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骚诗脉与追问深究
2019-09-01蔡晓伟
蔡晓伟
摘 要: 苏教版高中语文《〈史记〉选读》中《屈原列传》之“《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较为经典。引《诗经》与《楚辞》篇目解释此句之文化内涵,并以追问形式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较为必要。类似“追问与深究”的教学方法,有助于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史记〉选读》 追问式教学 文本深究 语文核心素养
《〈史记〉选读》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笔者在执教《屈原列传》一文的过程中发现,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有一句精彩评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1]该句虽非史迁原创,而是摘自淮南王刘安[2],但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语境中,探讨该问题需要从《史记·屈原列传》整体着眼,而不必落于作者之争中去。对该句的教学,笔者认为,语文教师不可仅以解释文言意思为中心,忽视分析《诗经》与《离骚》之关系及二者艺术特色,后者恰是激发学生文本探索意识、丰厚学生中国古代文学底蕴、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在此笔者对是句之教学提出思考。
一、关于“《国风》好色而不淫”
是句教学,除解释文本义外,还应先追问学生为何“《国风》好色而不淫”?教师应当注意,是句教学重点在于解释“国风”“好色”与“淫”的内涵。首先谈“国风”。《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国风”正是其中的“风”。“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土风土歌[3]。“国风”分“十五国风”,这是文学史常识,需要谈,但因属于文学记诵性质的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课后识记,所以此处并非该句教学重点。至于“好色”,课文注释亦明确指出,是指“好写男女恋情”,应当说这是没有问题的。“淫”字之解说,亦可循课本注释观点,取“过分而失当”之意。因学生在初中学过《岳阳楼记》,其中有“淫雨霏霏”之句。该句教学问题在于,虽然一句话全部要素学生都熟悉,但是他们对于整句话的深入理解未必都清楚。教师很有必要选《国风》中的部分诗歌作更深入的解释。
可以先选学生熟悉的篇目,如选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的《诗经·周南·关雎》一篇。该诗是古代的一首恋歌,写一位青年爱上了一位温柔美丽的姑娘。因为写男女恋情,所以是“好色”的。在诗歌叙事的过程中,以“思念”为中心,并没有过分失当的行为出现,所以是“不淫”的。该诗很好地解释了“国风好色而不淫”的文化内涵。再举一例,以作补充。如《诗经·郑风·东门之墠》[4]: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该诗篇幅虽较短,但怀人感情却很充沛。这位姑娘与爱人住得很近,但因受古代礼俗制约,对于爱人只能“可望而不可即”。这首诗同样也写男女之爱,并以“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为中心,写出了一种并不过分失当的男女恋情形态,因为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地理距离。正是因为地理距离与心理距离反差较大,所以诗歌情感张力显得更大。在《国风》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要注意讲解实际的文学作品,达到学生最终能理解为何“国风好色而不淫”的教学效果。
二、关于“《小雅》怨诽而不乱”
在结束上句讲解后,可继续追问,为何“小雅怨诽而不乱”?此时可按照文本解释重点“小雅”“怨诽”与“乱”来说明。首先谈“小雅”。“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该地区本称“夏”,“夏”通“雅”,故王畿之乐称“夏”或“雅”。再谈“怨诽”,此处内容,课文并没有注释,需要教师解释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怨刺”。即诗人对于时事或朝政不满,用文学作品表达心中的愤懑。此处要照顾到高中语文教学的环境,学生的基础与教学的重点都指向教师不必照搬高校课堂更深入的教学模式,要在教学中作“简化”。只需解释清楚“《诗经》—《楚辞》—汉乐府—杜诗—四大名著”类似中国古代“怨刺”文学脉络即可。“乱”与“淫”可以对照理解:即使“怨诽”,也是在一定限度下“怨诽”,并没有反叛作乱之意,这符合儒家诗教观。
当然,以上仅是“小雅怨诽而不乱”的文本含义教学。如上文所说,该环节虽不可缺少,却并非教学重点。为何“小雅怨诽而不乱”?笔者认为,要深入《小雅》作品本身的讲解中。如《诗经·小雅·北山》[5]: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是诗乃周朝小臣哀苦怨诽之歌。所苦有二:一是劳于王事,难以赡养父母。二是大夫不均,劳逸悬殊。其根源在于周王昏庸。运用对比和排比手法,批判上层统治者骄奢淫逸,具有震撼效果。然而是诗仅仅点到了自身所受不平待遇,并未继续书写造反之类的话语,总体可以理解为是一首辛苦工作之下的“牢骚”诗。通过讲解该诗,确可以证实“小雅怨诽而不乱”的精神实质。其他例子还有很多,如《诗经·小雅·小旻》《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诗经·小雅·巷伯》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灵活选择篇目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教学。
