国现今的太极拳运动开始出现功能异化的现象。文章开展对太极拳功能异化问题做探究,分析太极拳的发展现状,列举四大功能异化现状问题,探究异化现象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分析,以期能让大众更客观的认识太极拳。
关键词:太极拳发展现状功能异化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了新变化,生活节奏开始不断加快,人们对自身健康管理也开始重视,怎样才能养生保健修身养性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太极拳运动成为人们的首选运动,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由于太极拳的练习有利于强身健体,这一点与我国中医强调的养生之道非常符合,所以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太极也因此得以流传至今。但在太极拳流传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与时代不相适应的问题,太极拳功能异化的问题愈发严重。为了保护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探究其功能异化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太极拳的发展现状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拳种之一,早在民国时期就开始风靡与大江南北,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推广。
在民国时期,以历史为时代背景,社会出现几次的大变革,在清朝末年西方教会进行教育活动,中国开始引进大量的西方体育项目。这引起了当时部分爱国志士的愤怒,开始提倡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太极作为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推广,使得太极在当时得以发展起来。第二个热潮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此时的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开启了全民太极热。接着又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太极风开始吹向大江南北,还延伸至国外。如今,不仅在公园晨练看得到爷爷奶奶们打太极,还可以在许多影视剧作中看到太极的影子,更是在国外也掀起一阵太极风。这种现象反映出太极还是较受欢迎的一种运动。
然而,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首先是太极拳教学痛点,学校武术作为武术存活和发展的重要传递方式和场所,武术进校园一直国家倡导的模式。所以一些太极拳学校相继创办,但是这些学校的规模和档次普遍偏低,学校的稳定性极差,这种小规模教学和零散数量的群体,远不能满足太极文化和太极产业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太极拳群体的“老龄化”现象。
现在的太极拳习练者以中老年人居多.青壮年非常少。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长此下去,就很难继续将这项民族体育传承下去。最后是西方体育的强大影响力,改革开放以后,西方体育大范围进入我国,成为了中国健身市场的主力军,中国传统武术在中国群众体育项目风光不再,传统武术已位列10名之后。反之,越来越多的民众更倾向于学外国传人的项目,如跆拳道、瑜伽。相比之下,传统武术的市场就显得太小,特别是像太极拳这类的市场就更少了。
太极拳在这种发展现状下,也开始出现更严重的太极功能异化现象需要我们去探究并解决。
2
太极拳的功能异化
2.1 从“武”到“舞”的异化
太极拳的本质是“拳”,本家是“武”。太极拳属于武术。武术讲究的是劲力和技巧,不仅要攻还要注意有防。没有攻防就称不是武术,就没有武术的生命力。而今出现的一种异化是将太极的“武”缩小,而是扩大了太极的“舞”。太极拳招式柔美习者形态优美,故被称为“东方芭蕾”,正因为这一特征,所以现在很大一部分的太极拳爱好者是女性,因为女性喜舞善舞,更倾向形态优美的运动。也正是所风行的太极拳以女性居多,女性打的太极拳太柔美,再配上音乐很像是舞蹈。很多民众这种“摇肩扭臀”的柔软操有了偏见,认识不到太极拳的真谛。更是有些人学习太极拳,都没有明白其中的内涵,只是一味地学习招式,邯郸学步地将太极拳改编为健身舞,再教授给更多的女性习者,将太极拳从习武变成习舞。这是一种从“武”到“舞”的异化。
2.2 从“防身”到“养生”的异化
在中国武术发展最兴旺的古代时期,由于国家不统一,六国之间常年战火纷飞的环境因素,这一时期士兵学习武术是为了保家卫国、战胜敌人、扩充国土;老百姓学习武术、太极拳主要是为了保护家人、防身自卫。发展到近代世界大战时期,外国入侵中国使用的都是枪、炮,此时中国武术在枪、炮面前没有施展的余地,也没有时间和环境去学习和传承我们的中华武術,这样的环境原因抑制了中国武术的发展;时至今日,世界和平,祖国日益强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人关注的是白身健康,太极拳发展到今天,其主要作用就是为老年人养生提供载体,这就是太极拳从“古代防身”到“现代养生”的异化。
