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村寨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2019-09-01王红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旅游扶贫精准扶贫

王红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 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 少数民族村寨地处较为偏远落后地区,大部分都具有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属性,是精准扶贫时期重点发展的地域。本文从具体案例重庆市黔江区土家十三寨切入,分析土家十三寨的旅游扶贫发展现状, 发现土家十三寨扶贫中存在问题,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力求能够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些新方向。

[关键词]精准扶贫;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精准扶贫与旅游扶贫的概念界定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到湖南的湘西西十八洞村考察时,“精准扶贫”思想第一次被提出。自精准扶贫提出以来,扶贫工作在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同时,扶贫工作出现了许多问题,扶贫资金和项目不能真正落实到贫困需要帮助的居民, 造成了“扶农”而不是“扶贫”的结果。 由于缺乏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各个省乃至全国对于具体曾经帮扶和必要帮扶的贫困居民的数目和帮扶的程度存在很多误区。十九大《政府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并最终达到中央政府用于扶贫的专项扶贫资金增长30%以上,降低1000万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使农村贫困人口按照计划2020年摆脱贫困。

旅游业作为“无烟行业”,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背景下,大力加强生态文明保护的今天,具备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民增收显著,据预计,在十三五规划内,乡村游的游客的平均增长率为15%,业务收入以年均增长18%的速度增长,直到2020年,游客接待量可达到40亿人次,达到2.3万亿元的营业收入额,8000万农民能从中获得巨大收益,每一年贫困农民脱贫人数达到200万,从而使全国贫困人口的17%在“十三五”期间脱贫,也就是1200万贫困农民人口脱贫。

2 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扶贫开发与保护的现实意义

2.1 促进民族团结以及社会和谐稳定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开发与保护,从而实现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重要体现。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村寨由于交通等人文环境以及地理等自然环境等因素,被贫困长期困扰。少数民族村寨通过自身特有的资源和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旅游,加强与外界交流,进而增加收入最终促进少数民族村寨地区的社会稳定以及民族团结。

2.2 加强美丽中国的建设,落实生态文明的保护

旅游业是“无烟行业”,其消耗低、污染少、可循环。开展旅游扶贫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思想的集中展现,又契合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五大发展理念。 农民们“依山靠水”在贫困区域显得尤为广泛,时间久了, 最终会影响生态环境和降低资源的承载力,导致贫困地区进入恶性的生态循环。而开展旅游扶贫就会使贫困地区的人们充分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原理,从而使当地的生态系统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

2.3 优化区域产业构成比例,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在发展旅游中,农事体验活动、生态农业等促进了当地农业也就是第一产业的发展; 乡村道路、景区公共设施的修建以及旅游商品的加工生产,促进了当地第二产业的发展; 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旅游影视、电子商务等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三大产业协同发展的同时,当地居民切实提高了自身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素质,从而为持久的有深度有广度的发展奠定基础。

2.4 传承民族文化,有效保护当地遗产

少数民族村寨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历史长河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由于交通通达性受限,自然和人文开发都相对较少,使得至今都饱含了各个民族传承至今的优秀文化思想、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技艺。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扶贫开发,博物馆的建立、民俗文化的展演、旅游影视文化的发展以及保护措施的实施,大量旅游原始资本的注入,使得各个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和了解各民族特有的当地文明风貌。

3 土家十三寨旅游扶贫开发与保护现状分析

一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在打造乡村旅游时,以旅游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使得原来闭塞的交通条件和相对落后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观。并且十三寨凭借自身良好的资源,继续提高农家乐档次和条件,旅游餐饮日臻完善、住宿环境等硬件条件得到提高,现在能够同时接待2000人用餐,1100人留宿,通过发展乡村游实现农民人均增收4万元。

二是因地制宜,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打造旅游地土特产品,使当地特色农业活起来。积极发展蜜蜂5000群、種植地牯牛达到2000亩、油菜种植达到5000亩、苗圃种植达到800亩、羊肚菌120亩、百合花栽培达到500亩,带动126户贫困户增收。十三寨还结合自身特色,“月色荷塘”“小桥流水人家”、“侯天明的家”“花谷项目”等特色景点进行升级打造,土地规模流转达到2000亩,使70%的贫困户都能受益。

三是积极发展土家十三寨的电子商务,把旅游特色商品的销售盘活起来。 土家刺绣、特色农产品、野生农产品、民间手工艺品以及蜂蜜等投向市场,在农村淘宝、网上村庄等渠道进行销售,独具魅的地方土特产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欢迎,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四是加大旅游宣传营销,通过旅游影视、赛事、节庆活动等提高知名度,促进当地农民增收。通过传承和打造土家族的特色文化,如摆手舞、山歌比赛、拍摄电影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游客进寨旅游,从而增加村寨居民收入。

4 土家十三寨目前旅游扶贫问题分析

一是贫困人口受益程度小。土家十三寨的贫困户,大都通过土地流转、出售农特产品以及旅游商品获得收入,但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增收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十三寨中经营农家乐和特色餐饮的一小部分居民。

二是缺乏专业的旅游人才。 由于土家十三寨距离黔江城区相对较远,当地居民为土家族少数民族,文化程度相对来说不是很高,土家十三寨摆手舞、后坝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真正的传承人。

三是旅游商品多是家庭手工生产,较为落后和单一。目前增收主要途径之一的旅游商品,没有从文化层面挖掘十三寨的旅游符号,比如统一标志、名片等。只是单纯的家庭手工作坊生产,产品质量以及文化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独特性差,游客购买率较低。

四是从黔江城区进入土家十三寨的旅游交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首先是盘山公路较为崎岖,阻断了很多家庭出游尤其是亲子游老年游等的出行; 其次道路较窄,发展后劲不足,公共交通车较少且交通车条件较差。

5 土家十三寨旅游扶贫的开发与保护举措

5.1 开拓新的融资途径,大力增强旅游基础类设施经费的投入

土家十三寨在发展旅游过程中,首先,黔江区政府积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修建,尤其是旅游交通的进一步完善,提升土家十三寨的整体旅游档次;其次,扩大招商引资的渠道,坚持“谁出资、谁经营、谁受益”的理念,积极聚集社会的闲散的资金。

5.2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村民素质,增加村民的主人翁思想和参与的积极性

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旅游扶贫中注重对当地居民自身的扶贫,以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最终目的。 少数民族村寨由于历史、地理等主客观原因影响,致使目前村寨中中青年人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 舉办各种培训,提升他们的自主创业能力,能够利用自身技艺创造幸福生活,从而真正脱贫。

5.3 实行人才强区策略,抓住更多的旅游类人才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黔江区拥有重庆市唯一的旅游类职业院校,专门培养旅游类相关人才。十三寨加强与院校合作,引大学生入景区就业以及创业,从而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5.4 拓展电子商务新方式,全面推进旅游扶贫与“互联网+”纵深融合

随着时代进步,电子商务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旅游景区的未来必须与互联网相融合。 一方面,新的营销宣传模式需要借助于网络;另一方面,旅游特色商品必须依赖电子商务才能注入新的活力。 因为,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十三寨继续依托互联网的优势开发当地旅游,以达到景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举.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现状及对策的思考——以彭水县鞍子镇罗家沱为例[J].地方经济,2018(19).

[2] 周兵.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研究———以重庆市酉阳县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01).

猜你喜欢

旅游扶贫精准扶贫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助力平山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相结合发展的研究思考
广西各地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时间演变分析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相对剥夺感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