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的知人、论世、披情、入理分析
2019-08-30李祖慰
摘要:希望在教学古诗时把自己有关真善美的观念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用正能量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正确地知人论世。“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关键词:古典诗歌;知人;论世;披情;入理
古典诗歌的阅读理解,学生们害怕的原因大概是读的量还不够,还没有掌握类型,不能够在读诗时知人、论世、披情、入理。在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文学通常是被作为一般的文化形态,即广义的文学看待,包括了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文化形态。魏晋时期,侠义文学从广义文学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如:诗歌、小说、散文等。从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可以看到,文史原本是不分家的,难怪读诗歌要结合时代,知人、论世,才可能披情、入理。
一、 读懂诗歌的语言(知人)
在这里,语言指的不是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言简义丰、平实质朴、简洁明快这些语言特点,而是指艺术手法、语言技巧、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而仅仅解答字面上的语言技巧还不够,还需要“知人”;因为“知人”而准确解答诗句含义与写作手法,因为“知人”进一步了解和理解作品内涵,并完成教学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以林则徐《塞外杂咏》为例:
天山万笏耸琼瑶,早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中国古代来到新疆的旅行者,因战争、冒险、被贬,带着理想、情怀或情绪,借取自然之物,抒发个人的情怀,注重人文事件的记录,留下许多有价值的文献和文学作品,比如《大唐西域记》。学习这首诗歌,能力目标是能够运用有关诗歌阅读的知识正确解读这首诗歌,理解、背诵、完全掌握这首诗歌;知识目标是解析掌握“笏、琼瑶、寂寥”这三个字词,明确“塞外、天山”的概念,了解作者林则徐;情感目标是理解诗歌中的怨愤、乐观旷达的胸襟;德育目标是教育引导学生做人要有原则,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有益于他人与社会的人。
这首诗歌的阅读理解训练是:
(1)诗歌第一、二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赏析。(2)第三句“我与山灵相对笑”,笑中既有无奈又有洒脱,结合全诗具体赏析。
回答问题时,如果不知道此诗作于作者被革职后,西行伊犁途中,诗歌的情感就会被淡化,就不能够准确解答。
答:(1)运用了比喻、拟人,第一句用“万笏”比喻群峰写出天山高耸挺拔,用“琼瑶”比喻终年不融的积雪,晶莹洁净,写出天山的圣洁美丽;第二句,诗人又把天山人格化,作为自己寂寥西行的伴侣和向导,把天山写得有情有义。(2)诗人笑自己满头银发与山上皑皑白雪一样,都难以消融。诗人一腔报国热情,却被贬伊犁,满腹的怨愤如同天山积雪积郁难消,这是内心无奈地笑。但是诗人在被贬途中还能联想到天山的积雪如同美玉一般,又联想到自己满头银發如同天山积雪一样难消,于是与天山相对而笑,又表现出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这又是一种洒脱的笑。
对“笑”的理解是本诗阅读的难点,教师可以在教材之外补充有关林则徐的史实、轶事,以加强理解诗歌,这就需要充分备课。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史实、轶事后,进行讨论。
林则徐不幸到达新疆之后,却没有在那里湮没。他造福当地百姓,务实做实事,兴修水利,建成了一条灌溉农田的水渠,后人称“林渠”。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林渠”至今仍然在使用!这实在令今天的人们感慨万千。一百多年还在发挥作用的“林渠”,和当今害人的豆腐渣工程,没有实际用途的政绩工程比一比,林则徐这位古人,这位封建社会的官员,是不是很伟大呢?而且林则徐是清代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官员。
我们敬仰林则徐,因为他的禁烟运动,惊天动地,轰轰烈烈,洗国人之耻,灭夷人之威,解救误入歧途的烟民;因为他修水渠,涓涓流淌,汤汤不息,重视农耕民生。在高位,做高位上能够做的正事;在难中,做力所能及的好人好事。我们敬仰林则徐,因为他做人有原则,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有益于他人与社会的人。和他一样是做官的女婿,在他身上汲取的是不懈的正义。怎么做官,怎样规诫家人子女,做好家长、大人,还有怎样做人,林则徐毫无疑问是我们的榜样。他是一个懂得爱、善良的人。
补充的内容给学生的印象极为深刻,使古诗阅读的课堂不至于只重视文化的积累层面,而不重视它的引导作用、人格构成。
二、 读懂诗歌的情感(论世)
情感,包括快乐和不快乐,还包括志向类。喜爱、赞美、讴歌,揭露、批判、憎恶,惆怅、失落、惋惜等等,这些和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古诗的一般五种情感类型:
1. 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2. 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3. 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4. 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5. 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诗歌表达的无论是哪一种情感,都紧紧结合着时代,反映着时势。读古诗,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穿插历史史实的讲述,不仅能够使学生兴趣盎然,还能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在语文课堂的阵地上,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德育。
三、 读懂诗歌的内涵(披情、入理)
内涵等于情感态度、主题思想。如对下面诗歌的理解:
悟道诗
[宋]某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诗诗人悟出的道理是:风景往往不在遥远的地方,有时就在你的身边,要善于发现;美就在身边,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已经拥有的就是最宝贵的,要珍惜拥有。课堂上请学生举例讲述自己理解的道理,多例举一些自己悟出的富于哲理的语句,才能够真正有体会。
总之,读古诗,也能够及时进行情感教育,德育,语文课堂是最有利于教书育人的,是弘扬真善美的有效场所。
作者简介:
李祖慰,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第一中学明发滨江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