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建议

2019-09-01崔杰黄欣鑫

文教资料 2019年17期
关键词:高校社团管理机制

崔杰 黄欣鑫

摘    要: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六化”问题,要重点把握突出特色拓宽社团活动领域、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多部门协同推进支持社团发展、新媒体使用和全力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等方面,使社团组织、指导教师和社团成员之间更加默契,促进学生社团科学良性发展,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阵地。

关键词: 高校社团    社团管理    管理机制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1]。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是高校学生理论学习的补充渠道[2]。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极大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同时“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群团工作会议上对群团组织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提出了具体任务和要求,因此,坚持问题导向,挖掘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探讨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路径,不断强化学生社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有助于发挥其在高校文化育人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基本概况

大连民族大学共有在册学生社团76个,共涉及文艺类、专业类、素质类、公益类、体育类等五大类,在校生中有近60%的学生参加过社团或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对社团人员组成、经费使用和活动内容严格把关,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打造精品社团,其中隶属于校团委的国旗护卫队、民乐团、大学生艺术团、动感社团等通过开展形式各样的特色活动成了同学们十分喜爱的社团。

为促进社团发展,课题组在两个校区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1428份,其中有效问卷1402份。其中男生所占比例为43.7%,女生所占比例为56.3%,年級的分布情况是大一、大二与大三分别为658人、426人、318人,其中69.96%的学生有过社团工作经历或者参加过社团活动。此外,课题组还和部分社团负责人和指导教师深度交流,详细了解社团的发展建设情况。

二、高校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某些社团内部成员存在一定的“官僚化”现象

高校学生社团由团委负责统一管理,社团隶属部门协助监督指导。据调查,各高校团委和相关部门大多采用粗放型管理模式,表面上对学生社团管理非常重视,实质上管理重心更多地放在其他日常事务上,投入到社团工作中的精力并不多。此外,多数学生社团并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缺乏组织性和规范性,在实际工作中社团负责人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行事,缺乏周密思考,一定程度呈现出“官僚化”态势。

(二)社团指导教师设置“形式化”

指导教师在促进学生社团规范发展、深化社团内涵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据调查,高校制定的社团管理规定中都会要求成立社团必须至少有一名指导教师才能运行,据调查,大多指导教师是因为学生死磨硬泡和碍于面子才担任的,都有本职工作,教学科研任务繁重,部分教师虽然具有专业资质或者指导经历,只能是偶尔宏观指导,至于社团举办什么样的活动,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以及社团未来发展定位等都需要社团成员边做边思考,走一步看一步。此外,大多数高校社团指导教师并没有固定的指导经费,指导社团工作对教师的评职推优等没有直接作用,能够参与其中的教师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爱好或关心学生,指导社团成了教师志愿奉献的平台。

(三)社团活动经费“短缺化”

运行经费是制约社团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调查,当前高校学生社团运行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社团隶属部门直接划拨。目前各个高校团委的社团建设经费不充裕,分摊到各个社团的经费数量有限,很多冷门社团基本上受不到关照。二是社团会员会费。对于大多数社团来说,会费是开展各项活动的主要来源,那些受同学普遍欢迎或者影响力大的社团会费相对较多,对于个别成员较少的社团来说就会捉襟见肘。三是社会商业赞助。商业赞助是各个社团争取外面资金支持的重要来源,但是并不是所有社团都能够获得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支持,尤其是部分专业性强、吸引力小的学术性社团几乎得不到赞助商的关注。部分高校所在位置比较偏僻,社团成员外联工作能力有限,导致吸引社会经费资助更加困难。

(四)社团活动“娱乐化”

社团活动是社团聚集人气、增加人员、凝聚人心的主要形式。据调查,社团活动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校园的每个角落都会成为社团活动的阵地,各个社团犹如打擂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表上面看社团活动热热闹闹,实际上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开展了很多与社团自身特点和宗旨不符的活动,能够弘扬主旋律、彰显时代特色,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较少。

(五)社团成员“流动化”

学生社团是自发形成的,不管是组织形式还是社会成员都不可避免地出现松散现象。据调查,有不少学生社团在成立之初就缺乏明确的社团定位,对社团未来一个阶段的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仅凭兴趣爱好和一腔热情,甚至有的学生成立一个社团的动机是追求“轰动”效应或者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4]。目前各个社团中低年级学生较多,部分社团负责人甚至是大一学生,很少有人担任过学生干部,个人的工作经验和处理复杂事情的能力难以应对方方面面的工作任务;部分社团干部只注重个人利益,集体意识不强,给社团建设发展带来更多的负面效应。部分学生加入社团时信誓旦旦,对社团各项工作态度积极,总想干出一番事业,但由于理想和现实迥异,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态度开始消极,状态不好。

