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综合征采用改良小切口网状减压辅以负压封闭引流的整体临床研究
2019-08-31刘凯
刘凯
(吉林市中心医院 手显微外科,吉林 吉林 132001)
0 引言
骨筋膜综合征是一种急症。骨筋膜综合征患者未及时得到治疗可发生肢体的不可逆性损害,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2]。治疗骨筋膜综合征的方法是手术切开骨筋膜室减压[3]。本文中我们尝试使用改良小切口网状减压辅以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骨筋膜综合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50例骨筋膜综合征患者参与本研究。纳入标准:①有外伤史,且受伤部位明显肿胀、疼痛。②肢体活动及肌肉张力受限,有感觉神经障碍,皮肤温度降低症状。③具有手术指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43例,女32例,年龄27-57岁,平均(36.78±1.25)岁,其中前臂发病22例,下肢发病53例。观察组男42例,女33例,年龄29-59岁,平均(37.07±1.75)岁,其中前臂发病23例,下肢发病52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皮肤大切口深筋膜切开减压术联合传统药物治疗:用碘伏消毒骨折部位及附近肿胀区皮肤。用手术刀片切开目标部位,切至骨膜。清除淤血、清除坏死和感染的组织。对肿胀部位减压。术后包扎创面,并使用抗生素、改善微循环药物和保护肝肾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改良小切口网状减压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用碘伏消毒骨折部位及附近肿胀区皮肤。用手术刀片切开目标部位,保持切口1-1.5 cm,切至骨膜。清除淤血、清除坏死和感染的组织。对肿胀部位减压。然后用负压封闭引流敷料覆盖创面,缝合敷料和创面边缘皮肤,对创面进行负压引流。
1.3 观察指标
对治疗后两组患者创面缩小程度、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感染情况及截肢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创面缩小程度、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
观察组创面缩小程度、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创面缩小程度、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
表1 创面缩小程度、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创面缩小程度(cm) 创面愈合时间 住院时间对照组(n=75) 0.62±0.23 53.23±9.52 25.25±5.27观察组(n=75) 2.11±0.22* 35.51±5.67* 16.77±3.97*
2.2 创面感染和截肢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无创面感染,2人截肢、比率2.67%;对照组13人创面感染,比率17.33%,7人截肢,比率9.33%。观察组创面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截肢率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骨筋膜综合征是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主要发病部位为前臂掌侧和小腿[4]。导致骨筋膜综合征的原因有四肢骨折、软组织创伤、血管损伤、外固定器械不当等导致骨筋膜室容积急性缩小或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5]。治疗骨筋膜综合征的原则是对骨筋膜室减压,清除坏死和感染的组织。大切口深筋膜切开减压术联合传统药物治疗骨筋膜综合征治疗效果一般,且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换药时容易引发感染[6]。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改进,临床开始使用改良小切口网状减压术和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骨筋膜综合征。改良小切口网状减压术治疗骨筋膜综合征的有点有:
(1)手术切口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切口术后可快速愈合。
(2)对机体内部组织的开放性小,感染率低。
(3)不影响手术操作和减压效果。但患者治疗后如何处理创面也是需要注意的一大难题。负压封闭引流是一种处理复杂创面的新型引流技术[7]。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骨筋膜综合征的有点有:①可彻底清除受损的组织和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避免细菌对切口的污染,降低感染的发生率。②有利于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为切口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减轻患者的痛苦。③操作简单,无效频繁换药,减少细菌污染。④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减轻经济负担。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创面缩小程度、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好于对照组,创面感染率低于对照组,这说明骨筋膜综合征采用改良小切口网状减压辅以负压封闭引流可显著促进创面愈合,降低创面感染率,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