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型资助社团三全育人管理的构建与实践

2019-09-01吴慧

文教资料 2019年17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

吴慧

摘    要: 作为发展型资助育人社团代表的伯藜学社经过十多年发展,完成了江苏全省布局,成效有目共睹,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在提高育人质量的时代要求下,学社发展瓶颈也受到关注。通过入社教育、分社制度、弹性时长、活动套餐、个人档案、动态评估等管理构建实现发展型资助场域中主体唤醒;深入分析并厘清基金会、高校、二级学院、学社、受助学生、指导老师权责,将基金会五大赋能与“七色花全人培育”紧密结合,发挥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或可对破解伯藜学社发展瓶颈有所裨益。

关键词: 发展型资助社团    三全育人    伯藜学社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及政策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奖、贷、助、免、补、减”新资助体系的确立,为高校资助工作奠定了法理基础,拉开了高等教育资助工作稳步、快速、规范发展的序幕。

2012年前后高等教育资助工作学术研究开始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范式转换。围绕发展型资助的概念、价值、现状、体系、机制、策略、实践等诸多方面深入探析,实现了从单纯“输血”“授鱼”式的保障型资助到“造血”“授渔”式的发展型资助的跃进,由此高校资助工作进入质变阶段。

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1]。标志着发展型资助已然进入国家施政层面。

发展型资助迅猛发展离不开社会助学力量推波助澜。以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为例,该会成立于2006年,目前已与江苏省内22所高校合作设立“伯藜助学金”。“伯藜助学金”的获得者称为“陶学子”。陶学子以“伯藜学社”为名开展自助、互助、助人活动。借助该平台基金会积极推进“发展型助学模式”,从经济赋能、心智赋能、学业赋能、实践赋能和创业赋能五个维度开展项目工作,培养和提高陶学子的综合能力,助力将他们培养成人、成才、成业。

以社团形式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载体,成为探索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较为可行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找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与社团建设之间的切合点,就不难发现,社团可以作为很好的载体实现这种新的资助育人理念,创新资助育人的工作模式”[2]。然而,正如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所言:“我会现有项目活动只是为实现我会宗旨迈出的一小步。我们深知,我会项目的实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可谓任重道远。”[3]

本文以泰州学院伯藜学社为例,深入剖析发展型资助育人社团的发展瓶颈及原因,对学社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希冀进一步发挥发展型资助社团的育人功效。

一、伯藜学社发展瓶颈问题

第一批伯藜学社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基金会累计资助人数约7500名,累计资助约23,500人次,累计捐赠金额超1.28亿元。从发展阶段看,伯藜学社已完成了全省布局,实现了从创立到初步发展的过渡,在体系和规制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框架,社团管理有序、规范。随着助学规模和对助学成效的不懈追求,社团面临着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瓶颈问题。不仅可以从学社日常管理中真切感知,而且在2019年1月伯藜学社指导老师交流会上公布的《“发展型助学模式”评估报告述要》中得到验证。评估由基金会委托南京大学进行。评估重点了解以发展型助学模式为核心的基金会三大项目的实施效果,考察项目受益人“陶学子”的身心健康与发展状况,总结项目执行的经验,探寻项目优化路径。

以泰州学院伯藜学社为代表的发展型资助社团面临的瓶颈问题归纳如下:

1.社团成员发展不平衡,成员发展两极分化加剧。社团一般都会形成管理层和普通同学的分野,形成骨干和非骨干的差别。骨干担任社团各部门领导者,主持、落实各项工作,积极参加社团各类活动,形成比较活跃的群体,而非骨干则沦为“被管理阶层”。他们对各类活动比较被动,日渐边缘化。长此以往,骨干获得更多的资源,更加积极;非骨干越发孤立、消极,形成恶性循环,使成员之间发展不平衡明显,造成社团成员两极分化。分化一定程度上甚而形成了对立情绪,一方抱怨另一方不关心、不积极,另一方则抱怨被排除在外,不知情、少机会。

2.社团管理形式主义明显,成员认同度欠缺。当管理过度追求形式淡化甚至忽视内容、成效时,就有沦为形式主义的嫌疑。2018年中央纪委办公厅印发文件,全面启动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由此可见形式主义目前仍是羁绊我国各级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以时长为例,伯藜学社对所有陶学子参加学社活动时长有明确要求:大一、大二为每学年40小时,大三为30小时,大四为20小时。规定时长的本意是引导陶学子关心、关注学社,在操作中,某些陶学子形成了出席活动只是为了达到时长的应付心理,与基金会育人初衷背道而驰。实际情况下,基金会对陶学子时长考核要求比较宽松,对没有达到要求者并未做出特殊处理。大三、大四陶学子中对社团管理反应迟缓、甚至不回应的情况时有出现,成为社团管理中的一大积弊。

