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b小调第一谐谑曲》(Op.20)演奏技法分析

2019-09-01张丽君

戏剧之家 2019年21期
关键词:演奏技法分析

张丽君

【摘 要】谐谑曲是在肖邦创作思想非常成熟的时期所作,其中饱含了大量的个人情感和新形式的创新,可谓肖邦一生中的绝佳之作。b小调第一谐谑曲,是四首谐谑曲的第一首,结构严谨情感鲜明,有强烈的冲突和对比性。本文主要从谐谑曲来源和作品创作背景入手,对该作品的演奏技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谐谑曲;演奏技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1-0070-02

一、作品创作背景及分析

(一)作品创作背景

肖邦一生只写了四首谐谑曲,每一首都有不同的创作背景。本文探讨的这首b小调谐谑曲,是四首当中的第一首,写于肖邦一生中第一个转折时期,是他向成熟的过渡。它的创作背景是肖邦在去往巴黎后不久,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所作。全曲发展大概可概括为,一位英雄在困苦中跋涉,之后转为真切的幻想,回归主题后在狂风骤雨中结束全曲。与剩余三首谐谑曲相比,我个人认为是个人情感表现最全面真实的一首。这首作品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对于西方音乐体裁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

(二)创作分析

这是一个复三部曲式,乐曲开头两个强有力的和弦,像是声嘶力竭的呐喊,从高音区突转为低音区的宽广,预示了全曲音乐的激愤勇猛,随之引出飞奔疾驰的主题。之后这段旋律重复了三次,旋律线不断上行,像是在竭力表现内心悲伤、愤怒的心情。第二段是与第一段截然不同的风格,这里转为大调,速度变缓,情绪也安静下来,好像内心已经回到了家乡,想到了往日安宁幸福的生活。这段旋律的主题是采用自波兰的一首民间圣诞歌,是童年时母亲常在睡前唱给他听的。肖邦本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很少直接套用这样的曲调,在此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作者对自己的祖国、亲人深切的怀念。在这个大主题之后,有肖邦自己创作的一小段旋律,真挚而深沉。和声美在这一段中得到了最大体现。在向再现段过渡时,肖邦采用了像开头一样的两个不谐和和弦掺杂其中。当优美的主题还在缓缓进行时,突然出现这两个和弦,打破了一切平静。作者意在体现内心挣扎、矛盾、愤怒的情感,戏剧性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明显。再现部虽还是不断重复第一主题的旋律,但情绪却比之前愈加强烈。随之引出全曲的最高潮,也就是尾声。这里速度比前面更快,旋律的不和谐集中体现出肖邦内心的不安与愤怒的反抗。

二、作品演奏技法分析

(一)曲式结构

该作品是复三部曲式,可分为A-B-A1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情感體现。其中第一部宏伟激烈,情绪高亢;第二部分平静柔和,在速度和情绪上都与第一部分形成强烈对比;再现部与第一部分情绪表现上较为统一,在强烈的呐喊中结束全曲。乐思庞大具有气势,利用速度和情绪的反差表现戏剧性。肖邦在谐谑曲这一体裁上有继承也有所发展,因此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演奏分析

首先开头两个强有力的和弦,需要将全身力量调用到指尖上,大臂自然落下,手指快速下键并具有爆发力。其中第二个和弦更像是一个支点,在强度上比第一个和弦要响,体现出壮烈、悲愤的情绪,随之进入主题。第一个左手音要非常突出,力量自然垂下,之后的两个音程要渐弱。主旋律在右手,右手的快速跑动要保证速度的准确、线条的平稳及强弱的表达。第一分句(9-11小节),旋律由弱至强,句头要弱,然后渐强,句尾最后一个小指的音要突出。右手在弹奏中手指需独立、贴键进行,整个句子需注意线条的倾向。第二小句(11-13小节)奏法与前面保持一致,但比第一个句子在力度上更加强。第三分句(13-16小节)这里也是在第二分句的强度基础上再次渐强,需注意左手是一个烘托作用,要跟着右手一起渐强,在此情绪到达一个暂时的高点。之后旋律又回到第一小句重复,但要比前面更强一些,进入到25小节,左右手的第一个音都要响,然后旋律下行,谱面所标注的右手重音需突出出来,按照旋律上行渐强,下行减弱的办法弹奏。连接句开始的三个和弦要在强的基础上再渐强,左手接着要渐弱下来,紧接着右手从强到弱,交替左手也从强到弱。句尾的两个和弦一定要收住。在奏法上要在心里歌唱,拉住整个句子。虽然都是和弦,但需要全部连接起来,情绪不能中断。

