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

2019-09-01张华

文教资料 2019年17期
关键词:双一流导师研究生

张华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从现状着手,剖析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理顺导师和研究生关系。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导师    研究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师者,人之模范也”。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基本职能,人才培养更是首要重任。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是新时代的要求。广大青年“具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这四点要求一脉相承,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青年的要求,更是对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当代研究生的要求。

一、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培养类型的变化,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日渐凸显,一些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发生矛盾的极端案例和由此引发的导师指导不力、师生关系雇佣化等方面的指责与讨论经常见诸报端,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研究生教育蒙上一层阴影。改变现状早已刻不容缓,导师与研究生之间需要师生关系的回归。

导师与研究生在对待师生关系的不同态度日益差异化。在一些导师看来,学生越来越看淡传业授道的导师身份,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识越来越浓烈,不太把导师放在尊崇敬畏的顶端。在研究生看来,现在一些高校导师对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和亲力亲为的意向越来越淡漠,只顾职称业绩,忽略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研究生和导师的共识越来越少,日益在知识传授、科研指导等琐碎的日常相处中产生矛盾和纠葛。但碍于导师的权威和主导地位,一些研究生会选择隐忍、沉默,日积月累造成身心伤害,酿成惨案。

二、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存在的问题

在缺乏尊师重道的以往思想的约束和渲染下,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显得更加像履行合同的甲方乙方,变成双方在简单而机械地履行合同,比如导师就负责上课,研究生就负责按教学要求完成论文,双方没有对培养和栽培的思考和感恩,

1.目前在高校基本上采取的是“導师负责制”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弊端。首先体现在这种模式下研究生的导师权利过于倾斜,容易膨胀。导师是研究生的教学第一责任人,关乎研究生能否顺利发表优秀论文成果,能否学到真本领,能否顺利毕业甚至就业。然而对于研究生而言,在这样的模式下没有太多选择权利,对于其导师的任何行为缺少发言权和监督权。对于导师在科研、教学甚至生活上的任何要求,发声的成本太高。

2.研究生口中的称谓“老板”是他的导师。据笔者了解,大多数研究生都被要求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参与实验室的科研项目,而得到的补贴或者酬劳不多。同时还有可能肩负导师的保姆、秘书、司机、家政等各种角色。虽然是师生但是更像是老板和职工的关系,这使研究生的很多智力和体力劳动难以得到正当的劳酬收入。研究生另换导师的成本甚高,一方面面临沉淀的科研成果难以继续开展,另一方面将会使自己陷入人际关系尴尬的危险局面,在多数情况下,研究生们选择隐而不发。

3.研究生综合能力欠缺。一方面由于缺乏临床科研经验,在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对现有的科研情况缺乏总结能力,科研实验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往往达不到理论和科研经验丰富的导师要求。另一方面,在科研课题的创新上,仍有不足。涉猎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以让研究生对其研究的课题具有足够的敏锐性和创新性。研究生在研究课题期间,模式是现行研究目前该领域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如何结合自身素质和导师的要求,提出观点和想法。但由于自身专业水平的局限性,很难有创新的亮点思想得以阐述和表达,往往存在数据研究不透、观点不新颖等问题。甚至部分研究生存在搞不清自己研究课题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没有观点和想法,不知道课题攻克的难点和亮点是为何物。

4.科研成果的归属全问题上,部分研究生和其导师容易存在分歧。首先,论文署名权让师生间心生芥蒂。客观地说,研究生跟导师一起创业、研究课题的经历很难得,一些研究生根本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与水平远远超过自己的导师一起搞科研,既是对科研方法的训练,又能提高实际问题处理能力。但如果导师把给学生安排任务建立在简单的“剥削”基础上,把研究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唤,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发生师生冲突。一些高校更加青睐在职导师的投稿,因为论文更容易发表。如果仅仅研究生自己投稿就容易石沉大海,影响研究生的科研开展和毕业等。在一些高校中,研究生在发表论文时更倾向于本人作为第一作者,导师作为通讯作者保障论文的顺利发表。这在一定程度上失真反映了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导致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矛盾加剧。

三、改善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

1.赋予研究生更多的监督和发言权。随着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处理关系不当的案件频发,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尝试在教育体制上进行变革和完善,努力建立研究生轮转和督导的机制和政策,促进和推动处于弱势地位的研究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发言权。导师轮转机制有利于缓解单一导师对其研究生的专属强势地位,形成导师之间的良性竞争、相互监督和权力制约,有利于研究生现状的改善。同时,学校的职能部门比如研究生院,可以结合国家的政策方向,制定相关的研究生培养轮转办法,促进研究生和导师互动关系的建立。人事部门教务部门可以相应地出台教师考核办法,从硬性规定上使导师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研究生培养和学术研究。社会和学校更应成立相关的监督部门和伦理委员会,只有让导师的所有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及和研究生的互动行为均行使在阳光下,有监督的条例和制约规定作为其行为的指导和制约,才会真正使导师在学术权威的光环下,正当合法合规地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对导师的行为拥有监督权和发言权,才能够在师生关系中占据更平衡的地位,才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良性长久发展。