3.社团管理闭环现象突出,资源协同机制欠缺。作为发展型助学模式的主体之一,基金会扮演了领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受赠高校、伯藜学社构成了被领导和被监督的角色。学社直接受基金会组织与领导,在各个时间节点学社按照基金会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以项目制形式组织校园文化和假期实践等活动,陶学子参加学社活动的时长被当作考核的要求之一。很多時候,学社的活动成了“闭门造车”。表现积极的陶学子相当的课余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学社内,而不积极的陶学子游走在学社与所在学院管理的边缘。怎样理顺基金会、高校、二级学院、社团及身处多重管理中陶学子的相对关系,是学社管理应当思考的重点。

二、伯藜学社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分析伯藜学社发展瓶颈问题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发展型资助场域中大学生主体缺乏。主体缺乏指受助学生对发展型资助理念缺乏了解与认同,对发展型资助社团陌生,在后续行为上表现为消极被动,使发展型助学模式效能受到抑制。如前所述,发展型资助从实践萌芽到学界提出、政府施策是新生事物,它在受助大学生中,包括一线资助工作者中都比较陌生,甚至抵触(意味着工作量的增加和要求的提高)。将这一新型资助范式从学理层面宣扬融入资助工作的前沿阵地,进入受助学生和工作者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通过特定的教育形式与内容,唤醒大学生主体意识,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为发展型资助社团长效育人机制保驾护航。

第二,发展型资助场域中诸多主体关系界定不清,学社角色定位欠妥。如前所述,目前管理模式中基金会扮演了绝对主导角色,制定、推动、实施全年伯藜学社的各项工作。作为发展型助学场域中诸多方面,基金会、高校、二级学院、社团、指导老师、陶学子等之间缺乏明晰的权责界定、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受到主客观因素制约,假期实践项目、骨干领导力培训项目等只能覆盖少数陶学子。对学子参加学社活动时长的同质化平均主义的要求客观上加剧了形式主义的流弊。来自不同二级学院、就读于不同专业、年级、班级的陶学子们,学习生活中交集有限,相当一部分社团活动形式大于内容。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陶学子首先是高校一员,其次是二级学院一员,再次才是学社成员。应该鼓励陶学子活跃在学校、学院、班级等各个组织平台中,通过身边学校、二级学院的各类活动、机会得到锻炼,收获成长,基金会、学社应是陶学子成长成才的有益补充,形象地说,学社是营养品而不应是正餐。

第三,学社管理比较粗放,重形式轻内涵,重共性輕个性。目前伯藜学社管理优势在于基金会全年工作安排井井有条,已经形成了清晰的逐月工作开展体系,对于各项工作质量要求比较清楚。然而,在学社内部管理中包括陶学子遴选、入社教育、陶学子素质发展跟踪评估、项目制精品化设计、时长制度、分社制度、骨干领导力培养、指导老师权责等重大问题均缺乏深入细致的探讨,制约发展型资助社团现实育人成效。

三、伯藜学社管理改革设计与实践

资助育人是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组成,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既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要求,又是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题中之意。在发展型资助社团管理中围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思路,在学社管理各个层面建立三全育人机制,破解学社发展困扰。

(一)全员动员育人机制

针对学社成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学社管理闭环现象两大突出问题,以全员育人理念为指导,建立全员动员育人体制机制。一方面强化学社内部制度建设,促进成员参与和发展,调动受助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另一方面发挥基金会、学校、二级学院、学社、班级等各类组织交互作用,以开放式态势整合育人力量和资源,构建发展性资助场域中全员动员。

1.健全民主与法治,实现法治化管理,充分激发成员的权责意识。“对贫困生群体而言,如果没有严格的法律制度体系约束,并以之作为探析错综复杂社会表象的利器,将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理想信念动摇,导致个体价值观异化”[4]。用“我们的伯藜”统一思想,以建设“伯藜大家庭”为目标,通过全体大会、集体议事制实现社团管理民主化。拟定社团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并编撰《泰州学院伯藜学社管理文件汇编》,组织全体成员参与讨论、修订和学习,明确激发成员权利与义务意识,为学社民主法治管理夯实基础。

2.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实现动态化管理,科学评估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目前对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评估中存在“唯奖状”“唯证书”“唯考试”倾向,将大学学习等同于考证、考试,将素质能力发展等同于参加活动、获得奖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学习的功利化,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建立社团成员个人电子档案,对成员家庭情况、教育背景、入校及入社以来的学习、思想过程与行为方式表现进行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对其中的质性与量化材料进行反馈与分析,有利于对受助学生素质能力发展进行科学考察与评估,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

