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十年代文学主潮与20-30年代文学期刊

2019-08-30柳晓珊

青年时代 2019年20期
关键词:思潮期刊

柳晓珊

摘 要:左翼文学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思潮之一。从1928年起,随着文化中心的南移,各种期刊杂志和文学思想上海交锋和碰撞,推动了左翼文学思潮的发展。以期刊为对象,既可以看到左翼文学运动与左翼文学思潮的关系,又可以探索左翼文学思潮主潮地位的形成时段。

关键词:左翼文学;思潮;期刊;三十年代

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十年代是指“四一二”至“七七”事变这十年,左翼文学思潮在此时段崛起。但左翼文学思潮是何时成为一种主潮并统治文坛的呢?哪一年是左翼文学思潮与五四启蒙思潮的分界? 尽管“革命文学”的喧闹在1928年以前就已经展开,但启蒙主义思潮仍占主流,直至 “四一二”政变,思潮才逐渐转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是以“北平”和“上海”两个城市为核心的,1928年以后文学的主要宣传方式——期刊和社团纷纷南下,为左翼文学思潮供了生存的沃土。

一、左翼文学思潮的发生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的崛起要归功于左翼文学运动。学术界对左翼文学各执一词:“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革命古典主义文学”、“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我们讨论的“左翼文学”是与“左联”有着共同的作家基础、文学观念、主张、理论和创作模式的左翼文学。按照杨春时的看法,文学现代性的发展产生文学思潮,在4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实质上已经转变。

1925年“五卅”惨案将那些五四运动以来一直处于启蒙救亡的状态中的作家一记重击,也让他们“意识到文学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除某些党派领导人宣传和推动外,20年代中期的无产阶级文艺活动者也积极推动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作为历史的契机,“五卅”运动以其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中国作家和文化人的世界观、文艺观甚至人生道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蒋光赤1925年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的《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沈雁冰1925年《文学周报》上的《文艺者的新使命》、成仿吾在《洪水》上的《今后的觉悟》、郭沫若也在《洪水》上的《共产与共管》、《社会革命的时机》等议论,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新月》、《文化批判》、《创造周报》、《太阳》等期刊相继成立和发展,而这些期刊杂志不再仅仅是同人刊物,发表的作品也不再局限在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而是关注社会性质,并由此引发 “革命文学”论争和“关于社会性质的大讨论”。文学生产和传播方式将社会性质的问题提升到全民的范围,如何解决时代困境成为文学家反复思考和讨论的话题。

“四一二”政变造成的“白色恐怖”使文学期刊、社团进入了迷茫期。1927年12月3日,《时事新报》的广告刊登“《创造周报》将在1928年元旦复活出版,鲁迅和麦克昂(郭沫若)、蒋光慈、冯乃超、张资平等创造社成员列为该报的‘特约撰稿人”的消息, 但1928年元旦情况突变。《创造周报》改为《文化批判》出版,冯乃超在《艺术与社会生活》中攻击鲁迅,引发了左翼文学论争。太阳社、创造社等成员与鲁迅、茅盾、第三种人、自由人之间的文学论争,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高潮。左翼文学运动“不仅具有清晰的时间界限,而且具有相对完整的文学主张、文学理论、文学活动。称之为‘相对完整是因为这些文学活动、主张和理论随着左联的解散而骤然停止”。左翼文学思潮发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它承担着救亡图存、反帝抗日,建立“现代性民族国家”的民族使命。这个转变是借助左翼文学运动展开的。左翼文学运动以文学期刊和社团为载体,展开了激烈的论争,1928年创刊的期刊有:《太阳月刊》、《未名》、《文化批判》、《现代小说》、《新月》、《流沙》、《我们》、《奔流》、《开明》、《山雨》、《思想》、《无轨列车》、《大众文艺》,除《山雨》、《开明》、《朝花》、《春潮》外,其余刊物均发表了有关社会性质和革命文艺的文章。左翼文学运动通过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直接推动了左翼文学思潮的主导作用。

二、三十年代的期刊

“四一二”以前,北平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中心。胡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一大批文学活动者均受到北平城的熏染和影响。而“报纸和杂志是与中国现代启蒙运动同发生和发展的,并在政府体制之外形成了新的言论空间和社会有机体。”期刊杂志等传播方式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发生了深刻变化。1915-1928年,同人性质的刊物多达上百种,均是因相同的文学主张或倾向而自发的结合在一起,诸如文学研究会与《小说日报》、创造社与《创造》、学衡派与《学衡》、语丝社与《语丝》、甲寅派与《甲寅》等。而如:《新青年》(1915年北京)、《新潮》(1919年北京)、《少年中国》(1919年北京)、《语丝》(1924年北京)、《现代评论》(1924年北京)、《莽原》(1925年北京)……,这些文学刊物在北平创刊,以启蒙为主题,形成了五四启蒙主义思潮。

三十年代,五四启蒙主义思潮逐渐被左翼文学思潮边缘化。自1927年始,左翼文学思潮已经蠢蠢欲动。上海作为中国现代性最强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各色人物。1928年在上海发生的文学论争沉寂已久,才彻底爆发。

