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舞蹈“活化石”

2019-09-01李伟楠

戏剧之家 2019年21期
关键词:傩舞传承保护活化石

李伟楠

【摘 要】傩舞是来源于上古时期社会中用来驱鬼逐疫的巫舞,是一种祭祀性的原始舞蹈。在中国古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关于傩的一些记录。傩舞不仅仅是原始社会的一种产物,更是人类社会用来发挥精神力量的主体意识的产物。在社会物质生产阶段和主体意识增强期间,实现了早期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命价值。傩舞的产生是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的祭祀仪式,故将跳傩中的“跳”叫作傩舞,并由此产生。

【关键词】傩舞;演变;艺术特色;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1-0116-01

一、傩舞的产生与演变

傩舞是来源于上古时期社会中用来驱鬼逐疫的巫舞,是一种祭祀性的原始舞蹈。傩舞不仅仅是原始社会的一种产物,更是人类社会用来发挥精神力量的主体意识的产物。

在周代时期傩舞作为正统精神文化活动得以初始化和制度化,且在宫廷中每年举行三次,有“国傩”和“大傩”之分。“国傩”则有全国上下诸侯参加,而“大傩”范围面积、人数、程度仪式,更为宏观,以祈求平安、赐福、国泰民安等美好心愿的目的。傩舞发展到汉代时期,规模增大,其表演形式不再是方相氏一人在舞,而是由方相氏带领十二神兽共舞逐疫,手持火把,送出端门且弃于水中,象征着鬼疫被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最动乱并且最有意义的时期,也是中国舞蹈发展史上较为特殊阶段,然而傩舞伴随政治动荡,不断融合了乐舞文化元素,使得傩舞文化得以存续和发展。在这种大融合的状态下,西域乐舞的传入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舞蹈文化大放异彩。其中西域面具舞“苏幕遮”的形象更为生动,面具有鬼神、野兽、人等装扮。这也反映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期的信仰产物。

隋唐时期傩舞的内容和阵势均有所变化和扩展。由早期的方相氏被傩公傩母所取代。例如宫廷傩、寺院傩、民间傩、军傩等都收获了相对方向性的发展,傩的内涵同人民、民族、国家联系的更为紧密。唐朝时期的舞蹈更是成为了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舞蹈内容也更为丰富。其中傩舞中的代表性舞蹈有《兰陵王》《苏幕遮》等。《苏幕遮》又名浑脱舞,由龟兹传入中原,表演者用水浇互身体,谓之乞寒。《苏中郎》描述的是嘲笑周代时期一个叫“苏葩”的落魄书生,自称“中郎”演员以此表演时身穿红衣,头戴帽子,面部妆容为红色。喻为酗酒成瘾,烂醉不堪,通常独舞形象更为贴切。

直至宋代,傩舞也发生了深刻性的变革,它是继承了隋唐时期傩舞的基础,加以改进。一是参加傩舞的人数大大的增加,规模与各朝代相比甚为壮观。二是吸收了许多佛教、道教、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等元素。以前的十二神兽、方相氏等角色都已销声匿迹。随着祭祀性舞蹈比重日益加大的同时,原始角色被时代元素人物所替代,例如钟馗、将军等,至此傩舞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大为发展。元代时期虽然持续时间不长,却在中国历史上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时代。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接受其他文化的并行发展,但是为了防止矛盾锐化,统治阶级对民间、民俗活动加以横行干涉,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间舞蹈的发展,对傩舞的进一步巩固呈现出了恶劣的排斥态势。

明清时期傩舞的地位开始有所恢复,直至清代宫廷大傩早已消失而傩舞已变成民间流传的“乡傩”一直保存了下来。现存的傩舞在众多的省份当中都有所分布,傩舞是多元、民俗、艺术三种文化的一个融合体,也是一个文化复合体,它在时空上是跨时代、跨民族、跨国界的,而且庞杂又神秘。

二、傩舞的艺术特色

(一)傩舞在民俗生活上的艺术特色。傩舞一般应用于开盘、开地、开业等仪式上进行,祈求平安,兴旺,丰收。其表现内容都源于生活,来源于民俗,无论是音乐伴奏,还是动作体态都充满了乡土气息,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二)傩舞在面具上的艺术特色。傩舞在面具上的历史发展主要经过了动物面具、鬼神面具和英雄人物面具三个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傩面具的动物性逐渐减少,人性与社会性成分逐渐加强。傩面具的装饰性十分亮眼,特定的材质、图文符号都刻画着不同的人物身份,性格,地位等特征。

(三)傩舞在表演形式上的艺术特色。傩舞的表演动作形式较为简单,没有固定的完整的程式化动作,常用的有“丁字步”“前后点步”“大小八字步”等,更多的是动物模仿以及戏曲拳术等舞姿,动律步伐自由且规整。表演到高潮时,有腾跃,翻滚,旋转等技巧性动作,由此能够体会到傩舞的表演性意义所在。

三、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傩舞蕴含着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以及艺术领域等多门学科的文化积淀被称为中国舞蹈文化的“活化石”傩舞被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高度重视,随着城市发展的现代化日程加速,傩舞文化应采取有效的法律手段来维护合法权益,以便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傩文化的价值意识并给予实践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覃嫔,姚孟沅.湘西侗族傩舞的艺术与民俗特征[J].黃河之声, 2016(12).

[2]韦海燕.近十年傩舞研究综述[J].河池学院学报,2012(1).

[3]黄小娟.古老的傩文化与邵武民间傩舞[J].福建艺术,2007(5).

[4]李俊怡.婺源傩舞的保护与利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4(15).

猜你喜欢

傩舞传承保护活化石
去澳大利亚遇见“活化石”吧
南丰傩舞传承与发展研究
海里的活化石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
红色“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