3.建立分社制度,实现网格化管理,促进学社与二级学院铆合。在保持学社原有部门管理架构的同时,设立二级学院伯藜学社分社制度,实现部门垂直管理与分社横向管理协同的网格化组织架构。在部门分工的原有管理下,创设以二级学院为管理单元的横向管理,这样做一可以调动更多陶学子参与学社管理,二是便于以二级学院陶学子为单位执行管理事务和活动开展,三是有利于加强学社与二级学院学工人员的信息互通和资源整合,协同开展受助学生的教育管理。泰州学院伯藜学社已成立分社,在各项管理事务中开始发挥作用。

4.明晰指导老师权责,实现精细化管理,保证学社稳定与活力。作为发展型资助社团中一分子,指导老师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社团管理智力核心。指导老师的学识、阅历和经验直接体现在学社管理之中,对学社管理团队起到智力支持的作用,对学社各项工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二是学生发展的榜样示范。指导老师作为与学社联系最密切的管理者、教育者,个人的人格特质和工作作风是学社成员受教资源中的独特存在,个人言行举止、思维、工作方式方法具有相当的示范作用。三是社团管理的首要防线。指导老师深度参与社团管理,熟知社团情况,密切关注学社成员,对潜在危险因素予以防范和把控,是社团安全有序发展的首道屏障,可谓责任重大。但是,目前作为学社管理关键因素之一的指导老师的职责与权益缺乏明晰规定,这是发展性资助社团管理中的缺漏。权责不清,导致指导老师积极性难以调动,学社管理核心频繁更换,制约学社稳定发展。作为主管方的基金会与受赠高校应共同协商,抓紧出台指导老师配备与管理制度,厘清指导老师的权责清单,保障学社工作持续平稳发展。

(二)细化全过程管理机制

1.入社教育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伯藜学社具有深厚的大型跨国企业文化背景和内涵,拥有广泛的人脉资源,在日常管理中充分体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使学社具有一般社团难以企及的底蕴和优势。同时,各受赠高校学社在多年运作下逐步发展出具有各自特色的管理模式,对于刚接触伯藜学社的学子来说,这些都是陌生的。利用从遴选至新生入社初期这个重要的窗口期,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即入社教育,将发展性资助理念、基金会文化、学社管理制度文化等有效传达给新生,具有重要意义。入社教育作为社团管理的基石,对新生迅速了解、悦纳、适应发展性资助社团有着重要作用。

2.活动套餐尊重大学生个性差异。以年度为周期,以校园文化项目制为重点,精心设计、合理规划学社全年各项工作和活动,开展学业、心智、实践、创业赋能活动,做到重点突出、张弛有度。活动设为必选和自选两大类。必选活动体现在价值观引领方面,例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感恩教育、公益活动等。自选类活动给予学生选择自由,满足其年級、专业、兴趣等不同需求。以必选和自选组成套餐,一方面保证各项活动参与率,另一方面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体现管理上的人文关怀。教育活动亦可多多结合线上形式,发挥网络育人作用。

3.弹性时长引导大学生注重内涵发展。无视学子在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参与程度、参加的质量等因素实行无差别化、平均主义的时长统计,对积极学生是打击,对不积极学生是变相鼓励。打破时长赋予上的平均主义,依据学生活动中的作用、参与活动中的表现赋予时长,即弹性时长,一是可以打破时长的形式主义积弊,二是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不同角色、发挥不同作用,提高活动产出的质量,注重内涵发展。弹性时长的赋予相对减轻学生时长要求负担,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适合的活动,更高质量地参与。

(三)打造全方位育人机制

与基金会五大赋能紧密结合,泰州学院伯藜学社提出“七色花”全人培育模式,围绕立德树人着力实施核心价值引领工程、学业发展提升工程、文化美育浸润工程、实践活动拓展工程、创意创业孵化工程、领导能力培育工程和学术研究领航工程等七大重点工程,突出培养学生价值观、学习、审美、实践、创新、领导、研究等七大能力,并以大自然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一一对应,命名为“七色花”,寓意尊重自然规律,遵循人性法则,还原教育之丰富多样,开发人之潜能,培养敦尚行实、明体达用、兼收并蓄、身心和谐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使师生之间彼此润养,教学相长,共同绽放独特的生命之花。目前,该模式与学社年度工作计划相结合,部署全年工作规划,将伯藜学社导向学习型组织建设,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实现发展型资助“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22243365?fr=aladdin,2017.12.4.

[2]眭国荣,王琪.学生资助社团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1).

[3]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简介[EB/OL].http://www.tspef.org/category/gywm/jjhjj,2019.3.

[4]郭兆云.高校资助类社团法制化建设与贫困生义利观塑造[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8).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校友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