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德性

2019-08-30高敏

青年时代 2019年20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性道德

高敏

摘 要: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西方德性论的代表,通过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有关德性的阐释,对德性概念和内容进行梳理,并且联系当代社会实际问题,研究德性对现当代社会的研究意义,有利于提高公民道德水平,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德性;亚里士多德;道德

一、亚里士多德德性的含义

德性是指人所特有的实现活动,即人的实践的生命的活动,在实现的程度上可能有很大差别,是对人的出色活动的一种称赞。亚里士多德广义的德性概念是指所有生命物以及他们的实现活动,而狭义的德性概念则是指人的德性,即人的灵魂的实现活动的品质,人的德性可以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从上述的分析中得出亚里士多德关于德性的定义:“德性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存在于相对于我们的适度之中。这种适度是由罗各斯规定的,就是说,是像一个明智的人会做的那样地确定的。”

二、亚里士多德德性的内容

(一)道德德性

道德德性是通过习惯养成的,而不是自然在我们身上造成的,这就意味着道德德性在我们身上的养成不是出于自然,同时也不是反乎于自然,这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一观点:首先,我们接受德性的能力是自然赋予的,所以德性不反乎自然,它又通过习惯形成,所以不是出于自然;其次,德性能力不等同于其他功能,我们先要去做它要求的事,然后才能获得它,这一点说明德性不是出于自然。道德德性包括慷慨、节制、勇敢、大方等。

1.慷慨

慷慨是财富方面的适度,对财物使用得最好的人是具有处理财物的德性的人,即慷慨的人。我们是就一个人给予和接受财物的行为来说明他慷慨,慷慨的人的特征就是把财物给予适当的人,而不是从适当的人那里,或不从不适当的人那里得到财物。因为德性是行善而不是被给与善,在于做高尚的事而不只是避免卑贱的事,行善和举止高尚都是给予,相反,接受善和避免不做卑贱的事都是接受,因而人们会去称赞这些给予的人而不是接受者。慷慨是相对于一个人的财物而言的,慷慨不在于给予数量的多少而在于给予者的品质。慷慨的人不仅要在大事上而且要在小事上愉快地将适当数量的财物给予适当的人,对愉悦的事情愉悦,对该痛苦的事情痛苦并且以适当的方式。

2.大方

大方是与财富有关的德性,在数量上超过慷慨,意味着大数量的适度花费,一个大方的人是指将钱花在重要的事情上, 大方的人是将钱花费在适宜的对象上,大方的人是为高尚花更多的钱,所以大方的人是慷慨的,但慷慨不一定是大方,大方和慷慨的区别在于:大方和慷慨都是在钱财的花费上,但是大方的花费是在适当的方式和适当的数量上。大方的人是为高尚而花更多的钱,例如公益捐助,一个人将大量的钱花在帮助别人的事物上,我们称他为大方的人,但是,也需要适度,如果一个穷人将大数量的钱花在适当的事物上,但是这些大数量的钱是对于他来说是一笔巨额,那么那人被认为是愚蠢的,所以一笔钱应该花的适当我们才说他是有德性的。在大方方面的过度是虚荣和世俗,虚荣和世俗的人花大数量的钱是为了炫耀,不是高尚的品质。在大方方面的不及是小气,大方的人的品质变现在钱的花费上,包括私人的花费,如一个人将钱花在结婚的公众宴请上,这笔钱是用在合适的场合并不属于铺张浪费,此外,大方的人愿意将钱花在永久存在的事物上。

3.勇敢

勇敢是恐惧和信心方面的适度,是指在高尚场合的勇敢,是高尚的死而无畏惧地战斗的品质,例如,战士战死在沙场是符合勇敢的品质,勇敢的目的是高尚的,通常勇敢的人会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经受住考验。

4.节制

节制是事物罗各斯的德性的部分,它指的是快乐方面的适度,它的过度是指放纵。在灵魂的快乐与痛苦里,亚里士多德只列举了荣誉的快乐、爱打探的快乐和某些感情的这些与灵魂的较低等的部分相关的内容,因为只有这些较低的部分与快乐或痛苦相关的问题,才有时被怀疑是与节制和放纵相关的。所以节制是与肉体相关的。

(二)理智德性

理智德性主要是通过教导生成的,包括明智、理解、智慧、机敏、记忆等。理智德性可以分为理论理性的德性和实践理性的德性。

1.明智

明智是与善恶相关的实践品质,指对人善的事物。明智与科学不同,明智考虑的是与实践有关的事物,是变化着的事物,而科学考虑的是不变的事物;明智与技艺不同,技艺包含德性,而明智不包含德性。明智与具体事务相关,因而需要经验。

2.智慧

智慧是指爱智慧的活动,是科学中最完善者,居于科学的最顶端的,智慧不仅是关于人,还是关于任何存在物的,是永恒存在的。智慧是指娴熟的技术,只有精准的科学才能被称为智慧。

3.科学

科学的对象是必然性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因而是永恒的,同时,科学通过传授知识,这说明科学是通过已经形成的知识开始,传授的知识是已经获得的,是从已知出发。

