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课堂教学态度失配之微探

2019-09-01朱品文张天芳

文教资料 2019年17期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师生关系

朱品文 张天芳

摘    要: 当前,关于外语教学的问题均有研究者探讨,少有研究者注意到问题的根源——态度失配。本文主要阐述态度失配的内涵,描述英语课堂中态度失配的现状,以具体实例阐述如何最小化态度失配,并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结果、教师专业知识及教师倾听能力四个方面深入分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态度失配。

关键词: 态度失配    英语课堂教学    师生关系

一、引言

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一直是各界學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其中对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及探讨颇受瞩目。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对英语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多数研究者将关注的目光放置于二语课堂中所出现的教育主体的行为之上,即探讨负责讲授和传递知识的教师,负责聆听和学习知识的学习者,此两类教育主体的行为。提问、反馈及语言的使用等方面构成教师的课堂行为,其中语言的使用不仅包括教师口头语言的使用,还包括教师如何使用其肢体语言进行有效教学。与学生行为紧密相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二语习得者的学习策略,词汇记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自身学习动力、学习焦虑之间的关系等。上述提及的各个方面均有学者和研究者涉猎,研究硕果颇丰。

然而,就二语课堂中的两大教育主体行为之间如何对应并相配,达到教学最佳效果这一方面却鲜有研究者给予关注,即二语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失配”问题。库玛(Kumaravadivelu)曾对学习者的感知进行相关研究,通过搜集大量资料,研究分析得出师生之间对课堂感知失配的根源所在,其主要涵括以下十个因素:认知失配、交际失配、语言失配、教学失配、策略失配、文化失配、评价失配、程序失配、讲授失配及态度失配。其中,态度失配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李代鹏(2017)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例对感知失配进行宏观上的阐述并指出最小化感知失配的策略。时至今日,态度失配相关研究寥寥无几。

本文试图以态度失配这一现象为着眼点,探究教师与学习者两类主体行为之间出现“失配”的根源,同时就其原因,相应提出如何最小化态度失配的策略及措施,达到促进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态度失配的内涵

态度失配是指学习者和教师对课堂知识、学习目标及课堂活动等方面的认知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的输入”和“学生的获得”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输入。教师,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由于其本身具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在课堂管理及“输入”的过程中,难免带有一定的“偏见”。这种不恰当的“偏见”,即对学生或者所教授知识的一种“预设”,则会导致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理解产生偏差。因其主要是由于师生之间态度差异而引起的失配,我们称之为态度失配。态度失配的内涵主要涉及两个重要信息:其一,态度失配是师生双方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须有师生双方相互配合才能得以解决;其二,因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态度失配问题更期待教师做出相应改变从而得以解决。因此,探讨态度失配及其解决措施将有利于英语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和准确。

三、英语课堂中的态度失配

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一种教师主导型的形式。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师负责讲授和传递知识,学习者仅仅是通过跟随和聆听教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教师讲授,学生聆听,这样一种授课方式既节省时间又方便易操作,与学生主导型课堂相比,也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方式。然而,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在实际课程实施过程中却因各种原因被忽略。这样一种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方式,容易忽略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学习者真正听懂并学到的内容有多少。换言之,学习者之所学与教师之所授是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匹配。一些研究表明,教师和学习者对同一节课的活动、内容的感知是存在差异的,也就是说,教师和学习者所理解的活动和内容并非完全对应。课堂上所呈现出的状况是由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忽略任何一方都将会导致研究的片面化。然而在以往研究中,多数研究者选择将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相剥离,片面分析其中单个方面,未能结合两者进行综合探讨与分析,导致教师对课堂状况的把握出现偏差。

库玛教授在著作《超越教学法》中,曾提出感知失配是课堂中的一大问题。其中,态度失配是内在原因。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尤其是需要充分考虑师生行为的共同作用。他指出英语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态度失配大多是体现在师生的对话之中。在其书中曾提及一个有趣的案例,其中教师极力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却强烈维护自己的观点。教师有着丰富的经验,以此督促学生改正,学生有坚定的想法和强烈的求知欲,以此拒绝听从。如以下对话:

学生3:这是……

学生4:Large(大)

学生3:Big size(大码)

教师2:有点大?太大了?或者说一样大?

学生3:对她来说有点大……唔……

学生4:价格……

学生3:有点costly(贵)。

教师2:Too expensive(太贵了)。

学生3:不,不是的,是有点costly(贵)。

教师2:那好,你不会选这个吧,因为价格很贵(too expensive)……

学生3:我觉得costly(挺贵的)。

教师2:是的,在英语里,我们说“太贵了”。(too expensive)

学生3:不能说costly(贵)吗?

教师2:哦……(长长地挺顿)costly可以这么说,但是我们或许更常expensive。

学生3:好的,你是我老师啊……(笑)

教师2:不,你并不是一定要同意我的说法。

学生3:不需要吗?

