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教育的异化呼唤古典教育的回归

2019-09-03刘旭余小茅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异化传统文化

刘旭 余小茅

摘   要当下我国教育受社会工具理性的侵蚀,教育目的指向功利化,教育内容显现平庸化,教育过程进入急速化,教育对象走向非人性化。古典传统的背离与教育危机的加剧,使得我们到了必须要坚守古典教育的时刻。提出回归古典教育,意在厘清当前教育目的的功利化,回应教育内容的平庸化,追寻现代人迷失的灵魂。当前教育应从观念主张上明确古典教育回归的价值导向;从制度上建立古典教育回归的保障机制;从实践上探寻古典教育回归的契合路径,以重新找回本真之教育。

关键词异化  古典教育  传统文化

英国教育思想家理查德·温·利文斯通(Richard Winn Livingston)最早提出保卫古典教育这一思想,其代表作《保卫古典教育》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也为当今研究者审视当前教育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利文斯通重点阐述古希腊与拉丁文学在一国教育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等内容,论证了古典教育的价值及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谈到,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反观当今教育,受社会的侵蚀逐渐走向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平庸化以及表浅化,过去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现代教育中已经逐渐被束之高阁,但教育是关于真理和幸福的精神性事业[1],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当前教育功利化等状况,找回教育本身拥有的文化底蕴与永恒魅力。因此,本文拟从当前教育的异化,古典教育内涵、特点,其回归价值及路径等四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一、当代教育的异化现象

1.教育目的的异化:教育过于追求功利主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追求物质利益逐渐最大化,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正走向功利主义与世俗主义,教育也因被这一社会氛围所感染与侵蚀而转向功利化与实用化,现代人接受教育的目的由“有前途”转向“有钱途”,教育成为了一种获得名利的工具。弗兰克·富里迪把当代人头脑中的知识定义为一种易消化且能够“传递”“分发”“出售”和“消费”的现成品,是肤浅及平庸的[2]。笔者看来,当下教育出现上述种种现象,变得急功近利,究其根本在于人们已将教育之本源抛诸脑后,启蒙教育的缺失、无教养的教育让人一味地追求利益与物质的最大化。为纠此偏,笔者认为当前教育应当重回古典,从古典教化传统中汲取营养,以接续古典教化传统的目的与旨趣。

2.教育内容的异化:将科技与教育混为一谈

著名学者章开沅指出:“现在人类文明危机的最大问题,就是把科技看成教育,是科技牵着人走而不是人拉着科技走,人可以变成一部手机的奴隶,被手机控制,这是很可怕的,人就是人,在道德引导上要恢复人性。”[3]当代社会,科技确实为我们带来诸多便利,教育也愈加信息化与科技化。近年来,我国教育逐渐偏向自然科学教育,将教育内容与升学、就业紧密结合,整个教育界弥漫着“重理轻文”的风气。人文知识,尤其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知识在教育中的奠基性作用渐渐被边缘化,但教育并不在于向学生灌输多少知识,学习多少本领,而在于人的形成。正如利文斯通所言:“即便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懂一点儿科学,我们也同样可以生活得很好(外行虽不懂生理学,但是,他的健康不会比医生糟)。但是,有关人的知识则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4]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当我们给予科学以荣誉,并赋予它应有的地位时,我们将不时地提醒自己,人比自然更加重要,人的精神比人的身体和体格更为重要[4]。

3.教育对象的异化:内在精神的缺失

当今社会给予我们的生活理念与生存信号使得我们沉溺在物质与所谓的“幸福”之中,但实质上,我们目前追求的幸福与快乐只是虚有其表,内心的干涸与空虚成为阻碍我们通向成功的绊脚石。柏拉图认为,真正的教育即心灵的转向:追求真理[5]。但在当今教育中,无教养的教育导致教育对象内心精神缺失,这已经阻碍其走向内心的安宁、寻找生命的意义及本源。究其本质,在于长期以来被教育者和文化生产者从内心里接受了媚俗文化[2]。这种教育的媚俗化迫使人们接受无意义的知识,内心的德性价值逐渐消解,最终使得人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真正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性与尊严,从而敞开生命的幸福与意义之门。然而,目前正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把自我建立在踏实的生命根基上,生命在时尚与潮流中的漂移就难以避免[6]。为此,我们需要重申古典教育,重构生命之根基、教育之本源,为人的内心注入一股恢弘之精神力量,使人获得真正的知识与德性,最终完成灵魂的转向。