(六)社团组织建设“空心化”

据调查,各个社团基本都有自己的章程,尤其在每年学校举办星级社团评比期间各个社团都能形成自己的申报材料,表现上看似社团组织建设完善,活动吸引力强,运行良好。实际情况却是近50%的社团由于成立时间短、专业活动较少、成员人数不足或负责人的工作态度等原因导致运行困难。部分运行发展良好的社团逐渐成了少数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交流思想、展示才能的平台,那些只有兴趣没有专业特长的成员逐渐对社团失去兴趣;部分社团会费使用不公开、不透明。

三、高校社团建设和发展建议

(一)突出特色拓宽社团活动领域

高校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和专业特色,创造性地开展适合大学生发展的特色社团文化活动,并通过这些特色活动扩大社团的影响力,使它们成为专业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发展做出贡献[5]。一是社团组织要注重活动的多样性,减少盲目性,利用有内涵、有层次、有水平的活动把社团成员团结在一起,加强实践研究,找到符合社团自身特点和发展的品牌活动,以品牌活动为载体,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各学生社团要将活动地点由校内引导校外,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大潮中,将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紧密融合,走进社会、感受社会、融入社会,提高自我认同感和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

社团组织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让每一个社团成员参与到社团组织管理中,建立起合理的社团管理机制,让大家逐渐认识到社团组织所做的一切都是以成员的个人发展为出发点,不断满足大家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求[6]。一是高校要引入柔性管理理念,从关心学生成长的角度更加重视朋辈辅导和心理指导,举办社团负责人联席会议,开展素质拓展类活动,主动与社团负责人谈心,指导他们如何开展工作,努力构建社团管理者、社团负责人和社团成员之间良性沟通交流模式。二是高校要根据学生社团的类型和组织形式对社团进行管理,把握少而精、细而专的原则,面向全校招收有影响力的学生社团由校团委指导,其他社团根据社团属性、指导教师或社团负责人所在部门由其他部门负责指导管理。三是严格社团成员准入机制。社团组织要做好納新宣传和准备工作,重点放到社团组织的建设理念和发展规划上,不能一味夸大社团组织已取得的成绩,唱高调,对社团成员纳新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放松对社团成员的要求和标准[6]。四是要完善指导教师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专业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五是要注重社团骨干力量的培训学习,逐步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

(三)多部门协同推进支持社团发展

高校各部门要重点在人员配备、资金支持和活动场地等方面给予社团更多支持。一是从校外选聘一支政治意识强、奉献意识浓、专业素养高的社团指导教师队伍,以教学积分或者课时酬金的形式对他们的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社团有序发展。二是鼓励各学院依托学科和专业特点建设一批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专业类社团。协调发展好创新创业型社团、公益爱心型社团和文艺专长型社团。三是通过社团精品活动立项以项目牵引、经费支持等方式,积极鼓励学生社团组织彰显青春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符合时代要求、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

(四)挖掘新媒体在社团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新媒体具有关注度高、表现形式多、传播能力强等特点,一是它打破了以往“面对面”交流方式的束缚,实现了社团成员之间“一对多”和“多对多”的沟通。二是使社团文化进入“多极化”传播阶段。社团成员从以往单向的“信息被动接受者”升级为“传播者与接受者”[7]。三是拓宽了社团阵地,将以往的线下阵地延伸到了网络上,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拉近社团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要重视新媒体在社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做好“两微一端”的开发和应用,更要警惕新媒体中“负能量”消息带来的负面效应,特别要加强对社团自媒体平台的管理,引导社团成员牢固树立文明用网意识,发挥新媒体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

(五)全力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学生社团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是青年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又是学生完善自我的重要阵地,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有着潜移默化、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加强社团文化建设,营造“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氛围。一是在社团星级评比中设立社团文化建设考核项目,提高社团对文化方面的重视程度;二是通过开展“社团文化集市”“百团大绽”和“我为社团代言”等活动,帮助社团凝练特色,注重社团文化传承,提升社团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Z].2016.

[2]甘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对策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9).

[3]丁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发展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9(7).

[4]刘云广,杨晶.探析高校社团管理模式的创新[J].青春岁月,2012(7).

[5]任静.试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新途径[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10).

[6]崔杰,史明涛.心理契约在高校社团发展中的应用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4(5).

[7]盛莉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社团建设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

项目来源: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建设机制优化研究》(2017LX027);辽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青年项目(2018GXDJ-QN008);大连市社科联一般项目(2018dlskyb023)。

猜你喜欢

高校社团管理机制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与意义
安全计算机通信管理机制的形式化验证与实现
辅导员在高校社团中的舆论引导作用研究
建立完善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