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出血急性期临床效果

2019-08-30王贵春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颅脑损伤急性期脑出血

王贵春

【摘要】目的:分析对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给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患者进行观察,均处于急性期,随机将患者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分别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基础治疗+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中发生急性脑梗死率(5.71%)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GCS评分、GOS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急性期应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的效果明显,对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存在积极意义,有效性、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脑出血;颅脑损伤;重型;急性期;养血清脑颗粒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8-082-02

颅脑损伤是一组因交通事故、打击、坠落等直接、间接暴力引起的颅骨、头部、脑组织损伤,患者伤后昏迷时间大于6h或再次昏迷即为重型脑损伤,常合并脑出血症状,病情复杂且进展迅速,预后差,是导致患者残疾率、死亡率高的主要外伤性疾病。有研究表明,该类患者病情危重,在其急性期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对疾病的转归、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就对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给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我院神经外科在2015年1月-2018年9月间接收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患者,均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经头颅CT、MRI检查结果确诊。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24h内入院接收检查与治疗,其中21例为硬膜外血肿,24例为颅内血肿伴脑挫裂伤、16例为硬膜下血肿、9例为弥漫性轴索损伤,均接受保守治疗。研究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19-61岁,平均(34.3±5.3)岁。参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1-63岁,平均(35.2±6.1)岁。两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对比差异均衡(P>0.05)。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吸氧、止血、营养支持、降颅内压、抗感染以及降血压、降血糖等对症治疗。

研究组同时给予养血清脑颗粒。于患者伤后24h后给予4g养血清脑颗粒(国药准字号为Z10960082,生产厂家为天津天士力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格为4g*15袋)服用,根据患者意识状态及病情选取温水口服或鼻饲,3次/d。连续用药4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2周后的再出血、急性脑梗死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预后情况。GCS评分通过患者动作、睁眼、言语三项评估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分为轻度(3-7分)、中度(8-12分)、重度(13-15分)。采用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情况,1-5分分别表示死亡、植物状态、重残、中残、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试验中得出数据均采用spss20.00进行分析、处理,文中计数、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对比行统计值t、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結果

2.1 再出血、急性脑梗死发生率

研究组中发生急性脑梗死率(5.71%)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再出血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1。

2.2 GCS评分、GOS评分

治疗后,研究组GCS评分、GOS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颅脑损伤脑出血病因、病机为外部创伤损伤脑内脉络,血液渗溢于脉外,淤阻于清窍,气机失畅,神明昏蒙,神经组织功能紊乱或障碍,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症,其急性期病机多为瘀停清窍,治疗应以活血化瘀、疏通脉络为原则[2]。养血清脑颗粒是由四物汤与具有平肝活络功效的中药相结合制成的一种新型中成药,主要提取川芎、当归、熟地黄、白芍、细辛、鸡血藤、珍珠母、夏枯草、决明子、延胡索等中药成分,具有养血活血、疏通脉络、平肝疏风、益脑、醒神、开窍的功效[3]。现代药理学认为养血清脑颗粒能够改善血液粘稠状态,加速血肿吸收,促进脑局部血液循环,调节脑内血供需平衡,最大程度减少神经组织损伤,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得出研究组GCS评分、GOS评分均高于参照组且急性脑梗死率(5.71%)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再出血率为11.43%,与参照组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提示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急性期应用养血清脑颗粒不会增加患者再出血风险,分析可能与养血清脑颗粒中所含中药成分具有降低血管阻力、扩张血管的作用,能使颅内压、血压得到较好的控制,从而预防再出血的发生。对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给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取得较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促进血肿吸收、改善脑内血液循环、减少神经元损伤、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且不会增加患者再出血风险,安全性较高。但目前临床上对颅脑损伤脑出血急性期应用活血化瘀治疗的研究较少,仍然均在顾虑,其疗效、作用机制应进行大数据、大研究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张极星,张艳国,赵亮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血清ICAM-1、MMP-9、TNF-α、IL-6水平和出血灶周围水肿脑组织体积的相关性[J].山东医药,2017,57(27):58-60.

[2] 官念,吴碧华,刘黎明等.脑出血病因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6):670-672.

[3] 李霞清,王黎,秦桂芳等.养血清脑颗粒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5):846-849.

猜你喜欢

颅脑损伤急性期脑出血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急诊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干预化护理方式分析
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预防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颅内减压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臭氧治疗对急性期脑梗塞血清谷氨酸浓度的影响研究
颅脑损伤后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探讨
车祸致颅脑损伤伤残鉴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