2.3 从“身随意动”到“身随乐动”的异化
太极拳讲求的是力由内发。内发要先有“意领”,即先有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要能有里面不动,外面不发的控制。
要做到以内促外,以外演内,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特别是要注意“默识揣摩”“意领身随”。即把意识,思想,体悟放在主帅位置。心无旁鹜,用“心”练拳。练习太极讲求的是手眼身法步的结合,精神气力功的运用。其间任何干扰和诱惑,包括声、光、色、气等一切外界的东西都在被摒除之列。持续练习下要形成习惯思悟的定势,才能逐渐摸索出其中套路和招式的奥秘得以掌握其中神髓。
现在的状况是,许多练太极的地方都会有配乐,一边播放着音乐一边打太极拳,这样就会不白觉的跟着音乐的节奏来控制打拳的速度,这是一项常识性错误。如果打的拳法和音律对不上,就会被称为=“不会打拳”,“没乐感”。这种太极拳习练都不再讲求招数,而是由音乐控领,已经从“身随意动”异化到“身随乐动”。
2.4从“少壮”到“老年”的异化
中国作为“太极”的发源地,习拳热情却远不及国外。表面上身边有很多人在打太极拳,但仔细一看都是中老年人在练习,极少有年轻人参与。早期的太极拳更多的是少壮年轻人,最佳的学太极拳时间就是少年期间。但是现在纵观全国上下练拳者全是中老年,青壮年很少。
如前所述,太极拳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一种能够调节人体机能健身拳法。邓小平专门提词“太极拳好”。在太极拳传人各国后,国外趋之若鹜,日本人更是如获至宝。
回观国内太极拳现象,青少年体质下降,很多疾病开始呈低龄化发展。我们不禁发问,既然我们的太极拳有强身健体和增强体质的奇特功效,甚至有些现代医学解决不了的难题,都有机会由太极拳解决。这么神奇的太极拳,为什么我国的青少年就不去练习呢?所以如何将太极拳推广到青少年群体中,让青少年走出宿舍走出游戏,强身健体,习练太极这是值得我们宣传的,也是各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的领导者们深思的问题。
3 太极拳功能异化的原因探究
3.1 对于太极拳的经典认识不足
太极拳是传统武术的经典之一,太极拳有悠久的历史,有众多流派,较为流传的就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等,每种都有白己的风格,出现太极拳功能异化的现象,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对太极经典的认识不够。太极拳在中国武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武术中,太极拳最能体现中国人的性格和气质。太极拳是一种拳法,虽然有调理身心的辅助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太极拳就是养身操,也不是健身操。缺乏对太极拳的认识,必会出现异化发展现象。
3.2 缺乏正确的太极拳理论指导
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接触太极拳,如何学太极拳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在现今的太极拳教学中往往缺少标准化的教学体系。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许多人都喜欢速成。往往三四天学完招式就开始练习,忽视了太极拳的理论指导作用。在太极拳内,也没有一个正确系统的太极拳理论,这导致太极拳内有各种不同派别的太极拳争奇斗艳。学任何一项事务,都离不开理论指导,更何况太极拳是一项实践练习性的武术。
3.3 太极拳队伍缺乏有效管理
一种武术想要稳定发展,那就需要个部门一同努力。现在传统太极拳的生存与发展都是靠民众白发组织,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的支持和管理力度不够,所以传统太极拳的组织形式仍处于无序的混乱的发展状态。即使有的传统太极拳流派发展得比较好,也仅仅局限于某些局部地区。民众越来越重视养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太极拳。
正是在这种市场下,有一部分人看准武术市场,打着“三天包会”的旗号,大肆收学徒教太极。这虽有利于太极拳的推广,但却给太极拳队伍造成污浊不清的氛围。缺少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指导,各门派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找出路。这种现象必将造成太极拳功能异化,使其平民简单化、商业化。
3.4 太极拳文化缺乏传承和弘扬
从近年来太极拳文化的发展的现状看,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文化,都在极力保护本民族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资源,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大家都注重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发扬,增强民族文化。
