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推进研究
2019-09-03王小梅徐优明
王小梅 徐优明
[摘要]文章在对语言和文化教学发展概括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推进中国文化教学的可行性,并从英语教师、教材建设、课程设置、课堂实践、第二课堂方面提出一些方式。
[关键词]文化教学;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失语:高职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9-017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9.080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外语教育具有文化传播、民族认同等方面的宏观特征。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繁盛的环境下,弘扬优秀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外语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语言,在国际交往和国际贸易活动日益增多的新形势,尤其是“一带一路”时代发展背景下,融语言、文化于一体的大学英语教育是实现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播有机结合的理想载体,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主阵地。高职英语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十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突飞猛进,成为教育改革研究的主要方面。高职英语教育越來越承载着提升我国高等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国际化意识和素养的重任。在新时期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下,让高职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提升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M.J.Colier(1988)认为文化是特定社会群体经过历史积淀和传承而形成的符号、意义与规范系统,具有传承性特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需要以语言为媒介。Kramasch(1998)在LanguageandCulture一书中指出,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基于语言和文化二者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文化在语言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1959年,EdwardT.Hall在TheSilentLanguage一书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20世纪60年代起相继出现了许多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著作,最有影响的是DavidHoopes的选编系列,其中包含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Reader(LarrySamovarandRichardPorter,1972),AnIntroductionto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JohnCondonandFathiYousef,1972)。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Brooks,Nostrand,Robinson,Kramsch等众多学者都尝试着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来重新探究语言的文化教学。其中,Kramsch提出,要摒弃以往的单单导入目的语文化的单纯教学模式,提倡把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放在同等位置,双向互动,形成多元化互动的语言文化教学模式。对于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教学研究,国外的研究成果丰硕,历史悠久,不仅在同一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中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还让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活动紧密联系。
但同时也有不足,这些研究的研究对象都只针对一些欧美国家的语言及其文化,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语言和文化几乎没有相关的研究。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语言与文化教学起步较晚。英语教学历经重视培养阅读能力,到注重培养交际能力,再到关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几个主要阶段。直至1980年,许国璋先生发表的“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Culturally-loadedWordsandEnglishlanguageTeaching)文章首次阐述了词汇的文化内涵,并指出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引起教师和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注意,我国关于语言与文化教学关系的研究才开始。20世纪90年代“文化教学”这个词也开始出现在有关于外语教学的相关文献中。很多学者开始研究探讨文化教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和社会能力(socialcompetence),即文化能力(cross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这一理论已经为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所广泛接受。同一时期王福祥、吴汉樱的《文化与语言》也是一本代表着当时国内文化教学研究成就的论文集。
到20世纪90年代末,文化教学经历了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主要在语言课堂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并力图将文化教学与一定的科目或者特定的语言要素相结合,还开始了对大纲制定、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的研究。胡文仲、高一虹(1997)编写的《外语教学与文化》一书对制定文化教学大纲、安排课程设置、编写及选择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估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还在文化教学大纲中设立了一个较为详细的社会文化项目表。张勇(2003)则在Hammerly对文化分类理论的基础上设立了开放式的文化教学大纲。但是因为文化本身具有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份能够统领性地指导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文化教学大纲。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语界学者们坚持不懈的探讨着文化教学,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此期间,研究的关注点也从仅有目的语文化知识教学转向母语文化,论述了母语文化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对目的语语言与文化学习的正面影响。束定芳、庄智象(1996)、刘润清(1999)、刘正光、何素秀(2000)、章礼霞(2002)等学者在相关研究中都阐述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文秋芳(2002)也谈到了南京大学英语系英语专业增设中外思想文化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做法。此外国内也陆续出版了外语编写的中国文化教科书,如山东师范大学杨敏(2003)教授等所著的英汉语言版《中国传统文化通览》。学者们在研究中也认识到我国英语教学,在文化含量上具有片面性,基本上忽视了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2000年10月,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翁燕文、徐永军(2014)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用准确流利的目标语适时主动、有效、对等地向外输出、传播中国文化的交流能力缺失的现象。此间不断有学者关注和研究“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张为民,朱红梅(2002)认为教材是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石志华(2013)指出造成此现象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习得热情不高。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盛,中国文化融入外语教学获得了再提倡,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虽然目前针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较多,但缺乏有效解决的办法,缺乏系统的闡述,且这些研究多数属于理论研究层面,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并不令人满意,尤其是针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教学的研究,在知网中分别以“文化教学“中国文化失语”和“高职英语教学”为关键词检索,仅出现大概60条和11条结果。
二、中国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推进研究
(一)中国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推进的可行性
