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民间民俗文化在油画民族化中的运用
——以福建油画家创作为例

2019-09-02王裕亮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8期
关键词:惠安女土楼畲族

王裕亮

(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福州 350117)

20世纪初期,随着油画艺术的传入,“油画民族化”或“西洋画中国化”逐渐成为我国油画界许多有识之士尝试的有益途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与文化诉求。“从20世纪40年代的‘民族形式’大讨论,到50年代‘油画民族化’被明确提出并成为艺术家的实践方向,这段历史造就了众多优秀作品,也存在着单一化倾向。从70年代后期起,它再次成为美术界的重要话题,但一段时期后又悄然退隐。进入21世纪,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关注重点是‘现代性’问题,‘油画民族化’被悬置在不合时宜的尴尬境地。”①

在21世纪经济与文化发展迅猛的全球化、图像化与信息化的形势下,西方思想文化的入侵更加激烈,中国油画民族化的进程困难重重。因此,如何使中国油画保持自己的民族传统特色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是一个需要重新思考的课题。油画的民族化自然被许多先行者提上日程,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尽管中国油画民族化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却也在不断地曲折前行中。纵观中外美术史的发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积淀与文化传统无疑是其作品民族化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景初在《油画民族化问题刍议》中提到:“一种艺术品没有民族风格,就等于没有灵魂。民族性越强,就越有世界意义。”②如果说儒释道是中国油画民族化的核心精神,那么区域民间民俗文化无疑是中国油画民族化、本土化和特色化的重要根基和底色。本文以福建地域民俗文化油画为例,探索当代油画家如何有意识地从中提取区域文化的有效元素,创作出富有地域性文化内涵的作品,这将是我国油画艺术民族化创新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区域民间民俗文化在油画民族化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 图1 林之耀 《家园基石》

> 图2 林之耀 《潮之琢》

> 图3 王裕亮 《正月的风》

> 图4 王裕亮 《三月三》

> 图5 陈国华《妈祖赐福》系列

油画艺术在中国的全面引进与发展已经超过百年,它特殊的材料语言与西方文化思想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美感,正日益被国人广泛接受。无疑,在表现自然丰富细腻的光线色彩以及形象立体逼真的空间等方面,油画艺术具有其他画种无可比拟的优势。西方古典油画侧重客观地再现与宗教精神的表达,印象派主张自然光色的客观再现,而现代主义则倾向于反映个体主观的精神世界。那么中国油画是否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绘画语言和艺术逻辑体系呢?早在20世纪初,油画民族化这一提法被第一代油画家如汪亚尘、刘海粟等人诉诸于他们的油画艺术追求之中。之后,常书鸿和董希文在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吸收敦煌壁画的东方艺术语言。另外以吴冠中为代表的一批中国油画家则将中国书法的抽象精神,以及中国绘画的意境表达运用点线面的符号加以融合,为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发展做出宝贵的探索和贡献。而具有民族载体和图像符号特征的“地域性”“本土化”的民间民俗文化近年来正逐渐成为中国油画民族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艺术创作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吸收,对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的合理借鉴与运用也是中国油画艺术创作民族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油画民族化包含着油画与民族形式两个方面。民族形式丰富多样,不是一种僵化固定了的形式③。中国民间民俗文化亦是中国民族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利用我国各区域民间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图式文化特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区域民间民俗文化的图式特性必将成为中国油画民族化的主要群体图像识别特性之一。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独特艺术面貌的形成离不开人类生存环境的滋养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往往为不同艺术类型和风格的形成奠定基础。在长时间的文化积淀中,艺术不断地探索和吸收地域文化的宝贵精华,最终留存下来,形成特定的艺术文化面貌和图式特征。优秀民俗文化是在特定历史变迁、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形态、文化传统的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强烈的地域代表性。这些地域性特征的民间民俗文化题材的表现,是当代中国油画图像符号民族化探索的重要方向之一。

当代中国油画仍然以风景、人物、静物的写实或表现性描绘为主流创作,如果在油画创作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尤其是区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所创造的艺术图式和风格也将更加独树一帜,更具本土文化地域情感。同时,也将是中国油画区别于西方油画的重要识别码,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中国百年油画史中,为追求油画的本土化,在创作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数量不在少数。尤其从近年来的全国美展上可以看出占据一定的比例。因此,为探索中国油画的创新道路,对区域性传统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的关注与探究必不可免。

