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学英语习语教学新探

2019-09-03郑秋萍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摘   要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运用意象图式、概念隐喻、词源理据性、构式语法理论分析习语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理据,探讨了基于理据解析的中学英语习语教学,提出了习语教学应将语言解析与多种符号模态结合起来的建议,以达到习语教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习语理据  英语习语  中学英语习语教学

习语是相对固定的词组或短句,其意义不能从其构成词的字面意义得出。习语主要包括习惯用语、短语动词、成语、谚语、俚语等。习语的使用频率极高,是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习语的学习对二语习得起着重要作用[1]。然而,习语教学一直是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费时低效。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在口头和书面笔中使用习语的频率都不高[2]。传统的中学英语习语教学仅给学生提供习语的含义及例句,并要求学生把它们背下来即可。但是英语习语数目繁多且容易混淆,靠死记硬背的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从我国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情况来看,英语习语的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中学英语习语教学亟待改革与创新。

认知语言学为中学英语习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传统语言学认为习语的整体意义不能从其组成部分的字面意义推测出来,认知语言学则认为许多习语是可以通过分析其组成成分而得到其意义的。“习语的意义与人类的概念系统和语言使用者的知识紧密相连;习语的组成成分对习语的理解至关重要;多数习语都是可构造、可分解、可分析、有理据的”[1]。近年来,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习语习得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习语教学,有助于提高习语习得的效率[3]。Condon的研究发现,短语动词背后的语言理据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单位[4]。Márta Beréndi & K?觟vecses 的研究发现,在课堂上解析习语的认知模式有助于学习者掌握习语的规律,提高习语习得的效率[4]。因此,本文将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运用意象图式、概念隐喻、词源理据性、构式语法理论分析习语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理据,探讨基于理据解析的中学英语习语教学,提高习语教学的效果。

一、意象图式理论对习语的解析与中学英语习语教学

意象图式是人类在与现实世界的互动性体验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原型性的结构,是理解更为复杂概念的基础,对于形成经验、理解范畴、概念和意义、认识世界和掌握语言等具有关键作用[5]。在习语教学中,运用意象图式理论解析习语的语言理据,可以达到更好的习语教学效果。以She was worn out.中的worn out为例,具体说明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意象图式理论教授习语。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out的词义,当学生说出out是“从…出来”的意思时,教师让学生想象这个词,这时学生的脑海里就会出现out的意象。教师随后画出out的意象图式(见图1),告诉学生out就是某样东西从一个容器里移出。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个句子暗含的是什么容器(教师可以启发学生worn out的对象是人,人是有生命的)。几秒钟后再告诉学生因为我们都活着,因此我们都有生命,所以这个容器是生存或者是生命。当我们死了之后,我们就离开这个容器了,教师随即画出表示worn out意义的图形(图2)。教师继续解释:当我们很累的时候,我们会说累死了。这正是这个句子要表达的:在所有的体力劳动之后,这个女人是那么地累以至于她觉得她已经离开这个生存的容器了,觉得她不再活着了,因此就有了worn out这个动词短语。

双重编码理论认为,在认知过程中,言语系统和非言语系统的结合可以强化学习和记忆[4]。在上述例子中,习语worn out是抽象的,是worn 和out概念意义的整合,教师先在学生的大脑中激起out的意象,然后画出表示out的意象图式的图形,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图形领悟out的意义,图形本身并不是意象图式,但是这种图形可以给人一种更具体的感觉。在解释worn out的意义的时候,教师基于out的意象图式,用图2形象地描述出worn out的含义。这一教学案例符合双重编码理论。因此在讲授习语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意象图式与具体图式讲解习语的意义,有效地调动了言语系统和非言语系统参与加工,使学生对习语的加工过程经过双重编码,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对习语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基于意象图式解释的习语教学方法特别适合动词短语教学。这种新颖而独特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概念隐喻理论对习语的解析与中学英语习语教学

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5]。认知语言学认为习语产生于认知结构,是隐喻思维在语言中的再现。如果我们对英语习语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会发现很多习语都具有概念隐喻的理据。因此在英语习语教学中,讲解概念隐喻理论,分析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习语。例如,在Anger is the heat of fluid in a container.(愤怒是容器里的热液体)这个概念隐喻里,anger是目标域,the heat of fluid in a container是源域,利用anger和the heat of fluid in a container的映射关系讲解有关anger的习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习语。在anger和the heat of fluid in a container的对应关系中,容器即身体:Try to get your anger out of your system.[试着将你的怒气从体内驱赶出来(消消气)。]热的液体就是愤怒:She makes my blood boil.[她使我热血沸腾(火冒三丈)。]当愤怒的强度增加时,热的液体便往上涌:His anger welled up inside him.(他的愤怒在体内涌起。)强烈的愤怒对容器产生内部压力:He was bursting with anger.(他满腔怒火。)当容器中的压力太大时,容器就会破裂,人的愤怒过于强烈时,人就会气炸:He blew up at me.(他冲我发脾气。)当容器爆炸时,容器各部分飞到空中,当一个人气炸时,他身体的各部分也仿佛飞到空中:He hit the ceiling \ roof.( 他气得头撞上了天花板。)当温度下降,液体就慢慢变凉,平静下来,冷静和平静就等于怒气的消除:Keep cool!(保持冷静!)Stay calm!(保持平静!)以anger为目标域的概念隐喻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隐喻主题把习语进行分组,并分析同组习语间的联系,建立习语网络。建立习语网络的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更系统地理解和记忆习语,而且能帮助学生逐渐熟悉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掌握习语语义的推理规则,提高习语习得的能力。