时代变革太快,外来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就侵入我们的生活,文化自信逐渐缺失,尚有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
相比其他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太极拳是幸运的,传统的杨式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已经受到了保护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但现代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在当今社会不同的发展状况还是令人堪忧,今后是否还有新一辈的人来继承太极拳,是否还能推动太极拳发展,这些问题都让我们对太极拳的传承和弘扬感到担忧。
4 促进太极拳健康发展的策略分析
4.1 提高对太极拳经典的认识
学一门技艺,就要学最经典的才能学的通透。习练太极拳,就必须了解太极拳的性质,是学武而不是学舞,是注重其意动而不是乐动。尤其要了解太极拳的阴阳平衡、相互转换、中庸思想、入静清心、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等经典理论思想,欲要健身,先要养性,身心合一、内外兼修。学经典太极拳,更能领会其中深意,习练起来更有效益。如果学的是小派支流的太极拳,花拳绣腿真假难辨,免不了带着浮躁的心理,那就进入不了太极的境界,追求身心健康只能是一句空谈。
4.2 加强太极拳的理论指导
学习太极拳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快速了解太极拳,知道太极拳是什么,了解太极拳的历史,进一步学习招式供后期实战过程使用。通过对该太极拳的理论知识学习,先理清思路,学习前人经验,才有助于习练。太极拳的理论指导更注重的是建构传统太极拳技术和理论体系,进一步加强传统太极拳健身功能和传统太极拳人才培养模式。尽早对太极拳做理论指导整理,可以进一步的继承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也可以发掘传统太极拳健身功能。所以应该大力提高科研人员白身的素质,加强高素质武术科研人员的培养;建立武术科研基地,加强多学科,多方面人才的合作与交流;完善传统太极拳科研管理,才能确保太极拳的地位和推动太极拳的发展。
4.3 全面整顿太极拳队伍的建设
单凭一己之力是很难将太极拳发扬壮大的,所以必须要组织太极拳队伍。而一个队伍的建设离不开管理和指导,因此太极拳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就要让国家加强管理和指导力度。政府和有关机构应该要加强对传统太极拳的保护管理和宏观指导,在宏观上要有正确的领导方向,在组织上给充分的支持和指导建议。对于太极拳队伍的管理问题,可以采用层级保护体制,这样不仅可以健全协会组织,还可以擴大队伍建设。由于现在的太极拳都是民间小支流组织,内部管理统筹较差,大多以盈利为主,所以应该对小支流的统一化组织化。从下至上,一起找出最好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一起来保护太极拳的传承,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4.4 大力宣传和弘扬太极拳文化
传统武术的发展,一定少不了发扬和传承,太极拳也不例外。太极拳的推广首先要重视宣传,要鼓励民众参与太极健身。宣传的方式可以由上至下,从大范围的集体推广,如在中小学开设传统武术太极拳课,也可以是小范围的社区推广。再结合现下流行的互联网文化,将太极拳的宣传和网络结合起来,曝光更大,民众接受力就更大。
在弘扬太极拳文化上,更要注重太极拳的经典和内涵,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被接受,所以太极拳文化自身要有正统的发展。希望通过一些推广措施,让中国的太极拳走近群众,在国内得到升华,再走出国门,绽放异彩。
5结论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项目,我们更应该增强对其保护传承和推广。太极拳不能因为一味追求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养身保健需要,就忘其根本出现异化现象。针对异化现象的探究的同时也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发展策略:提高对太极拳经典的认识、加强太极拳的理论指导、全面整顿太极拳队伍的建设、大力宣传和弘扬太极拳文化。
参考文献:
【1】马明达,等,世纪太极举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太极拳国际论坛主题发言纪要【J】体育学刊,2004(9).
【2】于志均.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李绍成.太极拳运动发展之研究Ul体育文化导刊,2006(3).
【4】陈艳.太极拳的社会特性及其功能【J】搏击·武术科学,2008.
【5】周雯艳.辨析太极拳起源及演变【J】兰台世界,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