中国广袤的疆域中,民族区域文化多元丰富,民俗文化底蕴极为浓厚,民俗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这些独特的民俗形象特征能为油画创作提供大量创作灵感与视觉资源。“从20世纪初期的中西之争,到五六十年代的民族化浪潮,再到新世纪意象油画的提出,油画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从未停止,但结果不尽如人意”④。毋庸置疑,优秀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独特性,能够强化油画创作的文化深度和个性识别度,也可以帮助艺术家找寻到最适合自身的艺术语言和表达形式,如此,运用适当的方式手段,将优秀区域民俗文化元素融入油画创作中,亦将为构建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大厦添砖加瓦。

二、福建优秀民间民俗文化在油画民族化创作中的元素表现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依山傍海,自然环境独特。这里文明历史悠久,沉淀厚实,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并存,其所孕育出的优秀民俗文化,亦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与海洋文化有关。如海神妈祖文化、惠安女文化、鲟埔女文化、南安英都拔拔灯、闽台送王船等。第二大类与农耕文化有关,如畲族文化、客家土楼文化、寿宁木拱廊桥文化、莆田九鲤灯舞、邵武傩舞等。

在这些丰富的民俗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独具特色的元素成为福建艺术家绘画表现的对象,并成就了许多优秀作品。比如第八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林之耀的《海的歌谣》,第九届全国美展漆画金奖作品——苏国伟的《花季》,第十届全国美展漆画金奖作品——汤志义的《渔舟飘至》,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漆画金奖作品——张玉惠的《织情叙意》等等。这些作品都是福建画家以家乡优秀的民俗文化为题材,并从中汲取元素和精神内涵进行艺术创作的作品。而在福建诸多的优秀民俗文化中,还有许多元素尚未被发现、被融合于油画艺术创作中,因此,探索区域民俗文化在区域特色油画创作中的运用,进而探讨油画艺术的民族化,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由于福建民俗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限于篇幅,下面就选取惠安女文化、鲟埔女文化、妈祖文化、畲族文化、客家土楼文化等五种最具代表性的福建优秀民俗文化,就其在油画民族化创作中的元素运用和精神表现进行详细分析。

(一)惠安女文化在油画民族化创作中的表现

惠安女是一个极具福建地域文化色彩的题材,其独特的族群文化、服饰装扮和群体所蕴含的内在精神,成为油画作品重要的表现内容。油画家对惠安女的形象刻画,多选择对三五位惠安女在海边等户外进行辛勤劳作的场面进行描绘,此种绘画布局的设立意在通过忙碌的劳动场景反映惠安女不辞辛劳、昂扬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绘画语言形式表现力强,极易感染观众。

> 图6 吴昌耀《畲族对歌》

> 图7 吴昌耀《掀起你的盖头来》

> 图8 胡振德《故土恋情》

> 图9 叶若海《年轮》

整体来看,劳动大场景式的构图是惠安女元素油画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福建著名油画家林之耀长期以惠安女为题材进行油画创作,其作品《家园基石》(图1)、《潮之琢》(图2)、《海的歌谣》等,都是描绘惠安女劳动场景的佳作。以《潮之琢》为例,画中三位身着特色服饰的惠安女站立在土黄色的礁石前,服饰的颜色处理特意和岩石色彩一致,使得惠安女与斑驳的礁石化为一体,变成油画中的一个个小色块,在明丽而微妙地跳动着。礁石是海边特有标志物,常年风吹雨打、受潮水猛烈撞击,给人以坚毅刚硬之感,作者将勤劳勇敢的惠安女比作礁石,人石一体如磐石无语。在材料语言使用上,画家利用塑型膏和沙子混合制作出粗糙的肌理效果,通过精湛有力的笔触和厚塑刮抹的油画技巧来表现礁石的质感。同时画家运用古典油画薄染的手法,使惠安女的整体形象统一在画面温和沉静的金色暖色调之中,不仅获得极强的装饰意味和材料肌理美感,还暗喻了我国女性如礁石般激励刚强、柔韧有力的民族品格。作品集艺术美和内在美为一体,引人深思。