首先是期刊的终刊、转移以及创刊。“四一二”意味着北平已不能再提供自由的言论和文学活动空间。“日常的文学活动是以杂志为中心组建起来的”,杂志的迁移直接引导了文学的发展方向。1927年10月12日,《语丝》遭到查封,北新书局被查封,同年11月迁往上海,由上海北新书局印行;1927年12月15日《洪水》终刊;1928年12月29日《现代评论》终刊;1927年3月5日《甲寅》终刊;1927年12月23日《清华文艺》终刊……,这些刊物的终刊或转移,导致文学活动的中心的转变。除《语丝》、《现代评论》、《创造月刊》等刊物迁移到上海发行外,1927年以后的上海也产生新的期刊:《泰东》(1927年9月)、《真善美》(1927年11月)、《民间文艺》(1927年11月)、《太阳月刊》(1928年1月)、《文化批判》(1928年1月)、《现代小说》(1928年1月)、《新月》(1928年3月)、《流沙》(1928年3月)、《我们》(1928年5月)、《畸形》(1928年5月)、《奔流》(1928年6月)、《山雨》(1928年8月)、《思想》(1928年8月)、《无轨列车》(1928年9月)、《大众文艺》(1928年9月)、《朝花》(1928年12月)……在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中,《创造月刊》、《太阳月刊》、《文化批判》、《洪流》、《畸形》等刊物形成了“文化批判”的戰阵。而《语丝》、《现代评论》、《大众文艺》、《新月》等杂志也卷入了这场论争。正因为上海相对“繁荣的环境”,才产生了关于革命文学和社会性质的讨论,期刊杂志引导了文学活动的进行,也进一步引导了文学思潮的选择。

其次是文人或者文人集团的迁移。胡适1927年5月20日归国抵达上海,与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郭沫若1927年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同年10月下旬,经香港最后落户上海;茅盾1927年7月上旬至8月上旬抵达上海,“但对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感到有点迷茫”,在上海隐居近十个月;沈从文1928年1月抵达上海,“开始了他文学创作生涯第二阶段的搏斗” ……还有蒋光慈、钱杏邨、冯乃超、李初梨、朱静我、成仿吾等人,都纷纷选择了上海,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化中心第一次迁移:从北平迁往上海。

大量的资本给文学运动和文学主张的快速传播提供了保障。杂志和期刊得以迅速的印刷和发行,也加快了左翼文学思潮的盛行。1928年初,李初梨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中率先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定义问题:

革命文学!革命文学!声浪尽管大,议论尽管多。然而究竟什么是革命文学?他的内容如何?形式又如何?他的必然性在哪里?我们又如何去建设他?

革命文学的讨论由此展开。钱杏邨回应李初梨,认为“革命文学的提倡”并非李初梨所说的“郭沫若曾在《创造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革命与文学的论文》”,而“在《新青年》上光慈就发表过一篇《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关于革命文学的讨论便从“革命文学的起源”论争开始。随后成仿吾、钱杏邨、李初梨、朱镜我等创造社后期成员和太阳社成员“从革命文学的浪潮里退了出来,来提倡‘革命文学了”,鲁迅作为“革命斗士”,写了《革命文学》、《“醉眼”中的朦胧》等文章进行回应。而沈从文的迁移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沈从文从1928年1月抵达上海,1933年返回北平,其《文学者的态度》引发了“海派和京派”的文学论争。沈从文并没有对左翼文学运动有所反应,而对上海一直保持着反感和厌恶情绪。“他既不愿意参加革命的集团,也不愿意依附反革命的集团,只清醒地目睹自己阶级没落的命运”,沈从文始终坚守“严肃的文学态度”,因此只是做“一个职业作家”。上海给了他名誉和地位,但是终因文学观念的坚守退回北平。这也看出30年代的上海,革命文学众声喧哗,而五四启蒙却哑然失声。

三、左翼文学思潮的落幕

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成立,“革命文学论争”随之停止。左联成为左翼文学运动的高潮,形成固定的组织,完整的文学主张和理论。左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左联”作家关于大众化问题的讨论对文艺大众化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左联成立后,《太阳月刊》、《文化批判》、《奔流》、《洪水》等杂志逐步终刊,左联创办了《拓荒者》、《前哨》(第2期起改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文艺群众》等刊物,内部论争的声音也逐渐淡化。国名党当局对于左倾期刊的反复查封,也对左翼文学思潮的发展起到了遏制作用。

1936年初,为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左联自行解散。此时,以左联为代表的左翼文学运动已经发生转向,不再是回答社会性质、革命叙事,而是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趋同,不少作品有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意识,有些作品公式化、概念化,左翼文学运动实质上有了新质。左翼文学思潮逐渐落潮,被抗日统一战线主题驱赶。

三十年代的文学期刊以左翼文学为主要的刊载对象,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学运动,故1928年左翼文学思潮才成为三十年代的文学主潮。

参考文献:

[1]杨春时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林伟民.中国左翼文学思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唐沅等编.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4]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5]余榮虎.“乡土文学”是如何消失的?——论20世纪40年代左翼文坛对“乡土文学”的再选择[J].文史哲,2015年.

[6]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J].载《文化批判》第2号,1928年2月15日出版.

[7]钱杏邨.关于《现代中国文学》(通讯)[J].载《太阳月刊》第3期,1928年3月1日出版.

[8]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第23页.

[9]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J].载《文化批判》第2号,1928年2月15日.

[10]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J].载《文化批判》第2号,1928年2月15日.

[11]钱杏邨.关于《现代中国文学》(通讯)[J].载《太阳月刊》第3期,1928年3月1日.

[12]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第228页.

猜你喜欢

思潮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期刊问答
期刊问答
期刊征稿进行时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美国金融改革思潮发生重大转变的启示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