二、古典教育的内涵与特性

古典,从字面意思看来,即古代的经典,也就是过去的一种正统和典范。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在其《论古典》一文中指出:“古典作品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心阅读的书籍,仿佛它的全部内容像宇宙一般深邃、不可避免、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可以作出无穷无尽的解释。”[7]因此,“古典”不仅仅局限在一段时间里,其还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能够一直存在并永恒地葆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古典教育即彰显与弘扬古典文化与精神的教育,尤其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研习经典,即让人无限阅读与回味的古典文学,乃至从人类历史长河中所汲取的积极价值取向与智慧、勇气、力量等精神气质。由此不难看出,古典教育包含三个特性:基础性、永恒性及指导性。

1.基础性

古典教育的基础性在于其为教育建构知识基础,为受教育者奠定生命之根基。歌德曾言:“我把‘古典的叫作‘健康的,把‘浪漫的叫作‘病态的……古代作品之所以是古典的,也并不是因为古老,而是因为强壮、新鲜、愉快、健康。”[8]而这些新鲜、健康的知识带给我们的便是强壮的体魄与上升的灵魂。以此观之,古典文学著作中富含丰富的养分,为我们提供最基本的理论与生存的精神食粮,是我们成长与学习的基本需要。正是古典教育的基础性才使其世世代代万古长青。

2.永恒性

古典意味着永恒,古典教育的永恒性在于古典文学内容本身与古典文化价值的永恒性。在今日,中华经典诗文依然存在于课本之上,莎士比亚、雪莱、雨果等国外大家的经典仍然被我们捧读,可见其内容本身具有永恒性。当然,这些伟大的作品所蕴含的价值更是经久不衰,孔子所追求的“君子”人格、孟子崇尚的“大丈夫”人格、墨子的“侠义”人格,抑或是庄子的“逍遥”人格等,这些灿烂的精神标识所传承的文化具有永恒的价值。换言之,古典教育并非仅仅是学习那些保存与流传至今的文本,而是在永恒视点下守望那些超越时间阻隔的价值。

3.指导性

爱德华·希尔斯在其《论传统》中曾言:“被称作经典的作品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内具有规范性效果;它们为以后的作家和艺术家立志追求的东西提供了典范。”[9]古典文学的指导性不仅为现代的作家、艺术家及所属的领域等提供典范,而且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都具有指导作用。古典优秀文化作为国家的“根”与“魂”,对文化强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古典教育能引导社会形成真、善、美的氛围,不可替代;古典教育是人的灵魂向导,引领人形成自身的文化素养,丰富人善美的心灵,最终完成灵魂的转向。

三、呼唤古典教育回归的价值意蕴

随着社会物质化及功利化等对教育的侵蚀,当今时代更加需要一股精神气质来引导和调节。回归古典教育,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及教育的需要。基于此,古典教育的回归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1.淡化当前教育目的的功利化

由于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物质化、功利化的趋势像脱弦之箭般迅速,人们对工具理性的膜拜,使得目前教育的目的也迈向功利化,当今教育的精神价值逐渐消逝。雅斯贝尔斯说:“正由于教育的精神价值失落,反而今天学校的任务更为明确: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10]教育的目的亦是将历史上人类古典文化作为一股精神气质注入到受教育者内心,让人们拥有一份内心的宁静。为此,我们应重申古典教育之价值,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为教育注入一种高贵气质与形上关怀,将教育从功利化社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2.回应当前教育内容的平庸化