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10月颁布/试行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指出“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可见,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8益频繁对高职培养人才新的更高要求是要有良好的英语综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也将跨文化交际列为三大主要课程内容之一,可见其重要性。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实现有机统一。“工具性”表现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人文性”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需引入世界文化,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涵盖范围参考清华大学崔刚教授(2009)的界定,包括中国几千年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所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当今社会的基本国情。介绍与传播中国文化不但能弘扬中国悠久的文明史,更能促进传播者对中国文化自身更深层次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胸怀。新时代对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全新的要求。然而,目前高职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中国文化意识淡薄、中国文化知识储备有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薄弱的现象较为普遍。现有的教师、教材和教法均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国文化的需要。因此,单纯以语言教学为目标,或者仅重视目的语文化的高职英语教学已不再适应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需求,中国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推进亟待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当然,中国文化的导入并不意味着高职英语教学中不重视语言质量“中国英语”不同于“中国式英语”。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始终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标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必须是通过规范的英语语言来表达,只不过教学过程中,在追求“标准英语”要求的同时,留出一定的空间,将学习者的注意力转向语言所承载和表达的信息。郑弼权(2018)对“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国文化转向研究中提出,虽然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固有的教学规律,追求语言学习的“标准性”,强调通过原汁原味英语国家语言和文化素材的引入,让学生在语音、语法等层面无限接近本族语者的“标准英语”,然而,全球新语境下,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下,英语语言的使用语境正逐渐改变,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中更注重的是文化语言的“可理解性”。因此,尽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中国特色”鲜明,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推进中国文化的导入符合当前英语语言使用的发展潮流。
(二)中国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推进的方式
1.以英语教师中国文化意识培养和知识学习为先
由于国内英语教育环境的影响,高职英语教师普遍对中国文化的教学不太重视,自身的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也有限,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全面的了解,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比较薄弱。英语教师是英语教学的执行者,也肩负着教会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使命,因此,要改变高职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首先就要转变教师的想法,树立并增强他们的中国文化意识。要实现这一点,可以自学,参加研修学习、专题讲座、研讨会,或者听中文专业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知识的课程。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帮助高职英语教师系统地掌握中国文化知识,增强进行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的自信心。
2.以英语教学内容为依托
母语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尝试以内容为依托,在其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使学生在习得语言技能的同时,学会用流畅得体的英语语言表达中国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各领域。针对中国文化元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呈现,本文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课堂渗透、第二课堂补充等方面列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方式。
(1)编写高职英语教材,可以收录一些真实鲜活的语言材料,如中国大家的英文名篇、英美大家译介中国文学经典的作品以及英语国家介绍当代中国社会的文章。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网站的视频与文字资源也是很好的“语料库”,有非常多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下中国国情的节目资源,且作为国家主流媒体,其英语表达有相当高的权威。
(2)课程设置方面比较可行的做法是适当调整高职英语教学大纲,把中国文化课程纳入通用大学英语常规教学中,通过鲜活的教材、深度的认识、积极的思辨过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体会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或者单独开设中国文化英语教学方面的选修课,涵盖广泛的中国文化内容,创造可能让学生在获得选修学分的同时提升中国文化意识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3)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融语言与文化教学为一体,从单词、词组到句法、篇章,从听说到读写译,都可以放到反映中国文化元素的语境中。在文章的选取和内容的把握方面,多用中国文化元素做素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用英文思维理解中国文化。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新的学习模式的涌现,比如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学融合,更具资源支撑,更有实践操作性。
(4)第二课堂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也要拓展到课堂之外,校园中、社会上。以文化交流和沟通为原则,以具有中国特色事物为内容,或者以中国文化实地情境(如博物馆、文化馆、文物遗址等)为载体,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体会。李映埕、刘叙一(2018)在相关研究中建议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竞赛活动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主题,并以2017“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定题演讲赛题“China,AGlobalView”在学校内举行比赛为例。这也是有效提升高职学生对中国文化兴趣、促进学习的途径之一。。
三、结语
新的时代发展对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凸显提出了更高目标,要让学生在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增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自信,从英语教师、教材建设、课程设置、课堂渗透、第二课堂等方面入手是有效的尝试。同时,中国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推进不能以削弱原有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为代价,因此,如何解决中国文化元素的导入加剧当前高职英语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在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的全球化视野下,如何更好地寻求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让中国文化融入世界多元文化总体格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还需要更多的探索与改革。
参考文献:
[1]李雪.高职英语教育文化导入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7.
[2]张婷婷.从母语失语症反思高职高专英语文化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4):37.
[3]郑弼权.“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国文化转向[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27-31.
[4]李映埕,刘叙一中国文化元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呈现[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4):120-123.
[5]李佳.中国文化元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陷及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8(3):24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