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职语文教学文本设计
2019-08-30汤晓芹
汤晓芹
“互联网+”是Prime minister Li Keqiang在2015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传统产业因为它发生了的巨大变革,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也因为它得到了有力的促进。在此形势下,互联网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知识的呈现提供了多种手段。五年制高职语文在职业学校中是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的差异性,都要求语文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要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所以说职业学校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在“互联网+”环境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课堂优化,帮助学生阅读和感受。通过互动,通过交流,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作品的内涵。本文以《合欢树》为例,介绍了在“互联网+”环境下,五年制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文本设计的经验。
1 《合欢树》教学文本设计理念
1.1 由“文章意识”向“文体意识”转变
“教什么”总是比“怎么教”更重要,这是王荣生教授说的一句话,王教授认为确定课程内容是极其重要的。正确、深入地阐释文本的必要前提就是要建立文体意识。因此,本课的重点是解读作者情感秘密,本课的难点是解读象征手法的秘诀。二者都是从“散文揭示作者的秘密”的文体特征出发的。由文体特征来确定教学内容,是这本次设计的出发点。
1.2 由“知识传授”向“组织学习”转变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为了适应职校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最重要的任务是“组织学习”,而不是“课堂讲授”。通过简单的“主体问题”设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和学生可以积极有序地进行以学生为本,师生、学生的对话。“开放、共享”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创造互动愉悦学习的动态语文课堂,是本设计的立足点。
2 《合欢树》的文本处理
散文是一种叙事文学体裁,它以灵活的方式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和写作方式。《合欢树》正是一篇感人至深、令人回味无穷的散文。这篇文章不仅是写母爱的厚重,还抒发了子女对母爱的悔悟。本教学文本设计进行了以下处理:
(1)时空视角,深读文本
文本中,作者回顾了自己成长的经历。在少年自负、青年孤独、成人自责这三个成长阶段中,他发现了”错位”的母子关系。“我”忽视、误解了母爱的诗意和谦卑。当时空渐渐被拉开,作者慢慢地在成长与遗憾中,在生命的真谛之间,用“死与生”这个词讲述了“何时理解爱”的心理历程。吟诵课文,感悟文本是教学的开始。
(2)开放有界,出入文本
本设计对情感“悔悟”和“象征”进行阐释,是以两个开放性的主要问题来引导的,并对主要问题进行分层解读。通过这样的设计,课堂讨论中,教师关注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自我建构,同时还让学生有了言论的边界。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得到了和谐统一。
(3)躬省自身,体悟文本
文本中写了母亲移植合欢树的情形,写了母亲对我关心爱护的点点滴滴,母亲在“养树”和“养人”的过程中逐渐明白:“爱不仅是关心,也是放手”。在岁月荏苒中,“我”在生活中逐渐懂得爱的内涵,也真正读懂了母亲的“爱的方式”。所以说“爱”是一种能力,“爱”需要用心去学习。通过对文本提炼问题的设计,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结合文本和学情,我将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设计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梳理母子关系入手,通过对关键词的选择和归纳来理解作者的感受。
2)技能目标:通过深刻解读“合欢树”寓意,学习象征手法的作用及运用。
3)情感目标:体验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爱,能准确表达爱。
4)设计意图:教师运用学习平台、微信、视频、微课等信息载体,对史铁生的经典散文一一解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其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问题引领,解读“错位”的母子情感,体味作者对爱的悔悟。
2)难点:通过赏析合欢树、孩子出现的意义,感受内敛的象征手法。
3)设计意图:合欢树生长环境的变化,合欢树成为课题名称的原因,儿童出现的目的、意义,这些象征意义是学生自读时的盲点、疑点,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因此,设计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前半部分的“遗憾”,解读树的第二部分的“情怯”,并思考这两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用象征手法表达对母爱、对生命的独特情感,挖掘形象背后一些深层内涵。
(3)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任务法、点拨法、体验法、合作学习法、阅读探究法
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教学平台、微信等,引导学生完成特定问题;学生利用平台、学习软件等观看教学资源,采取小组竞赛、分工合作等形式完成任务。
3 文本设计中“互联网+”信息化手段的融合
3.1 利用平台 完成课前预习
1)教学内容:教师完成课前预习准备工作。