我国当前的教育内容逐渐将科技与教育划上等号,使得教育内容愈加平庸化,知识越来越被视为技术性操作的产物,而不是人类智慧的成果[2]。但古典文化与科学知识并不冲突,菲尔兹奖获得者、数学家丘成桐热衷阅读古典文学;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被称为数学家中作古诗作得最好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喜爱古典音乐、热爱演奏小提琴……基于上述可见,古典文学教育本身并不妨碍我们成为“科学的”民族[11]。雅斯贝尔斯曾为人文教育呐喊:“人文学科在教育上是有其价值的,因为它们允诺了一种对人类历史实质的领悟,一种对传统的参与,一种对人类潜能之广阔性的认识。”[12]通过古典文化教育让每个学生想象力都获得舒展,获得前人的乐趣、灵感与高尚,使他们既能仰望星空,又可发现眼前世界的真、善、美。由此,回归古典,激活当下人文学科的觉醒,是改变当前教育内容平庸化的重要方式。

3.追寻现代人迷失的灵魂

在当前大多数人更为重视功名利禄的现状下,关注生命质量与灵魂安顿的人寥寥无几,即使教育者也不例外。现行的教育使大多数受教育者丢掉了灵魂与思想,成为只会机械记忆标准答案的躯壳,教育在培养人的歧路上渐行渐远,已然忘记了回家的路。若把对古典文化的守望看作城市人对乡村的那种乡愁,那古典教育的乡愁便是失去文化之“根”的隐痛,所追寻的并不仅仅是围绕土地而建筑的物质家园,而是其存在价值与生活意义的精神家园。我们可以将传统视为人类精神的历史性呈现,在那些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传统中始终蕴含着人类精神的丰硕成果,而在人类精神进步的漫漫征程中,又往往是那些有着人类担当的精神导师起着关键性作用[13]。由此,从先人的智慧中去继承与发扬,在获得永恒智慧与高贵精神的基础上,养成自身德性,以卓越之人格促成个体的完满发展。重温古典文化之精华,获得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之教化,激励个人心灵之回归,才是教育之崇高使命。

四、呼唤古典教育回归之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倡文化自信,力图将我国建设成为软实力雄厚的文化强国,其自身也善于为古典传统文化立言。他将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发展的独特战略资源与固有之根,带领我国的发展走向新时代。由此,在这一发展的关键期,培育建设国家之人才、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从观念主张上明确古典教育回归的价值导向

明确呼唤古典教育的价值旨趣,意在重视古典教育带给人们的丰富知识与无穷希望,是呼唤所有人能返回古典,使教育重新拥有其形上关怀与人文关切。在追求工具理性、丢掉价值理性的今天,我们应怀有一种精神追求、探寻教育本源之教化,以仰望未来之教育。在当前物质对人类精神高度摧残、世俗对教育过度挤压的现代社会,接受古典教育,获得高贵之德性、优雅之气质与生命之灵动可使其对自身所处世界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熟悉自己精神上的先辈,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行动上都会更加自信与从容。

2.从制度上建立呼唤古典教育回归的保障机制

呼唤古典教育回归,仅从观念主张上明确还远远不够,建立一套完整的保障机制,从实践层面探寻其回归路径,以切实起到作用。第一,建立法律保障机制。国家应对古典教育回归给予大力支持与重视,中央和地方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制定与颁布相关政策的方式,为社会、学校及教师等回归古典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第二,建立监督评价机制。政府及学校等进行监督与评价是保障古典教育回归的重要手段。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对学校進行考核,建立相关的评价制度,保证学校古典教育的开展。学校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针对教师及学生采取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为教师教与学生学提供保障。第三,建立协调发展机制。古典教育必须依托学校、社会进行展开性学习,不能独立存在,因此要协调其与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基于社会现实与学校实际来确定教育内容。同时积极探索“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庭”等合作的模式,共同创新古典教育学习模式,建立古典文化研习基地和组织教学实践,以促进学生古典文化的学习。