在第69小节进入b段,旋律与之前完全不同。开始要弱,句尾要收的干净利落,空拍需注意时值的准确。这里更像是一个问句,需在较弱中表达才更有神秘性。之后逐步渐强,每个左手的第一个重音都要突出。渐强在第110小节达到最高点,在三个f中倾泻而下。这里左右手第一个重音都需突出。在演奏中手腕灵活的运转很重要。

中段是一个慢板、歌唱性很强的一段,由于重复较多,所以在弹奏上需有变化,才能使人听起来不是那么枯燥粗糙。开始的第一个左手的音是根音,要弹出来才有烘托作用。圣诞歌的主题在右手下方音,因此应该充分突出。此音贴键,用臂膀的力量完成,不要用手指弹,不可有音头。右手上方小指的音是一个不断重复的fa,弱的同时也要警惕不可忽略。整个圣诞歌主题的这一小段,是一个不断渐强减弱的过程,虽可分作几个小节为一句,但句与句之间呼吸不可间断,应将整个一段看为一个大的句子连接起来。紧接着圣诞歌旋律之后,有一句肖邦本人自创的旋律,也就是重复间的连接句。在这里肖邦加入了他最擅长用的装饰音渲染气氛。在演奏时应注意线条的平稳,不要因装饰音的出现而破坏句子整体性。在中段最后结束时,作者用了像开头的两个不协和和弦打破了这一平静。需在弱中强,支点还是在第二个和弦,弱的旋律迅速回到之前平静的感觉形成对比,要充分体现出作者表达的内心的冲突及戏剧性。

再现部的旋律基本重复第一部分,但弹奏时不能完全一样。由于肖邦多数作品喜欢在再现部表达出更加激烈的效果,所以这一段应该比前面力度上更加强一些。另外保持速度的平均、一致。

尾声是全曲最激烈的一段,作者的情绪在这里近乎完全发泄,旋律非常有气势。在弹奏时不仅要关注右手颗粒性,更要注意左手的大跳也要充分突出、精确。最后覆盖整个键盘的长半音阶要弹得清楚均匀,找准重音的点是关键。这段由于速度急、情绪高亢,所以容易在演奏中显得手忙脚乱。在练习中应多慢练、分手练,断好句子,手臂放松,逐字逐句地把每个音弹清楚、均匀后再逐渐加速度即可。

三、不同演奏版本的分析

(一)阿图尔·鲁宾斯坦演奏版本分析

整首谐谑曲的演奏,鲁宾斯坦对踏板的使用比较少,最明显地体现在主部。每个音干净利落又不失表现力,速度适中,简单明了。在第二段抒情慢板的演奏中速度偏快,没有冗杂多余的情绪,把多次的重复连接得十分紧凑,手指对键盘的控制非常直入心底,意在体现刚毅、直接的感觉。结束段感情处理丰富,特别是在尾声上天赋尽显,每个音清楚果断,游刃有余。

(二)李云迪演奏版本分析

李云迪所演奏的这首谐谑曲,保留了肖邦本来的风格,但不难听出也在里面加入了一些新元素,有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例如在疾驰的第一段,速度上保持得非常平均,不急不躁。在演奏一些力度较大的和弦时,他都稍微放慢了些,在情感上留出气口,让落下的音更加具有弹性和感染力。在中部慢板,较其他演奏家的版本来说,速度上更加缓慢、自由了些,比较华丽,有很好的视听效果。尾声的速度并没有因为情绪的激昂变得更快,在干净利落中结束全曲。

四、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该作品的演奏技法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了一些肖邦其他的资料进行了总结。每一首作品都是叙述一个故事,抒发一种情感,演奏要尽力贴合作品本质。望本文可以对谐谑曲的演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

参考文献:

[1]李斯特:李斯特论肖邦[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5.12.

[2][苏] 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2.

[3]王笑容:肖邦谐谑曲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6.

[4]于润洋:悲情肖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6.

[5]吴国翥:钢琴艺术博览,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演奏技法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