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落空间”到“乐活空间”
——高架桥下的社区公园设计营造
2019-09-02刘丹丹顼书平
刘丹丹,顼书平
(天津财经大学 珠江学院,天津 301811)
一、引言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加速,社区公共空间遇到了诸多棘手问题。城市老居民区居住密集,户外社区活动空间不足加之社区交流的缺失严重,不仅身体素质每况愈下,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紧张。其原因是因为居民的基本社区活动空间被大大的压缩,社区人文精神不能够被有效地发挥,也导致社区文化建设失衡。如何为居民创造基本的活动空间,架设一个邻里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和桥梁是关键。因此需要将一些可被开发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设计与建造实用性强、方便居民沟通的社区活动中心是首要内容。社区活动中心是增进邻里情感交往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周围居民享受和利用的一种绿化系统,是居民在闲余时间互动和娱乐的一个重要场所。可现下老城区活动空间不足,造成了户外社区活动空间的缺失,居民之间缺少一个交流的平台。现利用老城区周边失落空间——高架桥下空间做出改造,营造一个以“邻里交往空间”为核心精神的桥下公园。
二、高架桥的含义和现状分析
高架桥是一种桥梁。架设在一系列狭窄的钢筋混凝土或砖石拱门上的桥梁,在山谷、河流、道路或其他低矮的障碍物上有高的支撑塔或柱子。国内高架桥建设的历史相对于国外较短,高架桥下部空间又因为高度、噪音和安全限制问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致使桥下空间长期缺乏规划,常常被私人违规占用,空间较为混乱。而国外对高架桥的一些研究完美解决了桥下限制问题,比如巴西圣保罗市中心桥下改造,它利用垂直绿化景观种植解决了噪音污染等问题,多伦多的桥下公园也从多方面考虑解决桥下的一些限制问题。这些高架桥建设使原本灰暗压抑的桥下空间焕发出生气,给城市带来了生机。
三、高架桥下社区公园的空间营造
文章针对老城区当中社区环境中邻里关系缺失这一普遍问题,以老城区周边高架桥等废弃空间的再利用为载体,设计一个促进邻里互动交往的社区公园。设计从社区“代际关系”与“运动乐活”两个方面着重探讨高架桥下空间促进社区居民邻里交往的设计策略。通过天津中石油桥下社区公园景观设计进行实例分析并加以总结。天津中石油桥为四层互通式立交桥,位于红旗南路与卫津南路相交处。现为一个大型废旧汽车停车场,可用面积约为2499m²,四周分布着老居住区和学校医院等。经过多次深入场地调研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深入分析,最终将设计关注点落定在了“代际关系”与“运动乐活”的设计理念上,希望公园能通过运动乐活交往,重塑邻里的交往空间,促进代际关系和谐。
> 图1
> 图2
> 图3
> 图4
(一)基于不同人群交往空间构建的设计要素
中石油桥下社区公园营造依托高架桥下的限制条件,以周边老社区生活中关注的“提升社区身体素质,倡导邻里和谐”为出发点,确立了“社区运动乐活”的设计主题。公园根据不同年龄的人群的特点,将空间划分成“老年、幼儿、青年”三个主要分区,合理地布局三个活动场地的设施与景观。出于安全考虑,把幼儿区放在中心位置,同时紧挨老人和青年区又可以起到一个看护作用。公园外围设立了一圈自行车缓冲道,居民可以在此锻炼,缓冲道又可以起到一个和机动车道安全隔离的作用。青年和儿童的活动空间设计要以“高差间隔”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以“青年在高处、儿童在低处”的设计原则,建设了两个既保持相对独立,彼此又存在联系的活动空间,但同时也保证了独立空间之间的通风、采光、安全、交流等需求,整体的布局分区如图1所示。
1.儿童组
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儿童在游戏中可以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本文通过关注儿童不同年龄层的行为、心理以及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关系来展开设计,参考医学界及中国现行法律对儿童年龄的界定,把儿童分为了三个阶段。(表1)
> 表1
2.老年组
老人的闲暇时间比较多,是空间最大的使用者。老人一般分为个人或带孩子出行这两种出行方式。所以为了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同时又可以起到一个看护作用,把老人活动区域和儿童活动区域相邻布置。在这里老人可以进行打太极、晨练等个人健身活动,又可以和同龄人进行跳舞等交往互动。让老人在景观环境中不再感到孤单并增强人际交流,密切情感联系,提升老人良好的精神状态。(图2)
3.中青年组
中青年组活动时间相对比较少,社区活动主要以运动健身为主。所以设立了滑板公园和一个小型篮球场。造型的绿植景观分割出滑板的通道,为游戏增加了难度与乐趣。大量街头涂鸦覆盖了冰冷的混凝土桥墩,为公园增添了艺术性和活力。既激发了中青年人的运动激情让其在运动时释放压力,又促进了中青年人邻里交往的可能性。(图3)
(二)营造不同人群交往空间的归属感
