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019-08-30丁彩荣
丁彩荣
摘 要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以严厉的形象进行授课,学生只能沿着教师设定好的步骤进行学习,这样不仅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课堂整体,从而体现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61(2019)14-0096-01
所谓“主体性”是指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而不是教师主宰课堂,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个性能够有效发挥。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为此,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彰显学生课堂主体性位置,从而推动课堂教学顺利高效进行。
一、革新传统教育观念,确立主体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革新传统教育观念,确立主体意识。首先,革新传统教学观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还可以促使学生做一个独立自主积极乐观的人,进一步为我国教育事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应打破传统单纯以考试分数为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标准,应从全方面来客观性地评判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效体现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其次,还应打破传统那种只注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轻视成绩平平学生的观念,并加强对学生知识灌输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进一步用主体性的发展理念去评判学生素质,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独立自主、自强不息且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为体现学生主体性奠定夯实基础。
二、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关键,以往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眼中是高高在上的形象,这不仅不利于构建友好师生关系,也很难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应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教学形象,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关心每一位学生并从实际行动上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要做到经常与班级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语言也要温和亲切,从而使自己与学生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节时,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比较阅读使其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掌握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特点和优势,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夸奖,从而实现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革新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结构
随着教育事业的变革和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改变,这也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体现主体性地位的关键。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革新教学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结构。首先,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使课堂学习氛围变得生动有趣且富有活力,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同时教师也要学会从多个角度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有效丰富学生的主体人格。其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无论使用哪一种教学模式,都要结合实际教材内容来组织课堂教学,统一教学结构和教材知识结构,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消化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
四、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同的学生在性格和学习能力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而以往很多教师教学中并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没有对不同学生采取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指导,使得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实施分层教育。首先,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成绩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这样才能确保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最优化的发展。其次,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原则是依据教学实际要求,以优等生、中等生、基础差的学生为出发点,通过对三类学生进行分层次教育指导给予他们有效的辅导,使他们都能够顺利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素质。
五、构建激励评价体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有效的激励评价体系也是体现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的关键,不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应对学生给予正确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构建激励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态度和情感的变化。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位置,教师必须革新传统教育观念,确立主体意识、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革新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结构、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激励评价体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实现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钮维华.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J].甘肃教育,2019(0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