2.建立导师能上能下机制。参照党和国家对机关干部的能上能下的管理要求,笔者建议针对导师管理的机制应建立和完善。建立高校研究生导师“能上”标准,完善干部“能下”规范。通过激励、奖惩、问责等一整套制度安排,科学构建考核制度,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营造良好的导向和制度环境。导师的专业素养能力和指导能力对研究生的培养,甚至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的影响都意义深远且重大。加强新时代导师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不能一出问题就追究,时态淡化后又若无其事地到岗上班,荼毒研究生。只要专业能力不足、考核不合格,即便没有违法违纪,也要让出导师之职,让有能力有抱负的导师指导广大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导师之间通过能上能下机制形成良性竞争和激励,互相提升和监督,增强学习意识和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有利于培养出更优秀的导师群体,有利于导师更科学、严谨、积极、负责地带领研究生完成学业、课题、科研等。

3.导师队伍的建设由独立走向团队。老教授老导师具有丰富的阅历和对科研历史的熟悉等优势,中年导师具有技术的沉淀和缜密的思辨能力、抗压能力。年轻导师精力充沛、思维迅速和科研嗅觉灵敏。组建导师团队能够优化各级层的导师优点,整理优势。由于单个导师存在自身知识体系和判断的局限性,会制约甚至耽误其研究生本有的潜力和特长。老中青梯队式导师团队的带领,为研究生提供充足的知识养分、科研指导,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单一输送,促进研究生的知识跨界和结构优化。导师团队下的研究生更有集体团队意识,科研小团队的思想碰撞和聚焦能够及时解除学业上的困惑,互帮互助、目标一致,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提高自我思考和协作能力。

4.实质重于形式的交流要落地。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规定导师要定期和学生交流,研究生要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进展,但多流于形式,取而代之的是繁重的实验室科研项目、论文压力和教学外的任务。建立在现有的考核制度和监督机制上,研究生和导师的互动不仅要有制度可依,还要切实执行,让师生定期交流制度落地、生根。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深入探讨近期在论文进展、实验进程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恳请导师给予指导和帮助,指点迷津。导师给予指导性意见和方向性建议,经过提点,再通过查阅文献,借力导师的同时,自身刻苦,在科研上达成共识,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和巩固。

5.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在现有的师生关系中,导师的权威地位和主导地位,更多的是由于导师优秀的学术研究能力。研究生通过向导师学习,向课本学习,利用“互联网+”等云数据时代的便捷科技手段,不断汲取目前相关学术成果的营养,转化为自身学术知识储备,提高学术研究能力。真正做到尽可能成为导师的优秀辅助,促进导师和自己的深入互动,研究更多共同领域的学术前沿和成果,学术上相互有助益的“合作伙伴”。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不仅仅是为了配合导师的互动,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成就一个人的成长高度,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更是一件受益终生的优秀素质。

近日,教育部在官方网站上公布《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这份意见里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违反师德将实行一票否决制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教育部此举算是对最近高校研究生教学事件频发的一个正式回应,其目的在于缓和当前日益紧张的研究生师生关系。总而言之,要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研究生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需要有拔尖的科研人才,而且要靠他们培养下一代的新人。科研的思想和方法都要靠这种传承,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才会有进一步的突破。总之,客观看待,理性面对,无论是学生还是导师,做好自己,立德为先,一切矛盾必将迎刃而解。

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新认识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传承、切磋和超越的关系。传承是引领、指导,把你所知道的知识和方法交给学生并且带领他进入某个领域。切磋是导师与学生之间保持平等的学术地位,共同研讨课题,最终达到超越的关系。只有达到超越的阶段,才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术才能发展,社会才会进步。作为导师,为正在困惑中的自己的学术指点迷津、驱散困惑,解决问题,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渡到成功的彼岸。对于研究生而言,遇到恩师,学到的不仅仅是学术、科研的知识,更是钻研的精神、学术的态度及做人的品格和魅力。这些都弥足珍贵,将在今后人生道路中,深刻而悠远地影响研究生的一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爱是教育的基础,沒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新形势新常态下,要求我们用全新的思维和衡量标尺去思辨去定位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彼此多一点爱与真诚,克服困难,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高校学术氛围,多一份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每一个小我,方可构建大环境下研究生和导师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才能点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熊熊火焰。

参考文献:

[1]张静.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9):19-22.

[2]戴静,王石,马斌.新形势下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与影响[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3]陈洁,王然.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天津师范大学为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4]乔晓艳.论新形势下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03).

[5]朱莉.研究生师生关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6]王艳霞,李波.国外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对我国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7]刘恒坤,程虎,张晓,李云钢.关于正确处理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

猜你喜欢

双一流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