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地区“趟栊门”形态研究

2019-08-30李洋

青年时代 2019年20期

李洋

摘 要:广州西关大屋是岭南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典范,具有“古、雅、幽、秀、洋”的艺术特点,西关大屋是清末富商在广州旧城区西城门外兴建的岭南特色传统民居形式,多集中在今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至北京路一带,是西关地区的传统民居,属于广府民居体系中,属于岭南建筑宝库中的瑰宝。西关大屋作为一种可以触摸的历史痕迹,是展示岭南地区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世界的一个窗口,西关大屋作为广州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而趟栊门则是岭南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艺术精品构件。对于岭南西关大屋的研究不仅为研究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对当地传统建筑的保护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素材。

关键词:西关大屋;趟栊门;岭南地区

岭南地区民居建筑的理论研究已有近30年的历史,其中较突出的研究如陆琦教授对于广府民居的理论研究,强调建筑审美体现的是对气候、社会、人文三方面适应性的结果;另有汤国华对于广州西关大屋民居研究,认为岭南地区民居的形成源于岭南湿热气候,但承认文化对于民居建筑演变的作用力。另有视角从岭南民居街区形态以及旅游发展定位等角度进行探索,此类视角在对保护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层面强调从发展的角度将广州西关大屋作为研究对象,在此类视角下对于西关大屋的研究,皆是从全局或宏观的认识层面进行研究,将西关大屋与“城市”作为研究主体,但也因此缺乏了局部的微观视角,单从建筑艺术层面剖析岭南地区传统民居内的建筑构件进行研究。对于岭南地区独有的“趟栊门”,研究领域尚属一片空白。因此,本文的研究着眼于西关大屋独特的建筑构件——趟栊门,分析其形态特征及使用功能等,而这也为广州民俗文化“居住观念—传统生活习俗”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线索。

一、岭南地区区域介绍

岭南地区的民间极具地方特色,自战国以来受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的影响,至近代逐渐演化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分支,按其语系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广府、潮州和客家三大民居建筑类型。

岭南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气候炎热多雨,经常受到台风的袭击。因此,岭南建筑在面对潮湿、通风、隔热等问题有着独特的解决方法。在传统的岭南地方民居流传着“入门三件头”的说法,即在进入民居前先要经过三扇门——脚门(屏风门)、趟栊门和大门。大门分为三道,临街放第一扇门是屏风门,也叫矮脚吊扇门或者是花门,一般用木雕雕花作装饰,镶嵌花玻璃,是对外街的一个屏障遮挡,对室内进行隔音分隔的作用,即使一件做工精良的工艺品,又具有通风采光的实用作用。第二扇门便是“趟栊门”,顾名思义,就是如同趟水滑行而靠拢的门,“趟”在粤语里有滑动着推的意思;在粤语里,“栊”指木箱。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横向开合,开即“趟”,合为“栊”。第三扇门为大门扇,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门,此门多用坤甸木或者樟木制造,坚固结实,防火隔音。这三扇门也是为了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属岭南地区独有。

二、“趟栊门”形态特征

趟栊门是属于岭南地区独有的“门”,一般置于脚门之后,大门之前,与脚门一起形成白天里岭南地区民居常用的“防盗门”。趟栊门形似一个大的木框,无任何装饰雕琢显得端庄朴素,中间横架着十几条圆木,趟栊门一般为13、15或17条坚硬的圆木条棍组成,条棍在数量上一般采用单数设置圆木,不能双数,因为在粤语中“双”与“丧”同音,用在民居中不吉利。