2)教师活动:教师在学习平台上发布课前学习的三个任务:算一算、数一数、写一写,并上传供学生观看、阅读的资源:莫言诺贝尔领奖演讲视频;丰子恺、季羡林等名家《我的母亲》;有关史铁生的资料。上述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教师借助学习平台(泛雅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掌握学情。
3)学生活动:登录学习平台,完成課前学习任务;学生借助配音秀等相关软件朗诵阅读,并上传作业、视频,分享阅读心得。
4)信息化手段:学习平台和相关软件。
5)设计意图:利用学习平台,将教学延伸到课前;三个任务提供学阅读视角、帮助梳理教材、有利推进思考;也方便教师了解学情;学生利用平台,反馈问题,有效实现师生线上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2 听看歌词 类比导入
1)教学内容:由歌词激情导入课文。
2)教师活动:
⑴创设情境,播放刘若英《后来》。
⑵歌词引导:“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3)学生活动:听歌曲,引发“共情”,进入文本解读。
4)信息化手段:播放刘若英《后来》;教师课件展示。
5)设计意图:由歌词进入共情,引导学生精读文本,站在“后来的我”这个视角,通过回忆“曾经的我”,剖析“悔悟的我”。
3.3 平台展示 解读悔悟
1)教学内容:理解错位的亲情——“我”读自己
2)教师活动:运用平台,展示学生课前上传的作业,评论并提出问题:“你对多少岁的史铁生印象最深?为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提示一:十岁的我
提示二:二十岁的我
提示三:三十岁的我
3)学生活动:通过勾画关键词和句子,梳理和总结课文的内容。
小组根据问题分工合作,探究并记录,派代表绘出“母子天平”。
4)信息化手段:利用泛雅平台,展示学生的课前作业。
5)设计意图:通过手绘“母子天平”图,学生感悟出母子情感分量变化的过程,清晰梳理其中变化的原因。通过分层讨论主要问题,作者“爱的遗憾”在问题中得以显现。教师利用平台,对比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到达作者的内心深处。
3.4 对比文本 解读象征
1)教学内容:走进追忆的通道——“我”读树
2)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往更高层次的主题去探究,并适时点拨。
提出探究问题:我为什么要纠结去不去我曾经住过的小院?并且还挣扎几年?
3)学生活动:小组进行文字阅读并分析比较,合作探究并将答案发至平台上。
4)信息化手段:學习通APP、泛雅平台、图片、课件展示。
5)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究探讨矛盾,分析问题,在讨论、分析中学习象征手法的应用;通过多角度解读矛盾心理,作者从母爱到生命,从个体到群体的自我觉醒得以理解。开放式问题探讨,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水平。
3.5 扩充阅读 解读照应
1)教学内容:懂爱的时光——“我”读母亲
2)教师活动:“爱”一个人需要花时间学习吗?“爱”和“被爱”需要怎么转换?课件展示文本中和《我与地坛》中的两段文字进行扩充阅读并引导。
3)学生活动:小组边自主阅读文本边讨论,统一意见,派代表发言。
4)信息化手段:课件。
5)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以及课堂引导,学生必定对史铁生有着更加真实而全面的认识,抒写心声,表达心志,动笔写出内心翻腾的感触。
文本中母亲种合欢树的过程和方式发生了变化,其实也寓意着“养人”概念的转变。通过阅读,通过讨论,我们获悉“爱”与“被爱”之间的联系与转换,了解二者都需要学习,明悟了爱的理解、辨识和体悟。
3.6 情景思考 躬省吾爱
1)教学内容:课堂的回响——我见“我”
2)教师活动:总结母亲与史铁生之间的“爱与被爱”,课件展示作业“找找相似的自己”和“说说后来的自己,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懂爱”的人。
3)学生活动:观看亲子的照片组合,并完成课后作业。
4)信息化手段:播放亲子的照片组合,背景配乐《时间都去哪了》。
5)设计意图:亲子关系中的“错位”,一些不必要的“固执”,通过经典的场景再现,学生们得以感知。通过“看过去”的阅读视角到“思考现在”的想象视角转换,学生以一种借鉴的方式得到成长。
4 收获与反思
4.1 以信息化为载体,创设多元学习环境
本教学设计着力于“互联网+”环境之下,使用信息化媒介工具,借助学习平台、视频,播放音乐和图片,利用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阅读和探索,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目标达成度。
4.2 转变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合作探究的形式
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我校五年制高职学生不喜欢老师的多讲多引。所以,我们要摈弃传统的“讲授式”教法,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和分组学习。通过阅读“悔悟”,他们可以避免“悔悟”,享受爱,了解自己生活中的爱。共同完成本课目标。
4.3 文本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可以自我建构的主体,他们不是单向的知识接受者。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本设计在综合分析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学情的基础上,归纳出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激励学生尝试进行课文解读,最后形成自己生动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本教学设计侧重于建构性和生长性,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从而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基金项目:江苏开放大学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三五”2016年度科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16SSW-Y-019)。
(作者单位:宿迁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