(二)鲟埔女文化在油画民族化创作中的表达

鲟埔女生活在闽南泉州沿海,生性吃苦耐劳,热爱生活,靠捕鱼和捡海蛎为生,用海蛎壳盖起来的“蚵壳厝”房屋远近闻名。鲟埔女与湄洲女、惠安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她们独特的习俗传统和审美构成闽南沿海独特的民俗文化。鲟埔女服饰独特,别具一格,兼具实用和审美价值,其中,鲟埔女的头饰最具特色。已婚鲟埔女都将头发梳好盘在脑后,绾成一个圆髻,再横着插上白色象牙发簪,把一串串鲜花串成花环,将发簪装饰起来,配以银饰,色彩鲜艳绚丽,展现纯朴的鲟埔女对生活的热爱与独特的审美趣味。笔者近年来创作的《五月的风》(图3)、《三月三》(图4)、《正月里》《鲟埔阿婆乐》等都是以鲟埔女文化为题材的作品,歌颂她们热爱劳动,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笔者的油画《正月的风》(图3)取材于鲟埔女民俗节日——“妈祖日”,表现的是每年正月二十九鲟浦女盛大的踩街游行活动。作品表达鲟埔女对大海的敬仰以及对妈祖神的平安祈福。作品以三位不同角度的鲟埔女为结构,身穿盛装,打扮朴素大方。画面中人物头饰讲究,用各种各样的鲜花装饰头部,别具一格,背景虚幻,宛如海风吹过,海、天、人在光影斑斑中相融如梦。质朴的色彩一方面传达鲟浦女朴实的情感,另一方面从中国绘画中借鉴线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的表现,从而增添了作品地域的特点和精神内涵。任何一种绘画形式要得到发展或提升,都需要与相关的文化进行交流或汲取营养才会形成一定的高度或高峰。油画的创作一样也必然和必须依赖于对民族文化地域的传统才能最终独树一帜。优秀的民俗文化是各地域广大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劳动生产和精神生活沉淀下来的结果。油画创作要想画好惠安女或是鲟埔女的形象,展现福建地域优秀的民俗文化元素,表达出这些独特形象背后感动人心的内涵,就必须深入实地,深刻把握这些特殊女性人物形象的特征,以不同寻常的艺术典型形象给人以新鲜、强烈的感受。同时,加上大海、礁石、渔船、石厝等独特的地域景观,经过精心组合设计,才能创作出一幅幅特色鲜明的动人图卷。

(三)海上妈祖文化在油画民族化创作中的探索

目前,在油画领域尚还没有较为成熟地表现妈祖文化的知名艺术家和作品。但是,一些福建地方的画家已经开始在用油画的形式进行妈祖文化的探索与实践。如风俗画作品《妈祖赐福》(图5),画面中在云端之上站立着四位女子,中间个头略高、头戴佩饰、飘带飞扬的妈祖,面容姣好,姿态俏丽,宛如年轻少女模样,只见她将纤纤玉手伸出,仿佛在与出航的渔家招呼示意。作者为了营造出甜美亲和的气氛,使用较为浓重亮丽的粉色调色彩,对妈祖形象的刻画明显带有世俗化的审美标准,并且所用的粉色、红色、蓝色等色彩都带有浓烈的民俗色彩风格,装饰性较强。因而,对妈祖文化的色彩表达,可以从民间色彩中吸收营养进行艺术加工,表现出民俗文化亲切接地气而且神圣的特点,使观众形成情感共鸣。

(四)畲族文化在油画民族化创作中的思考

在我国众多优秀民俗文化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一直是艺术家创作所青睐的对象和主题。作为我国南方游耕民族的畲族,从广东潮州市凤凰山向外迁徙,主要栖居福建、浙江山区。畲族人能歌善舞,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畲族人在日常劳作生产与生活中就以山歌为交流工具,口头传承下来的山歌逐步成为畲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福建福安的畲族艺术家吴昌耀在油画创作中融入了许多畲族文化的民俗元素,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作为地道畲族人,他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审美体验创作了一系列以畲族山歌为题材的畲族油画作品。作品《畲族对歌》(图6)是描绘青年畲族男女对歌的场景。他们所穿的服饰以蓝色、黑色、红色为主,衣领、 袖口、右襟一般都镶有彩色花边,材质是自织的苎麻布。作者展现了畲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也再现即将消失的畲族古老制衣技艺。畲族崇尚黑色和蓝色,黑蓝色底的服饰给人以沉着稳重、庄严肃穆的印象。《掀起你的盖头来》(图7)是一幅生动展现畲族婚嫁民俗文化的油画作品。图中畲族新娘左手高抬,将盖头掀起,低垂着头咧嘴微笑,这份质朴的情感十分有感染力。整个画面呈喜气的红色,作者对畲族新娘的华服描绘得十分仔细,新娘头戴极具地方特色的发冠和发钗,这种特有的发饰被视为神圣的吉祥物,肩部披有绣花云肩,自衣襟、袖口由蓝、红、绿、白、黑等色布缎拼接而成。畲族人认为这种红绿相间的婚服是由凤凰斑斓的羽毛缝制的,是幸福美好的象征。在吴昌耀看来,其作品之所以广受欢迎,就在于真实展现了福建特色的畲族民俗文化,这是一份乡愁,也是一份乡恋,从小浸润的畲族文明让吴昌耀的作品中充满了畲乡滋味。他通过对畲族服饰、畲族山歌进行艺术融合的方式表达畲族民俗文化元素,使得作品内容丰富,文化内容深刻。

