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2019-09-01冯萌萌
冯萌萌
摘 要: 语文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确认了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中的主体地位。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遵循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主体发展 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因此,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促使学生主体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展。以下是本文对此问题的探究,仅供参考。
一、深入挖掘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知识充满热情和求知的欲望,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水平。因此,我们要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放在首位,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语文的一大特点是语言形象生动,学生则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我们要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和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深入挖掘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十分动人,比如《游园不值》写道:“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学习这则古诗的时候为学生准备许多描绘春天的图片,让学生一边阅读古诗一边欣赏图片,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词内容,对学生背诵古诗具有积极的帮助。另外,阅读是一种乐趣和享受,尤其是阅读一篇优美的文章,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可以缓解学习带来的疲劳,让学生将阅读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开阔视野,扩大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比如作文比赛、书法大赛、手抄报大赛、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背诵比赛、歌咏比赛等,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将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其他同学,满足学生喜欢表现的性格,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节课的时候,当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这篇文章的内容讲给其他学生听,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动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认识英雄的故事,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二、注重科学设悬置疑,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老虎,你又怎么识破狐狸的真面目呢?”由此引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刻的探究。又如在教学《太空的清洁工》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太空中为什么会有垃圾?你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谈一下怎样减少太空垃圾吗?”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建议和想法,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想象乐趣。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疑,让学生通过学习《鸟的天堂》,主动探究应该了解哪些问题,掌握怎样的知识内容?学生一边自主设置问题,一边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引导:“文中提到的大榕树,象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什么?欢快的鸟儿又象征了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了解大榕树其实象征了优美的生活环境,而欢快的鸟儿象征了人类,由此引发了学生自主思考:“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好?怎样才能让人们像鸟儿一样快乐地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设疑的方式,不断拓展文本主题,升华文章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加深学生理解认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让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的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因此,我们要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教学走入生活,联系生活经历和社会奇闻趣事,让生活走进教学活动,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学习语文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语文教材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每一篇文章都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为背景,所以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要加强生活和教学的沟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丰富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学会生活,懂得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强者。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辩证能力较弱,所以理解课文时会出现偏差,虽然课文中有大量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由于学生缺乏善于观察的眼睛,因此会与其失之交臂,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留心生活的方方面面,开阔视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语文元素,利用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从而提高理解和观察能力。此外,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可以将学生在学校中发生的事引入教学中,比如拾金不昧的精神品质,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等,丰富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其次,社会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在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知识,比如广告标语等,要引导学生留意这些广告词,注意词语的用法,而对于那些用词不当的广告用语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纠正,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知识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促进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
四、利用现代电教手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多媒体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是现代化教学的突出表现,它改变了单一的板书和口头讲解的落后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化。多媒体融合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多重功效于一身,给学生的感官带来强烈的刺激,深化他们的感性认识。这与小学生思维认知的感性、形象的特点相适应,拥有以往教学方式难以比拟的强大功效。利用多媒体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立体化、动态化、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练习和背诵中脱离出来,让学习变得更加形象具体,更具趣味性,语言学习变得更为丰富,能够听到、看到、可操作,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其次,激发学生的自由想象。多媒体为学生呈现的多彩画面会刺激学生认真观察,展开自由想象。比如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荷花池的远近景观和动听韵律展示出来,让学生感觉自己就在池边,身边就是绿油油的荷叶,在优美音乐的配合下,感受荷花的各种优美姿态。这个时候,学生已经进入课文描绘的意境之中,思维变得极为活跃,如同与作者共同漫步于荷花池边一样。如此学生的思维得到诱发,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其次,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课文。小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知识储备不是很丰富,不能深刻感受教材的语言描写。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画面,再现课文中的人和事,方便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此外,通过网络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而教师应充当好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加强与计算机的交互和交流,促使学生始终占据学习的主体地位,并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五、注重学生素质培养,有效加强德育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品学兼优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融入德育因素,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优化备课环节和课堂教学环节,加强德育教育。备课环节和课堂教学环节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融入德育教育的主要环节,只有将备课环节和课堂教学环节充分利用起来,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提高思想道德综合素质。首先,在备课环节教师要明确德育教育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方案和策略,选择学生容易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其次,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要积极设置德育场景,让学生更乐于接受,保证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发挥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的功能。此外,整合优化教材内容,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以往的文化教学,因为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但是对语文教材的有效补充,更是塑造学生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最好素材。因此,教师要深化教学内容,拓展知识宽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例如教学《司马光》这一课时,课文通过描写司马光英勇救人的事迹,表现司马光遇事沉稳、不慌不乱的良好品质,同时赞美司马光開动脑筋、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优秀品德,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灌输主人翁思想,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主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笪建萍,赵海霞.构建低年级趣味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吉林教育,2010(05).
[2]贾龙弟.对语文课堂文本迷失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
[3]吴葆华.论“生活的作文化”与“作文的生活化”[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6).
[4]罗夕花.展开两翼才能振翅高飞——浅谈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J].中国教师,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