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富差距背景下社会不良情绪研究

2019-08-30汪宁

青年时代 2019年20期
关键词:不良情绪

汪宁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经济分配不平均,导致社会上一些不良情绪产生并蔓延。本文首先对不良情绪的研究做了回顾,其次将这些不良情绪的发生机制结合当前社会背景进行分析,以期阐明不良情绪是如何在当前社会蔓延的。

关键词:经济分配不均;不良情绪;不公平感

一、引言

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与过去相比,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81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基尼系数只有0.288,到了2017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67,反观主要发达国家,其基尼系数通常都在0.24到0.36之间。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收入差距对社会发展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影响。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可以刺激落后者的进取心,在社会中形成“你追我赶,努力发展”的繁荣景象。但是,一旦收入差距超过一定的限度,势必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消极的影响。这表现在心理层面,便是近年来普遍弥散在民众心中的不良情绪。

二、社会学中关于不良情绪的研究

关于社会不良情绪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并不多见。其中的经典便是西方哲学家尼采对怨恨情绪的研究。在他看来,怨恨这种消极情绪是情绪主体没有能力向怨恨对象施以直接、立即的报复,故而只能压抑住自己报复的冲动,在想象中进行报复[1]。后来,舍勒从传统到现代的结构转型的角度对怨恨情绪的社会化积聚机制做了精辟的现象学分析。他称其为“有明确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这种自我毒害有一持久的心态,是因强抑某种情感波动和情绪激动,使其不得发泄而产生的情态[2]”。也就是说不良的社会情绪是弱者对强者的一种报复冲动,但是这种冲动不是做出即时回击的冲动,而是带有一种隐忍,舍勒将其称为“无能感”。社会中普遍弥散的这种消极情绪,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心理体验,米尔斯更是将其看作是一种社会问题。他对社会不良情绪的分析是建立在“合理性”的框架内,将其看作是一种“不依托理性的合理性”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之一。韦伯和默顿用“社会失范”來指代社会不良情绪。社会结构的失范常常导致个人内心的不安全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其消极情绪发生的根源。

伴随着社会转型而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日益凸显,如群体性事件的频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从导致群体性行为的外在因素转而聚焦到内在的情绪方面,尤其是消极情绪方面。有学者认为,怨恨是由于民众的社会权利失范而带来的一种负面的情绪体验[3],中国式怨气产生乃是社会结构性产物[4]。正是在社会快速变迁,利益分配失衡和两极分化的背景下,以现实伤害和生存比较为逻辑起点,在制度化表达渠道的缺失、可行能力的逐步缺乏的情况下,不公平感转化成为怨气[5]。而现代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助长了社会负面情绪。正如张凤阳所言,现代化使得民主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这种以平权观念制导的普遍性生存比较与市场竞争引起的社会分层落差相对撞,导致了不良情绪的大量积累[6]。虽然消极情绪可见于任何时代,但是与当前社会中普遍弥漫怨气的现实相比,科技发展带来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不良情绪比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活跃。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在高度媒介化时代,社会情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众传媒的建构[7]”。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外研究者还是国内研究者,由相互比较的落差而引发负面情绪伴随着现代化的进步悄然而至。在转型期中国,一些负向情绪更是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有普遍和明显,这从近年来接二连三爆发出的报复性犯罪和反社会行为中不难看到。

三、贫富差距背景下不良情绪的发生机制

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快速发展的同时,负面情绪也在不动声色的蔓延。我们不禁要问:这股不良情绪究竟从何而来?追溯到尼采与舍勒以及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研究中,我们无一例外的发现,对怨气的产生,他们都谈到了生存比较与公平意识。本文将从贫富差距的视角入手,分析社会群体性不良情绪的发生机制。

(一)不完善分配制度下的贫富差距刺激着人们的不公平感

目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各种体制机制、规则秩序仍需不断完善。一些研究者发现,公众普遍认为当前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收入分配欠缺公平性与合理性[8],尤其是城市居民[9]、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人和中部地区居民[10]对当前的收入分配具有较强的不公平感,且不公平感的产生与生存比较相关[11]。既然人人平等,那么我和你应该享受同样的利益,你有的我也得有,否则便是不公平。改革带来的不仅物质生活的变化,更是使人们的心态发生了转变。那些处在弱势阶层的人,望着占有大量资源的强势阶层,内心的相对剥夺感愈发强烈。导致部分人认为富人的富裕是建立在自己的贫困上,但由于自己缺乏抗衡的资源,只能将嫉妒和不满压抑在心底,在心中埋怨着社会的不公。