三、词源理据性理论对习语的解析与中学英语习语教学

Boers & Lindstromberg认为,词源理据性对习语理解的影响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习语意义的理据性就是告知学习者它们的历史、文化词源[4]。习语的词源知识可以有效地帮助理解其喻意,习语和词源的联系可以加强记忆。例如,在教授to show someone the ropes这个习语时,教师如果告诉学生这个习语来自boats/sailing,在航海中,每个新水手都要掌握船绳的操作方法,所以有经验的水手会show someone the ropes,那么学生就会很快速地记住这个习语的意思“给某人传授工作的方法”。习语give someone the cold shoulder 的词源可追溯到中世纪,那时受欢迎的客人会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而不受欢迎的客人只能得到一块冷的羊肩胛(cold shoulder)。于是,give someone the cold shoulder就延伸为“故意冷落某人”的意思。习语blow your lid/ top/stack(怒气冲天)的则来自于19世纪的工业革命,那时候蒸汽动力很流行,无论是blow(吹动),还是lid(盖子)、top(顶盖)、stack(烟囱),都带有明显的工业革命痕迹。

教授一个新习语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步骤:首先,要求学生假设这个习语的来源;其次,完善或者纠正他们的假设;再次,让学生通过词源和语境解读习语的意义;最后,完善或者纠正他们的解读。例如,在教授break a leg时,老师先问学生:“Where do you think this idiom comes from?”给出a)theatre  b) sports  c)war三个选项,要求学生猜测习语的词源。学生会很自然的选b)或c),这时老师就要纠正他们的假设,告诉学生这个习语来源于莎士比亚时期的戏剧传统。演员演出结束后要到前台谢幕,若表演出色,会赢得观众的小费。接受了小费,演员要行“屈膝礼”(break a leg)。然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所给的词源信息推测习语的意义,最后教师完善或者纠正学生的解读,得出break a leg的意义是“祝你演出成功、祝你好运”。词源释义不仅是习语解读的路径,而且是一个记忆的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词源信息推测习语的意义,然后验证解读。这样追溯习语起源的过程是一个需要认知努力的过程,比死记硬背涉及更深层次的处理,有利于记忆,符合加工水平理论。此外,习语和词源联系起来可以唤起学习者的心理意象,使习语(如break a leg)与意象(如theatre)联系起来,这个意象能够与词汇信息一起被储存在记忆里,也就是通过视觉渠道来处理语言信息(双重编码),可以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研究证明,词源释义对词源透明度高或词源透明度低的习语的记忆均有效。因此,运用词源理据性理论教授习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度理解习语,获得习语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对习语的记忆。探索习语的词源使学习习语的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习语的兴趣,提高习语习得的效率。

四、构式语法理论对习语的解析与中学英语习语教学

在认知语言学里,构式的范围很广,包括语素、词、短语、习语、小句等。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意义不是构式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是形式和意义的配对[5],强调词汇、语法、意义不可分割[2]。Langacker 曾就构式的理据性做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尽管语言中很少结构具有绝对的预测性,但几乎所有的语言结构都有理据[6]。对学习者讲解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配对的理据,符合他们的语言习得规律,可以帮助学习者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语言[4]。例如,习语由好幾个单词组成,但这些单词的先后顺序并不是任意的,不能前后颠倒。如day and night遵循的是时间先后顺序,safe and sound遵循的是经验,因为旅行的第一需要是安全。因此,如果在教授这些习语构式的时候能告知学生它们形义之间配对的内在理据,那么学生对这些习语就会有更深刻地理解,记忆也会更持久。

此外,教师可以采用讲解习语内部关键词语义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构式内部组成成分的自然顺序,获得构式的含义。“构式语法研究认为,语义相关的构式可采用先分好类别,再组合教授的原则来进行”[2]。例如,在教授beat your brains的时候,可以把squeeze your brains,rack ones brain等习语组合在一起教授。教师首先给出构式内部关键词的含义:beat“搜索”, squeeze“挤压”,rack“榨取”,brains“智力”,然后让学生通过顺位解读的方法推测习语的含义。有了这些关键词的信息,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推导出“绞尽脑汁”的含义。在运用这种方法教授习语时,教师对关键词含义的解释一定要正确,因为只有有了关键词含义的正确解释,学生才能通过关键词词语的顺位解读获得习语的正确含义。例如,习语on a run(在逃),a run for sth(竞选)与in the long run(从长远来看)中的run就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分别是“逃跑”,“竞选”和“趋势”。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基于理据解析的中学英语习语教学强调对习语深层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为破解习语习得之难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同时,教师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习语教学,将语言解析与图片、声音、文字、动画、视频、手势等多种符号模态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习语的理解和记忆,最终达到提高习语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等.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2] 杨永林.英语短语习语,能否自然解读[J].中国外语,2018(01).

[3] Boers, F.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Assessment and Integration[J].Language Teaching,2013(46).

[4] Boers,F.& Lindstromberg,S.(eds.).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Teaching Vocabulary and Phraseology[C].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8.

[5]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 Langacker,R.W.Semantic Motivation of the English Auxiliary[A].In Panther,K.&G. Radden(eds.).Motivation in Grammar and the Lexicon[C].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2011.

[作者:郑秋萍(1969-),女,广西玉林人,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探索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