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运动训练原则及疲劳类型恢复策略

2019-08-30王涛

青年时代 2019年19期
关键词:运动训练高校体育

王涛

摘 要:在高校体育中,运动训练是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但其内容和训练方法也有所不同。运动训练是提升学生运动成绩,发展学生体育技能的一项专门化学习、训练过程。如身体训练、战术训练等。阐述了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梳理运动训练中常伴随的不同疲劳类型,并针对不同疲劳类型,就其改善和恢复策略进行纾解。

关键词: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疲劳恢复

体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紧密,不同体育项目,对人的身体功能和训练方式而言也有所不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训练是重要内容,也是基于不同的体育目的,完成预定体育任务的最有效途径。事实上,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既可以表现为一种教学方式,也可以表现为一种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课堂形式上,通过对学生身体的多次、反复训练,来获得训练预期目标。体育运动训练中影响训练成效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如学生自身素质条件,运动训练场地条件、教练员的专业水平、运动项目规则、赛事或赛程安排等等。针对体育运动训练,产生运动性疲劳现象是无法避免的。着眼于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既需要学生正确对待运动性疲劳,还要教师能够给予学生必要的运动指导,做好运动训练疲劳恢复工作,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运动成绩。

一、体育运动训练的实施原则

从内容上来看,体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具有差异性,前者更加突出对学生身体素质、体育运动成绩的提升,具有较强的体育目标和任务性,讲究更为专业化的、有针对性的体育运动训练方式。如强化学生的体能、提升学生的战术水平,改善学生的体质弱点等。在体育运动训练实施中,其原则有两点。

(一)“一般”与“专项”相结合原则

从体育运动训练实施来看,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水平,以获得更高的体育运动成绩,作为体育运动训练的目标,也要坚守“一般性”训练与“专业化”训练相结合原则。通常,在一般性训练中,往往采用较多的变式训练方法,来改善和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这些不断变换的训练内容,更有助于改善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运动技能水平,为后续的专项训练奠定基础。同样,在专项训练中,往往具有明确的体育运动训练目标,并采用专业化手段、方法,对学生进行专门性、技能性训练,以突出对专项技能成绩的提升。当然,在一般性训练与专项训练方式上,其在训练内容、手段、目标等方面具有相同性,也存在“差异性”。前者更加关注训练的基础性、多元性、综合性,而后者更加突出运动训练的专门性、专业性,两者只有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实现全面发展。不过,从体育运动训练效果来看,两者有时也很难严格区分,一般性训练与专项训练,往往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身体机能条件,合理设定运动训练方式,来更好的提升训练成效。

(二)区别对待原则

在体育运动训练实施中,区别对待原则,可以理解为“因材施教”,或者表现为“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不同的学生,其所处的体能状态也具有差异性。在制定体育运动训练计划时,要结合学生、运动项目综合考虑体育运动训练方法,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承载量,来确保更高的体育训练效果,避免因运动训练量过大而带来的运动损伤或疲劳。事实上,在每项体育运动中,体育训练都要遵循运动项目规律,立足学生身体条件实际开展针对性的体育运动训练。高校体育运动训练项目多,参训人数也不固定,也可能存在多个项目、相同学生由一个教练员负责训练的情况。这就需要教练员,能够结合体育项目、学生来进行区别对待。在运动训练方式上,可以采用小组训练,把握“同中求异”的关系,减轻教练员的指导负担,还能发挥学生的体育运动训练积极性。或者对同一体育项目采用分段训练,如前期关注身体素能训练,后期关注技战术训练。

二、体育运动训练中常见运动性疲劳类型

疲劳是一种正常的身体反应,在体育运动训练中,疲劳感的产生,多与学生身体临近所承受的运动极限,进而产生“累”的感觉。从疲劳类型来看,可以分为生理性疲劳、心理性疲劳、病理性疲劳。

(一)生理性疲劳

针对生理性疲劳,主要与学生的躯体疲劳有关。当学生在运动训练中,运动量达到身体肌肉的最大承载量时,肌肉力量会出现下降,同时,肌肉的收缩、放松速度也会下降,这种功能性下降,将会降低身体肌肉协调能力的发挥。如肌肉会出现僵硬、酸痛、肿胀,还会因运动训练量过大,而带来对肌纤维的细小损伤,与训练过量机体产生的乳酸积存、水分积蓄等因素有关。同样,体育运动训练不仅要消耗体能,还要保持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这就需要消耗神经能力。当神经疲劳时,大脑皮层功能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不易集中,对肢体各功能的协调能力下降。另外,过度的运动训练,还会影响心脏、呼吸系统疲劳,导致呼吸變浅、呼吸速度加快,心肺功能产生不正常收缩。这些生理性疲劳,所带来的不适或危害,也会降低人的综合免疫力。