3.从实践上探寻古典教育回归的路径

(1)增加古典文化课程的多样性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传统文化的教育要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课程作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要载体,增加古典文化课程的多样性是使其吸收传统优秀文化及古典教育回归的主要方式。

首先,学校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尤其是语文、历史等学科,语文作为汉语学习的主要学科,理应重视母语的传承。陈家琪在一次演讲中谈到,一个民族的语言实际上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一种语言的消失就意味着这一文化的消失[14]。因此,学校应重视古典文化的学习,开设诗词鉴赏等课程守护我们的语言及文化。其次,学校应结合地方特色,设置相关校本课程作为选修课程,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古典文化的回归。对于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并将民族文化带入课堂中,传承其优秀道德规范与人文精神。

(2)丰富教材中古典文化的内容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与学生学习的主要来源,是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基础。《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出:“编写不同学段的中华经典分级诵读本,建设‘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编写中华经典大学教材等。”首先,中小学教材中的古典文化内容应具有代表性,在教材中设置固定板块,讲古典文化故事,传承古典文化精神,为深层次知识学习奠定基础,也指导学生形成优秀品德。其次,高中教材中的古典文化内容应具有广泛性。2018年,教育部重新修订语文课标,增加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与课内外读物推荐建议,不仅要学生读《论语》《孟子》等古典文献,还要读《悲惨世界》《浮士德》等国外的经典名著。由此,对古典文化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我国的文化,国外优秀的经典著作与精神内涵同样值得我们学习。最后,教材中古典文化的内容应具有创新性。教材内容不能简单罗列、基于表面,应对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以学习其背后的精神内涵。

(3)开展古典文化课外活动

首先,学校应定期开展读书活动。正如古语所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将古典文化之精华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回归之目的。譬如学校开展经典阅读活动,阅读是通向真理与达成善美的根本道路,学校应营造一种古典式的书香氛围,使所有学生都乐阅读、爱阅读,更有效地传承古典文化。其次,重视社会与学校之间资源的衔接与开发。学校与社会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离开书本与学校,实地感受古典文化,丰富古典文化知识,弘扬古典文化精神,营造回归古典的文化氛围。

(4)提高教师自身精神涵养

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发挥自身的精神价值引导作用,需要通过与学生心灵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获得灵魂的转向。首先,教师自身应大量阅读经典文化。教师作为古典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应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有对古典文化独到的见解,从而在自身的精神得到提升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走出“洞穴”,获得光明,走向真善美。其次,学校开展教师古典文化专项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定期开展教师古典文化培训课程,在增强教师文化素养的同时提升其古典文化课程教学能力,为学生更好地深入学习古典文化提供保障。

呼吁“回归古典教育”这一价值导向,是让教育回到原点,重新走上希望之路,找回教育本真之所在,正如古诗所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回归古典教育就是要在茫茫白雪的冬季,守护那梅花般的精魂,让其即使在严寒也能带给人阵阵梅香!

参考文献

[1] 吴永军.教育需要纯粹的精神气质[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20).

[2] 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对抗21世纪的庸人主义[M].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3] 章开沅.在传承与创新中研究并践行陶行知思想——在“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生活教育,2016(23).

[4] 利文斯通.保卫古典教育[M].朱镜人,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 王柯平.《理想国》的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 刘铁芳.重申知识即美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 博尔赫斯.博尔赫斯文集(文论自述卷)[M].王永年,陈众议,等,译.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

[8] 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9] 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0] 布洛赫.希望的原理(第一卷)[M].夢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11] 利文斯通.保卫古典教育[M].邵威,徐枫,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12] 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3] 余小茅.探寻本真教育——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的文本学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4] 陈家琪.语言问题与守护我们的母语[J].贵州文史丛刊,2013(02).

[作者:刘旭(1994-),女,山东济南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余小茅(1966-),男,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异化传统文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武术异化研究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