高架桥下公园作为居民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之一,是居民日常活动交往和情感交流活动的一个载体,居民能够回归到邻里交往氛围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精神无非就是对“归属感”的追求,有一个亲和力高、归属性强的活动环境以供居民自由地交友、沟通、活动,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居民也能自然而然地打开沟通话题,形成邻里交往。在中石油桥下空间设计中,根据高架桥下场地地形利用景观手法把空间划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老年、儿童、青年3个活动区域。多功能带状矮墙穿插在老年区开放的空间之中,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活动区域,引导着人们在其中穿行,并提供了休息的座椅。为了激发老人的运动热情,慢跑道在一段间隔设立长度,鼓励老人设定目标练习。与此同时采用了卵石立砌的方法铺设了健身步道和运用绿色塑胶构建了健身区域,最大程度上满足了老人的运动需求,同时运动者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实现邻里共融。在儿童区域和老人区域相连接处围绕高架桥柱子设计了座椅,方便家长在此看护儿童,同时又可在此休息融入这个童趣的世界,家长之间也能够就育儿经验、工作经验、生活琐事等关键词为话题来进行交流,构建和谐、活泼、稳定的邻里关系。(图4)
除此之外,在儿童的活动区域中,还设计了80后和90后童年回忆中的游戏游乐方式——“跳格子”,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寻找童年的快乐,培养亲子感情,也能找到自身属于童年时代的归属感(图5)。与此同时为独立探索阶段的儿童设立了一些攀爬类装置,儿童可以在装置中攀爬,以及进行吊挂滑行等类游戏。儿童在游戏中探索,不断地遇到困难,并在解决困难的同时从中体会到游戏的乐趣,也为儿童提供了表达自我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图6)
在关注人与人互动的同时,从场地设计出发,为了更加贴近自然,运动公园的塑胶地面铺装主要以蓝色和绿色为主,滑板公园选取和高架桥一样的水泥作为地面铺装。为了使公园更加有活力,对滑板公园桥柱进行了涂鸦设计,大部分休息区座椅,器材都使用正红或者橘色,在心理上激发大家的热情,激发运动活力。同时在运动公园的塑胶地面上印刷一些运动知识以及运动经典语句,把场地营造成一个知识共享、信息传递及交流互动的平台。居民在这里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与邻里交流,还可以学到一些运动方面的知识。同时铺装和运动装置的艺术化全方位打造又增添了公园的活力,让整个交往空间都极具开放性、包容性,使运动者也能乐在其中。
> 图5
> 图6
> 图7
(三)桥下环境改造
为了降低桥下环境和噪音的污染,在高架桥桥底面和立柱分别种植不同的绿化植物。在高架桥下人们关注最多的就是侧立面,不管是沿桥侧辅路行进,还是在桥下穿行,桥柱是跟人最为接近的构件,侧立柱也是桥下景观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吸附类的攀附植物和环绕缠绕类植物最适合于侧立柱栽种。因为桥体的立柱为桥体垂直绿化提供了一个可利用的载体,让垂直绿化可以很好地吸附在桥柱上。桥面上的栽植在高架桥双侧护栏和桥底底面设置小型种植槽,内里放上人工培育土,首要栽种木本或草本攀附植物,使植物的藤蔓沿栅栏环绕纠缠生长。在降低环境和噪音污染的同时还可以弱化高架桥庞大的体量带给行人的压抑感。与此同时,城市的夜生活也是非常多元化的,所以桥下灯光色彩的营造也非常重要。因此,为了全面提升居民的视觉体验,有效提高整个城市的品位,需要对高架桥底部进行桥体亮化工程建设。如此一来,整个桥下活动空间在夜晚也能美轮美奂,与其他的美丽城市夜景相得益彰。居民也能够在灯光和夜景的烘托下放飞自我,尽情交流,促进邻里共融,为桥下空间提供了不一样的色彩质感。(图7)
四、总结
邻里交往作为社会交往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良好的邻里交往关还可以增加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研究将中石油桥下社区公园的建设作为研究内容,将优化桥下社区邻里关系、促进邻里和谐的基本目标作为重要研究目的,为社区居民营造一个自由度高、包容性强的社区活动空间,以此来全方位打造底部空间景观新面貌。既解决了老城区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同时又利用起了城市“失落空间”中的高架桥下空间,并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与生机,减少土地空置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桥下原本冰冷、荒芜的空间被有机改造为景观空间与活动空间。这不仅是全面建设文明城市的一种表现,更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同时,还为周围居民创造了一个邻里交往的平台,成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情感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使其成为了周围居民离不开而又自然而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