(二)心理性疲劳

在体育运动训练中,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的集聚,可能诱发心理性疲劳。从疲劳的表现来看,生理性疲劳与心理性疲劳是紧密关联的,在体育运动训练中,需要学生能够调动身体所有机体机能,保持高度的集中注意力,这时身体和心理所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特别是在竞赛前运动训练,要保持良好的体育竞技水平,就需要保持稳定的体育运动情绪,其内心的心理性疲劳,与从事的体育运动训练直接相关,导致中枢局部神经系统因过度紧张而出现抑制,带来运动训练热情骤降。另外,针对竞技性运动训练,在训练结束后会产生一种“解脱”情绪,这也是心理性疲劳的主要表现。

(三)病理性疲劳

针对病理性疲劳,主要与疾病有关。在体育运动训练中,由于学生身体、心理承受双重压力,久而久之会产生病理性疲劳。该类疲劳在表现上疲劳感较重,不易消除;感觉到累,但却找不到明确的诱因;疲劳也伴随食欲不振、低热、过度亢奋、身体不适等症状。

三、对体育运动训练疲劳的恢复策略

运动性疲劳与运动训练关系紧密,其疲劳过程与运动训练活动有关,在纾解运动性疲劳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疲劳类型,给予合理、针对性恢复。

(一)对生理性疲劳的恢复

针对运动训练后出现的生理性疲劳,在恢复策略上主要有:一是做好运动训练后充足的睡眠,确保睡眠质量。通过睡眠,来降低运动训练后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并借助于睡眠时间,来促进机体分解代谢水平的稳定。同样,在良好的睡眠状态下,可以完成体能的有效蓄积,保持积极、活跃的身体状态。二是做好静态休息与动态休息的良好搭配。在运动训练后,静态休息就是停止运动训练,以坐位、卧位进行闭目养神或睡觉。动态休息是改变运动方式,如可以通过体力向脑力活动的交替,上肢向下肢活动的转换,左侧向右侧活动的变换等等。研究发现,通过轮流变换动态休息方式,有助于机体毛细血管的开放,促进乳酸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运动性疲劳的酸痛感。三是水浴。通过沐浴方式来增进人体血液循环,来实现对大脑、肌肉等放松,缓解肌肉肿胀酸痛。通常,水温不宜过高,以40℃为宜,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四是推拿按摩。作为简单易行的按摩手法,能够有效缓解身体疲劳,放松肌肉、消除酸痛。

(二)对心理性疲劳的恢复

从体育运动训练心理性疲劳的表现来看,心理压力大,特别是竞赛前心理会出现过度紧张、焦虑、失眠等不良心理情绪。心理性疲劳恢复,重在消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如开展心理疏导方式,引领学生正确对待运动训练、正确看待心理问题,主动放松身心,投入到竞赛或体育训练中。加强心理卫生教育,指导学生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如找人聊天,谈心,有节律的进餐,确保身体新陈代谢正常。另外,加强睡眠,适度增加睡眠时间,来缓解心理负担。

(三)对病理性疲劳的恢复

考虑到病理性疲劳的多样性,加强能量供应,特别是在运动训练中因能量消耗过大,而导致疲劳。在运动训练后,及时补充营养和能量,特别是水分、蛋白质的补充,还有盐分、维生素的补充。另外,建议身体躺平,进行适当按摩;加强睡眠,缓和心神,消除疲劳。

参考文献:

[1]王颖韬.大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8):192+194.

[2]王娟娟.职业院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疲劳类型及其处理方法[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02):94-96.

[3]俞发荣,杨博,李作平,连秀珍,谢明仁,李登楼,张诗爽,陈望军,郭蕴萱.玛咖提取物对体育运动的抗疲劳作用[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7,25(03):316-319.

[4]闫清伟.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进展与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25(12):100-101+110.

[5]李月娟.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疲劳类型及其解决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4):15-16.

[6]张波,孙启成,张瑞萍.现代运动训练有效恢复手段的探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8):193-194.

[7]韩颖,王鹏.青少年运动員的运动营养与疲劳消除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1):11-12.

猜你喜欢

运动训练高校体育
浅谈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