4.理解

理解是指某个人理解或善于理解的那种品质,是同终极的实践事务相关的。

三、亚里士多德德性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德性的本质是中道,反映德性的适度,过度和不及,体现的都是恶,分别处在中道的两端,比中道多一些的是过度,比中道少一些的是不及,但是德性不是绝对的中道,因为德性的前提是善,两恶之间不能称为中道,因而德性是"相對的中道"。因而那些恶的行为不能称之为中道,例如,谋杀,嫉妒,这些行为本身是恶的,如果在谋杀这些错误的行为中寻找中道,就会变成适度的谋杀,在适合的时间,适合的地点,适合的对象身上实现谋杀这一行为,这一行为很明显是错误的,所以德性的本质是中道,中道只能就德性来说才是正确的,例如大度是一种德性,实现适度的大度是一种正确的行为,是中道,过度的大度是挥霍,不及的大度是吝啬,这两种行为都是恶,不能称之为中道。在现实中实现中道是非常困难的,由于事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因而找到每个具体事物的中间状态是非常困难的。

四、亚里士多德德性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德性的目的是追求幸福,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而这种幸福是肉体和精神的结合,幸福是最高的善,是生活得好,但是,对于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对于贫穷的人来说,幸福是获取财富,对于生病的人来说,幸福是获得健康。

五、亚里士多德德性的现代价值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当今国内外复杂环境形势的挑战,以及我国转型期的到来,我国需要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决策,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对应对我国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分析我国道德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构建完善道德体系,加强我国道德在社会中的积极影响作用,发挥道德的现代价值作用,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我国面临的道德困境和挑战

2008年爆出的三鹿奶粉中掺三聚氰胺,染色馒头等有关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频发,假冒伪劣商品增多,这在一方面欺骗了消费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使得社会道德原则遭到破坏。以及2011年小悦悦事件的发生, 老人到底扶还是不扶,这个在过去社会中一定会选择扶的事件,在当今社会却受到很大的争议,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缺失,更多地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冷漠地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更加不信任,使得我国面临信任危机。

伦理道德与科学技术面临的挑战,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时代问题,例如近期的基因编辑人体胚胎严重违背伦理,违背了每一个人在生命起点平等的基本价值观,这对婴儿的父母和专家无权做出这个决定,因为他们不能代替小孩承担风险,科学技术导致的生化危机表明科学技术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成为伦理危机之源。

(二)道德困境和挑战产生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人们更加关注金钱利益,商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更加功利。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盛行,使得功利主义成为最高的标准。部分科技人员伦理道德意识淡薄,没有担负应尽的社会责任,同时诚信缺失现象的存在,伦理道德问题成为社会的问题。

社会转型使得传统社会习惯与当代社会发展发生冲突,德性伦理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结构的转型使得德性伦理的衰落,社会转型期,传统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当前社会人们的新需求,面临新时代的各种挑战,社会快速发展要求高素质的人民大众,要求伦理道德的发展。

(三)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对道德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德性论重视人的作用,德性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这种幸福是合乎德性的,肯定人在社会中的作用,能够使每个人实现自身的价值,不仅对他人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德性是通过后天实践中养成的,因而每个人都可以具有这种品质,运用这种德性可以更好地实现幸福,走向成功,从精神层面上丰富自己,德性能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物质方面的财富较改革开放前,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仅仅只有物质财富丰富会使得个人追求物质利益而丧失精神方面的追求,拥有德性的人能够使得心灵充实,能够引导人进行价值判断,实现价值追求,在物质中的享受会使人颓废,而在精神上的提升则使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获得更有价值的精神生活。一个人有了德性,就会拥有好的品质,就会做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有利于维系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提出实现最大的善,这对于现当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一个人具有了善,就会对社会对他人负责,就不会再有三聚氰胺的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的猪肉这些危害人类健康的食品,商人从善出发,不再单纯的追求自身的利益,还会考虑他人,考虑集体利益,不会再有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的现象,通过德性,人们能够养成勇敢,正义等优秀品质,在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中实现内在价值。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对于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个人追求幸福与社会追求良好生活吧的目标是一致的,人是处于社会中的个人,个人是国家和社会的一部分,通过个人德性的实现,追求更高的善,从而使得家庭和社会达到好的生活,同时,国家和社会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德性的公民,使他们成为有德性的人,通过完善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实现幸福的生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个人品德的培养来实现个人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十七大以来,我国就提出了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因此,增强个人品德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就指出,一个人的德性是由实践智慧产生的,实践智慧对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个人品德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实践,因而一个人要想形成良好的品德,需要知行合一,即既要有道德认知又要有道德行为,因而通过树立榜样人物的杰出事迹能够对个人品德有一定的激发作用,例如雷锋助人为乐事迹能够对青少年产生积极的鼓励影响作用,每年都会选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来鼓励人民群众,说明这些人物的勇敢等方面的优良品质,来引导人民大众,使得他们辨别善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淡水资源受到污染,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自然资源枯竭,我国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健康可是续发展。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告诉我们,道德德性是通过习惯养成的,在实践中形成,因而通过引导公民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优良品质,培养个人的节制品质和节约的习惯,形成浪费可耻的观念,在道德层面上来制约个人的行为。亚里士多德在阐述理智德性时指出,理智德性时通过经验形成的,是永久性的,例如,技艺,智慧,明智都属于理智德性,用其来说明生态文明建設时,应明确,环境政策需要形成科学的体系,具备良好的技术和实施方案。从以上可以看出,道德德性能够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目标,而理智德性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方法,因而将二者结合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秦进.《尼各马可伦理学》德性观探究[D].河南:郑州大学,2011.

[3]贾佳.德性伦理视域下的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基于《尼各马可伦理学》.黑河学刊,2011.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德性道德
柳亚子书法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