(片段4.10摘自库玛《超越教学法》)

以上课堂对话是态度失配的一个典型案例。教师四次引导学生,前三次学生都坚持自己的看法,即使老师一再“暗示”。第五次老师“暗示成功”,可是学生“听从”的理由是:你是我的老师。由此可见,这段对话中出现的态度失配现象。教师以丰富的从教经验纠正学生的错误,并期望可以看到实际效果,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或者说更愿意坚持自己的想法。即使最终听从了老师的建议也并不是以学习知识改正错误的心态面对的。态度失配的例子很多,筆者在此不一一列举,以下将对其缘由进行适当的剖析。

四、英语课堂教学中态度失配的原因

结合上述案例,笔者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英语课堂教学中态度失配的原因:

(一)教师忽略或偏离教学目标

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并不是关于costly和expensive的区别或使用的问题,而是too和enough的特点及语法特征。纵观本次课堂对话,教师只有第一次的引导是关于本次课的教学重点,而其他对话则是在努力纠正学生的用词。忽略教学目标首先会使教师的重点有偏差,其次,因教师的引导有误,会导致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出现错误,最终整段课堂对话偏离教学目标。

(二)教师过于强调结果而不注重过程

教师的第一次引导“有点大?太大了?还是一样大”是想让学生说出本次课的教学重点“too”,但是这种问题带有很强的个人偏好,即使教师觉得“太大”,学生认为“有点大”。教师第二次直接告知too expensive,学生还是认为“有点”。由此可见教师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只有一个目的:要学生说出too。可是这种只关注教学结果的对话,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教师没能发现学生的问题,最终都没能达到目的。

(三)教师专业知识有所欠缺

当学生最后问了一句“不能说costly吗?”的时候,教师的回答“(长长地停顿)或许更常说”暴露其专业知识的欠缺。教师千辛万苦说服学生使用“expensive”,但学生问及原因的时候,老师只能“敷衍”回答。假如老师能从两个词的适用对象或者语境的角度加以阐释,如:costly指物品价格高,主要是因稀少而“贵”,expensive多是用于日常生活当中,指物品超过购买者能力或者物品本身的价值。这样,学生的疑惑就解决了,教师可以更好地专注于本次课的重点。

(四)教师缺乏“倾听”学生的特质

教师一直在引导学生,但这种引导是无效的。因为教师全程不关注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疑问置若罔闻,对学生的观点和看法一再纠正,学生认为“有点大”“有点贵”,这些都不是教师需要的答案,教师全程忽略学生,最后给出的解释缺乏一定的说服力。教师说了一句“你并不是一定要同意我的说法”之后,学生就反问了一句“不需要吗”,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信服老师的解释。

五、如何最小化态度失配

态度失配是影响教学的内在原因,若师生之间态度失配,则不仅会影响到师生关系,而且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特提出以下解决措施,尝试减少态度失配,促进英语课堂更加高效。

(一)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首先应该把握好本次课的重点,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学生的疑惑给予解答。教师把握好教学目标可以防止课堂对话偏离主题,并且适当指导学生。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讨论时间。实际上,关于costly和expensive的区别,教师完全可以课下给学生解答,这样既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又可以补充知识给学生一个更完美的解释。

(二)教师应更多地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教师在引导学生使用too的过程中是有些“着急”的,而且在其引导未成功之后,教师选择直接说出“想要的答案”。关注结果可能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学生所得的“输入”是一种知识的“灌输”,这种知识具有瞬时性,它可以很容易被记住,也可以很容易被遗忘。相反,关注过程会显得“慢”,这种“慢”所需要的时间多用在“输入”上,教师会选择尝试使用不同的输入方式,达到启迪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这种输入方式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减少态度失配的可能性。

(三)教师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不断学习

学生学习方式多样,渠道很多,资源更多,学习的地点不只是局限于课堂。这意味着教师的要求会更高,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丰富知识库,才能面对各种学生的各种疑问。专业知识永远都不会太多,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一种“进行时”,而不是“过去式”或者“将来时”。教师博学的知识是化解态度失配的一个关键因素。

(四)学会“倾听”是为人师者的必修课

师生关系不是对抗的而应该是对等的。李政涛教授曾言:教育者要知道倾听什么和如何倾听。他认为教育者应当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倾听学生的情感、思想、疾病、学生间的差异及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学生说的“不能说costly吗”已经暗示了很多事情,比如学生的欲望和需求:需要老师解答;学生的情感:疑惑,为什么不可以?学生的思想:不都是贵的意思,有什么区别吗?学生的个性:好奇,坚持。只有学会倾听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欣赏和接纳学生,从而化解态度失配。

六、结语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的失配是难以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计可施。课堂进展顺利,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但是,其根源在于师生之间的态度问题,若能及时判定和有效减少态度失配,那么其他方面的感知失配就会随之相应减少。因此,如何最小化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态度失配,是今后教师们需要继续研究并且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代鹏.最小化感知失配与对外汉语教学[J].教学研究,2017,40(02):56-60.

[2]库玛,著.陶键敏,译.超越教学法:语言教学的宏观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3.

猜你喜欢

英语课堂教学师生关系
英语歌曲导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基于情景教学法的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初中英语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微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