三、关于“若《离骚》者,可謂兼之矣”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看似简单,就是说《离骚》兼有《国风》好写男女恋情而不过分与《小雅》怨刺社会现象但不犯上作乱的双重特点。但从教学角度细想,并不简单。教师此处可继续追问学生,为何“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教师可选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离骚(节选)》解释,亦同时能达到复习前学与深化教学的目的。选段中“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6]解释了诗人“自我”形象实际上是一位“美人”,“她”高洁、纯真,与后文“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6]一起品读,可以读出在此楚王或为那位郎君,诗人即那位“美人”。他们之间的“爱恋”实际上是一种文学书写的“爱恋”,其实质是诗人寻求政治的归属与寄托。《离骚》虽然带有文学书写的“男女恋情”,但因其写法较为含蓄,所以诗人总体在写一种憧憬与想象的“恋情”,并未落到实处,可谓并不过分失当。在此,学生应该明白为何《离骚》“好色而不淫”。选段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6]可以说明《离骚》有“怨诽而不乱”的特色,虽然诗人对楚王某些的秽恶行径有所批判,但毕竟最后并没有完全推翻楚王,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楚国衰败的国政。在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执着地追求真善美的政治理想,与一切丑恶虚伪的斗争精神,并自始至终追求自身纯洁的伟大人格。
当然,鉴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离骚》选段比较短,仅仅是《离骚》原文的开头一小节,虽然可以说清问题,但毕竟稍显薄弱。笔者认为,教师可引入《楚辞》中关于屈原的其他篇目来更加有力地说明问题。比如解释《离骚》“好色而不淫”,可引入《楚辞·九歌·山鬼》一诗,该诗主要写山鬼对其钟爱的公子的告白,确实是写男女之恋的。虽然有“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狄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7]这样的深情表达,但仍没有过分失当,仅仅是表达思念而已,即可谓“不淫”。在说明《离骚》“怨诽而不乱”时,还可以引入《楚辞·九章·哀郢》一诗,该诗主要寫诗人哀悼楚都郢的陷落,其中不乏“怨诽”之意。如“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7]就对小人当道,自己得不到重用的现实做了批判。然而诗人毕竟是忠君爱国的,他写道:“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7]还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眷恋。到这里,学生应该可以深刻理解《离骚》兼《国风》“好色而不淫”与《小雅》“怨诽而不乱”的特点。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理解,有利于其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四、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关于高中语文教学“追问与深究”教学方法论
高中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都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幼稚”教学阶段。原因大致有四:一是高中语文教学重分数,轻内涵。高考压力下,教师与学生无暇进行细读文本的工作。二是高中语文教师重教育学理论,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素养。如笔者曾见到江苏省某重点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挥就之旧体诗不合格律,见到某重点中学语文教师认可其学生对《庄子》中一句话的误解等现象。这样的问题,或早已产生于师范生培养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有这样的倾向在语文教学中是危险的,因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素养不稳的“教学楼房”,倒塌的可能性较大。三是高中语文教学重常识记诵,轻探索精神,缺乏一种由内而外的、主动的钻研精神。屈原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界殊为少见。好奇心少了,所谓的“常识”多了,“一”就是“一”,成不了“二”“三”“四”。师生看似更“脚踏实地”,但更少仰望星空,探求新变。四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重古代汉语,轻古代文学、文化。教师教学重点普遍在文言实词的讲解、文言用法的讲解上,而对文言文中的文学与文化现象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如大多数高中语文课堂对“《国风》好色而不淫……”这句话就采取解释即可的教学方法。至于为什么“《国风》好色而不淫”,为什么“《小雅》怨诽而不乱”,为什么“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则鲜有发问。笔者认为,健康、良好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是“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三古”层递建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第二点认为,要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其具体内涵认为:“通过改革,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面要素的综合和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8]笔者尝试的“追问与深究”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反对上述四种语文不良教学倾向的同时,对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出点滴努力。
参考文献:
[1]丁帆,杨九俊,主编.《史记》选读[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71.
[2]杨建群.《国风》好色论[D].杭州:浙江大学,2010:12.
[3]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57.
[4][5]袁梅.诗经选译(国风部分)[M].济南:齐鲁书社,1980:263,202.
[6]丁帆,杨九俊,主编.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61,62.
[7]萧兵.楚辞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58,110,11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