趟栊门在制作过程中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关键部位全部用榫卯结构连接,整体结构堅固牢靠,在旧时的岭南地区,常有孩童顺着趟栊门爬上爬下,时至今天,趟栊门依然是住在老西关地区孩子们的玩乐设施。以前的趟栊门制作多使用铁力木制作,质地硬而防虫蛀,历经数百年也不易腐烂倒塌。其中最上面一条长的条棍是固定在门框上的,作为上部推拉的轨道作用,下部安装有滑轮,方便推拉,同时一般会有一条高出地面约15厘米铺有铜片的木轨道。材料上多采用红木或者是硬木制作。在“趟栊门”的后部还装有竖插销和小铜铃,通过插销形成防盗门,移动过程中,小铜铃会发出“铃铃铃”的响声,关上趟栊,屋里主人无须启门即可看清外面情况,外人则是非请误入屋内。虽然在岭南民居中,趟栊门的材质根据建筑的等级、规模、质量不同而有所区别,但趟栊门的基本形式仍是大同小异。

趟栊门属于左右推拉开启,也是西关大屋“通透”的重要工具。岭南地区天气炎热潮湿,住所讲究通风透气,并且岭南人大多迷信家居风水理论当中的“理气纳气”理论,认为宅院一定要与室外进行空气的流动形成对流,方才对居住在里面的人身体有益。然而西关大屋看起来古朴森严,但大多数的西关大屋内采光、通风都不是很好,如果把大门紧闭,屋内空气不能与外部流通形成循环。因此,在岭南地区人们习惯在白天的时候,把趟栊关上,打开大门,将屋里和屋外的空间隔开,趟栊门上的格栅不仅不影响凉风、空气和光线进入屋子里形成了气的流动,同时在室内仍然可以看到屋外景象,保证了视线的通透。有人在家或午休时,便可打开大门,关上趟栊门,锁上插销,厅廊通风明亮还可以防止贼人闯入。因此,趟栊门兼具有通风、采光、隐私和安全等方面的作用,对于居住者,趟栊门的优越性早已不言而喻。

趟栊门在日常居住中既解决了通风采光问题,又保证了基本的安全,在建造意义上,趟栊门的布置定义了岭南民居的通风采光等规则,从空间布局上,以趟栊门为起点设计了室内通风的通道,早期的趟栊门在日常的使用中甚至充当着当地儿童玩耍娱乐设施,承担了娱乐功能供当地儿童在栏杆上爬上爬下。因此,我们可以感知岭南民居所具有的围护功能,在民居中生活与文化观念纠缠在一起,令趟栊门成为综合了功能、记忆、习俗、建造技巧、日常使用等一系列生活实践的场所。这些围护功能使得趟栊门这一构件对于岭南传统民居有着不可言说的重要意义,其中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以及精神传承。在趟栊门的制作和设计上,不但体现了我国南方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建造技术,更能见证民间艺术文化特色与传统生活方式,岭南传统民居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建筑空间和人性化设计的匠心独运有很多值得现代建筑所借鉴的地方。趟栊门反映出的不仅是岭南地区的建筑艺术文化特色,也是岭南地区在面对湿热气候所进行的适应性设计,最具代表性的设施。数百年的时间里,在建筑等级观念以及风水观念的基础上,最终成为岭南地区建筑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结语

岭南地区的西关大屋文化是岭南西关地区的文化缩影与文化精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博大精深,在几千年中华民族传统民居建筑圈中大放光彩,展示了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趟栊门成就了岭南地区传统民居,也见证了老巷深宅里的生活细节,趟栊门和它身后的大屋一样,在日益现代化的广州城里讲述着历史和文化。而“三件头”、“趟栊门”则是当地不可或缺的建筑艺术精品,对于“趟栊门”、“三件头”的研究,不仅对当地的建筑艺术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料,也对岭南地区建筑气候适应性的设计研究提供了思路。在城市化进程中,诸多建筑师不应以小心翼翼的姿态敌视传承下来的传统建筑部件,传统建筑以及传统建筑部件在当代的民居改造中扮演着即将或已经死去的角色,但在这些传统的背后还有着悠久的、多彩的文化与生活观念和文明。因此,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保护要坚持原真性、人性化、整体性与发展性的理念,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开发和保护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对当今设计推陈出新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陆琦.广府民居[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何少云.西关大屋之功能设计[J].广东建材,2008(5).

[3]杨临萍.广州西关大屋建筑特色探究[J].广东建筑装饰,2008(02):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