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美术问题情境教学策略的实践与反思
2019-08-30周祥倩
周祥倩
目前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关注课堂教学的经验化,易操作性,忽视了学生的需求;过分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忽视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而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需要做到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让学生学会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优化他们的想法。从而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能够解决有效学习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而且可以应用于未来的学习生活中。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一边批作业,一边很无奈地说:“我讲了好几遍,够清楚的了,可是某某居然一个都不对,一个都没弄懂。”“有的人上课耳朵不知听到哪去了,构图还是这么小,讲过的东西就像没讲一样。”老师们在确认自己讲解清楚的情况下,老师很自然是把原因归结于学生没有专心听讲。
但有时过程和方法,光靠讲解是说不明白的,比如:学开车,如果师傅不带着徒弟实践操作,缺乏具体的情境,转弯方向盘打多少?它是在具体情境中自然领会的,是自动化的,靠嘴巴说,这时候很难说清楚,没有直观的认识。只有放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才能内化成自己的方法。
尹少淳教授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前世今生”》一文中谈到:知识和技能必须放在问题的环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其价值,转化为学科的核心素质。这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对知识、技能的态度和认识。以往我们教学的问题出现在知识、技能没有转化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素养,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但他们需要进入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
因此,创造问题情境教学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之初,而且需要充满课堂教学,导入新授、作业、评价总结等教学环节,同时要抓住课前和课后这两个容易忽视的板块,做好学情前测,关注课堂生成,关注相应的生活情境,它是多维的、全方位的。正如王大根教授说:“素养”必须通过“做中学”,即“真实性学习”,与现实生活情境相结合。它要求学生体验“像艺术家一样创造”的过程,参与各种艺术活动,根据学习目标或学习工具不断评价自己,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索,在完成作品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那么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创造出真正的问题情境呢?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了几点心得。
1 导入问题情境,使教学有趣。
真实的问题情境,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建立适当的情境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知识真的存在于生活中,到处都有美术。这样,学生在美术活动的情境中,借助现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自己的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老房子》时,课前,请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实地参观老房子,以拍摄或摄像方式记录,选择满意的图像发给我,回家后再通过网络了解溧阳沙涨村的文字与图片资料,进一步了解老房子的建筑特色与背景,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走进老房子。课堂导入时,我通过“猜一景”的游戏,让学生说出老房子的景点,学生看到充满家乡气息的房子特别亲切,马上想起自己过年过节去爷爷奶奶家去的一些情景,用土灶烧火,扁担挑水等,有了感受和经历,学生非常愿意去观察探究这样的老房子,接着我告诉学生,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老房子,他是有着五百年历史,是中国现存少数民族回鹘的老祖先住过的房子,现在已经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的兴趣就更加浓厚,这节课我们就探究老房子——溧阳沙涨村,直接导入本节课要研究的重点。从老房子的门窗墙结构和颜色来观察这样的老房子,为学生的进一步表现做好铺垫。
《老房子》离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类似的课型,课前需要教师设计一定的任务情境,或者导学案,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课堂中才能更有效地把握重点。
2 贯穿问题探究,使教学有理
作为美术学科老师,我们要思考:我们的教学是否可以从孩子们的今天或今后的生活出发,创造问题背景下的信息是否符合现实生活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能解决有效学习环境中的代表性问题,而且能应用于未来的学习生活。
比如:二年级下册《标志》一课,在课堂上老师这样设计:老师在大家熟悉的学校小角落,找到了一些小问题,我们来看看,教师出示图书馆书随意摆放的情景,还有洗手间水龙头在滴水等问题情境,请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选择你喜欢的形状改造校园的相应标志,同时启发学生,你在教室或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类似需要标志的地方。学生会发现有时不能随手关灯,可以设计一个标志等问题,这是的情境内部产生的一个真实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当一个学生遇到问题时,他的大脑活动变得非常活跃。因为困惑和挑战会导致复杂的感官输入,导致神经冲动,而这种神经冲动会激活大脑中的神经细胞。脑细胞的相互作用使神经细胞的树突迅速生长,形成了神经元通路。张华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本质上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只能让学生置身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并亲身经历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
学生在特定情况下成为知识探索者和问题解决者。通过合作与交流,我们创造了一个生动、直观、有趣的学习场景,一个充满激情、活泼、热情的交流场景,在一个真诚的氛围中,我们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并有一个和谐的交流。
3 关注问题拓展,使教学有效
所谓问题“拓展”,它是对课堂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开发,开拓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连续性,能够更好地掌握艺术知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在拓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生活,实现学生思维和视野的发展。实现对学生思维和视野的开拓。例如,在江苏少儿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美术第二课中,在学习了用彩纸编织图画的方法之后,让学生思考一下用这种方法我们能做些什么。通过对我们生活的引导和联系,学生们发现我们也可以通过编织来制作篮子、笔盒,元宵节还可以编灯笼等。这将我们的学习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学会利用废物并变成废物。在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对需要获得大致相同认知发展水平的知识的学生进行分类和分层。并结合各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分层递进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扩展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并把课程设计在各个年级的自由课程中,给每个学生一个成功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并有一个良好的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围绕“问题拓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4 关注主题教学,使知识整合
主题教学,就是围绕同一个问题或者一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比如说画鸟,除了可以用线描勾勒,我们可以用很多方式很多种方法,可以用喜欢的色彩去描绘,还可以用相机拍摄,用废旧材料做一只鸟,用超轻粘土做一只,还可以画鸟的纹样等等,通过这些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去学习美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再比如,我们学校以“校园”为情境,开设“蚕精灵”课程,科学课学习科学喂养,语文课用日记记录每天蚕成长的过程,美术课让学生设计“蚕精灵”的吉祥物以及校徽校服,还有围绕“蚕精灵”课程开设的“蚕精灵”童话绘本课程,大到校园环境文化的布置,小到班级班牌,都可以用美术的方式去进行设计。整个活动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知识的连接和整合。
总之,问题情境教学着眼于全体学生,贯穿于整个的课堂教学始终,把美术素养置于解决问题的环境中,从而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能够解决有效学习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而且可以应用于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在新一轮的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心得,积极吸取别人成果中适合自己的營养,勇于钻研和实践,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行走在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路上,坚信“办法总会比问题多”,就一定能走出一条最佳的路径。
(作者单位:溧阳市文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