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近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特点
2019-09-01陈天炎
陈天炎
摘 要: 本文追溯“工匠精神”的历史源头,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从船政学堂的办学历史、办学模式和船政工匠人才的培养出发,揭示船政近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特点,为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 船政 近代“工匠精神” 内涵 特点
1978年中国政府实施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是“工匠精神”缺失,中国的制造业难以脱颖而出,甚至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境。在工业化、现代化的当代中国,重塑“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让“工匠精神”这四个字眼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之内,可见国家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振兴中华。创办于1866年的中国近代官办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福建船政学堂,秉承“厂校一体”的办学体制,强调“手脑并用,技艺斯通”,做到“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实则是今天我们所追求的“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溯源
《诗经》流传至今,有着非常宝贵的文学价值,其中就提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语。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就有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讲究严谨。春秋时期成著的《考工记》出自《周礼》,是春秋战国时期记载官营手工业各类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书中高度评价工匠之事乃是圣人之作,他们必须了解不同种类的材料,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才能创造出不同的物品,阐释了工匠应该有的高超技艺。《庄子》中的“庖丁解牛”篇,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行业首先要靠专业实力,其次谨慎细心更重要。因此“工匠精神”的内涵是:高度关注技艺而非名利,树立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船政学堂与工匠人才的培养
船政学堂是晚清的船政大臣沈葆祯于1866年在福建福州马尾港建设的海军学院,又称马尾水师学堂,福州船政学堂或福建船政学堂距今已有近153年的办学历史。
1.船政的历史
清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晚清重臣左宗棠(1866年6月25日)正式向清朝廷上奏《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建议在福州马尾设立船政。六月初三日,清廷谕称:“该督现拟于闽省择地设厂,购买机器,募雇洋匠,试造火轮船只,实系当今应办急务……所需经费,即著在闽海关税内酌量提用。”[2]七月初十日,左宗棠约请法国人日意格同往福建马尾勘择厂址,选定中岐乡濒江一块土地,宽448.5米,长379.5米,作为厂址,随即展开征地事务。九月初六日,左宗棠被调至陕甘地区,他离任之前向朝廷推荐丁忧在籍的江西知府沈葆桢主持建厂造船,并请授以重权:“特命总理船政,由部颁关防,凡事涉船政,由其专奏请旨。”十月,清廷准奏,任命沈葆桢为钦差船政大臣,在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简称船政)。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兼有司法权,其关防(即公章)为“总理船政关防”。至十三年(1874年)船政辖有锤铁厂、拉铁厂、水缸厂和轮机厂、合拢厂、木模厂、铜厂、钟表厂、帆缆厂、锯木厂及铸铁厂砖瓦厂和造船厂(船台)等13个工厂(车间)及求是堂艺局、绘事院(又称画院)、艺圃、洋员办公所、水师营、健丁营、和工务、总务等部门。因为都是船政衙门办的,所以习惯上统称为船政学堂。
2.船政的办学模式
船政学堂引进了西方教育模式,创立了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制度。船政学堂分为前学堂和后学堂,前学堂里修学法语,学制造,分为轮船制造和轮船设计两个专业;后学堂学习英语,学驾驶,并设置两个专业:驾驶和管轮。各个专业都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并且区分为堂课、厂课和舰课。厂课和舰课为实践课,堂课为理论课。堂课又分内课和外课,其中以内课为重点,包含公共课(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前后学堂必修的课程包括外语(法文或英文)、基本算术、平面几何还有物理等,同时,课外要读《孝经》《圣谕广训》和策论,充分体现了船政学堂“中体西用”思想。这种新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封建社会的传统教育模式,加快了近代实业(职业)教育的变革,形成了以技术技能为核心分配专业的近代高等学堂。
船政的办学模式是厂校一体,统筹兼顾。既不是厂办型学校,又非校办式工厂,更不是所谓的厂校合作关系[3]。学堂的监督既要管理学堂的教学,又要管理工厂的运作;教习不但是老师而且是工程师;这就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技艺斯通”,不仅要重视学习理论,更要参加实践劳动,更要担任各方面的生产任务。左宗棠上奏清廷时给皇帝的奏折中提道:“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4]
3.船政工匠人才的培养
船政学堂工匠人才的培养,做到厂校一体,管理者既要管理学堂,又要管治工厂;教习既是老师,又是工程师;学生既要学习,又必须参加劳动实践,完成生产任务;学生在学习中劳动,在劳动中学习。
船政学堂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操作实验、厂课、毕业分配、军舰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安排和教学任务。在日意格的安排下,船政学堂还建设了一系列物化、电气等实验室供给学生進行试验,指导实验课的老师则是国外选聘的。
在船政学堂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大规模的实习操练,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例如:制造学堂的机器制造专业需要蒸汽机制造的实践课,造船专业则有和船设计有关的建造实践课程和船体建造的实习课。通常,每门实习课需要若干小时的体力劳动,例如:学习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三年学习中需要有八个月的时间到工厂进行实践操作;管轮专业的学生必须先在岸边不断地进行发动机装配操作训练,再到新轮船上进行零件安装;学驾驶的学生,五年时间里先是理论基础的学习,包括基础课程和军舰航海知识,然后到船上进行实践操作训练,用两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包括航海本领、射击技能等,以便达到“一个船长所必须具备的理论与实际知识”,从而实现船政学堂对工匠人才的培养。
三、船政“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于时代局限,船政学堂的办学辉煌只延续了45年。但它在历史的弹指一挥间,展现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工业制造、先进科技等丰硕成果,同时孕育了诸多仁人志士及先进思想,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理念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而且吹响了时代精神的号角。
1.爱国自强的奉献精神
在外忧内患的时代,船政人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们如同灯塔为中国人民指引正确的方向,是热爱祖国、民族自强的榜样。尤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甲申马江海战中,船政学生一身正气,奋勇杀敌,所向披靡,用自己的青春与生命诠释对国家的热爱。
2.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
《现代成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精益求精”的。精指的是完美;益,更加、十分的意思。词语整体的解释是完美极致了,还要更完美。阐释了没有止境地追求一种学术或者技能的境界。“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致格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这是沈葆桢为当年的马尾船政局撰写的头门联,力求成效,使人进出振作。
3.赶超时代的创新精神
“工匠精神”所倡导的不仅是专注执着、与时共进,而且是在严谨细心的态度上,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技术的实施。一个好的匠人必须有革新精神。实践是创新的根本,更是检验创新精神的标准[5]。船政先贤们在自己的事业领域独辟蹊径,开创了许多先例。船政学堂采用前厂后堂的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徒制、半工半读制、不拘一格的考试制度,让船政学堂体系培育出更切合实际需要的人才。同时,船政学堂建立了留学制度,选送出国留学生4批共111人,后都回国效力,成为我国科技力量的主要骨干,为国所用。
四、结语
研究船政近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特点,大力弘扬船政近代“工匠精神”,对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密益求密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亚丁.党员学党建19大报告学习版(第3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沈岩.船政学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刘传标.船政职业技术教育与中国工匠精神养成(一)[J].福建史志,2017(01):9-12.
[4]沈岩.福建船政学堂历史地位新探[J].福建农林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87-90.
[5]李曦淼,韩斌.践行工匠精神 激发创新能力[J].云岭先锋,2018(12):55-56.
基金项目: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YA1103);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党建思政课题(DJ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