(二)权利意识的增强对不公平对待的容忍度降低

舍勒发现,建立在以权利平等为基本价值诉求基础上的政治现代性的成长,逻辑地蕴含着一种催生和积聚怨恨的社会化机制[12]。在古代社会,人们被严格地划分出阶级,这种建立在“命定论”基础上的身份等级制度将人与人之间的生存比较严格限定在同一阶层身份内,因而平民天生就不会与贵族去攀比,嫉妒也就无从谈起。但是,在追求民主的现代社会则情况大不相同。自卢梭的“天赋人权”证明人人生而平等且每个人都有追求公平的权利之后,原先受压迫、受剥削者的内心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原先“我命天生如此”的观念逐渐淡化,转而是对自己应得权利的殷切追求。尽管一次次的变革带来了实惠,但是这种实惠远远不够。这种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却依旧是突破不了阶层壁垒的无力感,随着民主、公平的口号一次次的喊响,使得人们对不公平的容忍度一降再降。

(三)网络的便利强化了人们对贫富差距和不公平的体验

权利意识的高涨以及现代社会信息的即时性传播,使得不良情绪在社会公众中普遍漫延,并放大了本来可以被谅解和接受的暂时性分配不公及社会排斥和挫折等现实性问题。但在信息时代下,大部分人们都会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在这些社交媒体上,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倘若某地发生了一件贫富冲突事件,立马就会在整个网络世界蔓延,那些“好事者”借助网络世界的匿名性,根据自己推断将事件所谓的“真相”疯狂的转发扩散。信息拥有者和主要传播者传播的只是想让大众看到内容,同样,信息接受者也习惯于选择接受并再次传播自己认同的信息,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观点向左的信息。这些传播者“选择性传播”、受众“选择性接受”,以及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全然不理会事件的真相,只是一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其表达的情绪指向往往并非完全针对事件本身,更多是借助这一事件,对事件涉及角色所在阶层进行批判,发泄自己心中不满。因而,不仅是物质社会中负面情绪随处可见,在互联网的虚拟社会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各种差距显现出的背景下,社會中一些不良情绪正在逐渐漫延,轻则妨害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重则引发社会冲突,威胁公共安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在转型期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要从导致群体性不良情绪的根源入手,通过制度路径,消解弥漫在社会中的不良情绪,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尼采著,赵千帆译.论道德的谱系[M].商务印书馆,2016年7月.

[2]马克斯·舍勒著,刘小枫主编.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

[3]成伯清.“体制性迟钝”催生“怨恨式批评[J].理论参考,2012年1月.

[4]成伯清.从嫉妒到怨恨——论中国社会情绪氛围的一个侧面[J].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0期.

[5]朱志玲,朱力.从“不公”到“怨恨”:社会怨恨情绪的形成逻辑[J].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2期.

[6]张凤阳.转型背景下的社会怨恨[J].学海,2014年2月.

[7]余红.社会怨恨与媒介建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8]李路路,等.“患不均,更患不公”:转型期的“公平感”与“冲突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9]王甫勤.大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J].社会,2011年第3期.

[10]怀默霆.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不平等[J].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期.

[11]马磊,刘欣.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12]马克斯·舍勒著,罗悌伦等译.价值的颠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猜你喜欢

不良情绪
优质护理干预改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疗效及不良情绪的效果分析
南京市励志学校篮球队运动员赛场不良情绪的成因及情绪控制的训练方法分析
立足本校实际,关爱特殊家庭学生
人性化护理模式对胃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不良情绪的影响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
结构式心理护理对鼻出血患者疗效及不良情绪的影响
年轻教师课堂不良情绪与自我调适
综合护理对开胸术患者疼痛及不良情绪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研究
情志护理在改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不良情绪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护理干预对神经性皮炎患者疗效及不良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