(五)客家土楼文化在油画民族化创作中的视角

在众多福建建筑文化中,土楼最为出名,它建筑形式别具一格,建筑内涵智慧和谐,深得中华传统文化之意蕴。客家土楼文化元素在油画创作中的体现主要在于土楼的建筑特色和人们在土楼的生活文化等方面。

《故土恋情》(图8)是福建油画家胡振德以土楼为题材的油画作品,画面表现的是海外华侨回乡认宗的故土情怀。作品构图大胆采用土楼的暗部墙面作为前景,形成一个如室内往外看的窗的结构视角。画家善于运用几组对比的关系来表现作品的艺术性,如土楼的前后大小对比、明暗对比和冷暖对比等突出画面的空间感,在表现主题上利用土楼与汽车的新旧对比映射时代特点。画面通过小桥、溪水和层层叠上的土楼,以一种特殊的建筑图式符号表达出了福建无数侨民的乡愁情感。福建还有一些油画家专门表现土楼的题材,如李西湖、叶若海等。叶若海是一位出生并成长在土楼中的油画家,从小酷爱绘画,凭借勤奋和天赋,加上对家乡景色与生俱来的热爱和领悟,才得以创作出一系列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土楼油画作品。土楼系列《年轮》(图9),画家以全景式俯瞰的独特视角,准确再现客家土楼圆形建筑结构特征和内景陈设。四层高的土楼中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喜气的门联,炊烟袅袅升起,最内圈是一口井,构成整个画面的视觉中心。作品画风朴实,用笔稚拙,用色不多,几近单色的黑白色调表现出土楼的悲壮与纪念碑之感。

显然,这些优秀的区域性民俗文化遗产为艺术家表现生活与情感提供了许多不同的角度和素材。进而言之,传统民俗文化情结和对其元素的融合利用,反映出中国人所特有的艺术智性,它包含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对民俗文化符号流逝的挽留,以一种残破、模糊的视觉表现力,重新呼吁人们对这种具有民俗文化特色审美的再重视和关注⑤。

三、总结与思考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地方优秀民俗文化在中国油画的民族化进程中无疑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地方优秀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使中国油画创作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和特色化,本土化,将使地域油画家大有可为。简言之,优秀的地域民俗文化将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和必不可少的图像符号语言。

优秀民俗文化通俗易懂,具有亲和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它便于百姓理解和接受,将其和油画民族化创作有机结合,既能够促进油画艺术民族化内涵的提升,又能够实现优秀民俗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二者相辅相成,完美统一。我国每一个地域都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民俗文化,油画家在进行创作时,可以有意识地从中提取有效元素,合理运用地域优秀民俗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油画民族化艺术的研究与探索,通过对地域优秀民俗文化资源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深入考察,“经油画家对本民族传统的把握、理解、融合与转换,开拓出一些可行的形式表现方式,体现了油画家对油画民族化这一命题探索的智慧”⑥。将油画富有感染力的表现语言,与地域优秀民俗文化中有利于视觉感知的外观形式和语言进行有机结合,既能够实现对地域优秀民俗文化精神的传承,也能够培养大众的民俗审美心理,进而凸显油画民族化创作的地域性,推动实现我国油画民族化艺术创作的创新。

注释:

① 冯民生.终被悬置的问题:“油画民族化”的历史沉浮及其文化意义[J].文艺研究,2016(7):113.

② 曾景初.油画民族化问题刍议[J].美术研究,1979(3).

③ 吴冠中.土土洋洋,洋洋土土——油画民族化杂谈[J].文艺研究,1980(3):129.

④ 曹钧.从民族化到写意性——中国油画路径本土化浅述[J].美术观察,2018(3):123.

⑤ 史小可.民俗文化符号在当代油画语言中的重构与转换[J].民俗研究,2019(1):117.

⑥ 李昌菊.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油画民族化的形式探索[J].美术观察,2009(10):103.

猜你喜欢

惠安女土楼畲族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神话般的南靖土楼
美丽的惠安女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布艺贴画——勤劳的惠安女
要怎样称赞你
畲族民歌
骆雪芳:梦飞国际教育的惠安女
永定客家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