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时代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2019-08-30高媛
关键词:数字人文时代;人文社科;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
摘要:數字人文时代为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和知识服务带来了新的研究范式,有助于推动高校图书馆创新知识服务模式。文章分析了数字人文时代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新特征,指出了数字人文技术对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推动作用,阐述了数字人文时代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构建的三要素,并提出了数字人文时代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构建的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7-0042-0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人文概念应运而生,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相结合,既可以拓展数字技术的应用,也能够促进人文服务的转型。对高校图书馆来说,数字人文时代为其提供了人文社科知识服务的新模式和新平台,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相结合,实现了传统的单一纸质资源向多种格式数字资源的过渡。同时,大数据技术也为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反馈提供了量化分析和智能处理,使高校图书馆与读者的交流互动更加频繁,拓宽了其获取读者反馈的渠道[1]。一般来说,数字人文是一种交叉领域,既融合了理科的技术,也包括文科人文资料,同时还依托互联网平台,三者的融合与合作创新了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模式。
1数字人文时代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新特征
数字人文是把计算机与数字技术应用到人文社科领域中,为人文社科研究带来变化,数字人文时代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新特征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向数字化转变、研究方法向智能化和多样化转变两个方面。
1.1研究对象向数字化转变
传统的人文社科领域研究基础由原始资料提供,为了收集这些原始资料,高校图书馆员经常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即便如此,由于人文社科包含的研究对象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浩如烟海,高校图书馆原有的服务范式无法实现大跨度的资料收集,因此导致人文社科研究缺少一定的基础,或留下无人涉足的空白学术领域[2]。同时,高校图书馆在收集原始资料时,往往存在“孤立不证”的尴尬境地,难以从多种途径验证原始资料的真伪,从而导致后续人文研究的真实性存在潜在的危机。数字人文时代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传统的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难题,数字人文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数字技术改变了人文社科领域研究对象的格式,将传统的纸质资源转变为数字资源。研究对象向数字化转变,意味着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也要向数字化转变。人文社科研究的基础趋向数字化发展,是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知识服务模式的前提条件,为创新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奠定了基础。
1.2研究方法向智能化和多样化转变
由于人文社科领域研究对象的格式已向数字化转变,因此传统的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服务方式也逐渐向智能化和多样化过渡。以往的人文社科学术研究流程通常是人工搜集资料、分类对比、逻辑分析、得出结论等,大多依靠人力完成。而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智能化的服务方式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字资源进行挖掘和分析,抽取文本和发现知识元,实现资源的重组,创新性地发现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中的规律与趋势,为解决传统服务方式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和范式[3]。数字人文时代改变了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念,有利于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工作效率,拓展人文社科学术领域的研究空间,更好地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
2数字人文技术对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推动作用2.1推动图书馆馆藏的数字化发展
数字人文时代不仅引发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数字化转变,同时还推动了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数字化发展。我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80.3%,数字化阅读人数已超半数[4],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阅读方式,阅读方式也折射出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要加快数字化馆藏建设的步伐,将纸质文献进行数字化技术处理,转变为数字文献;无法进行数字转换的,可以对纸质文献进行拍照、扫描,以图片方式进行数字化保存。这不仅能够满足师生读者的阅读需求,方便他们获取和使用资源,还能够延长文献的储存时间,降低文献的收藏成本。
2.2构建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新内涵
知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内容之一,数字人文时代突破了原有馆藏文本处理方式的局限,使知识服务不再停留在表层机械式层面,而是深入信息资源内部进行有机重组和智能化挖掘[5]。数字人文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使馆藏资源焕发出新的价值。
2.3拓展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开发
在数字人文背景下,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侧重于知识开发。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研究,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将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对知识产品进行二次开发,找出内在联系,重新建立有序的知识存储系统,依据知识信息情况进行资源调配、设置知识检索导航、优化知识资源布局等,从而提高知识开发程度及知识利用效率,方便师生读者进行知识获取和应用。
3数字人文时代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构建要素3.1馆藏资源
馆藏资源是构建数字人文时代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的前提和基础。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服务模式,数字人文时代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格式逐渐转向数字形态,更加适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需要加快知识资源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进一步完善数字化、网络化馆藏资源的建设。人文社科类馆藏资源主要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社会学、宗教学、历史学、文学、伦理学等[6],涵盖的学科范围广泛,分类也比较具体,为高校各专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尤其是对交叉学科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引入互联网思维,对知识资源重新分类和重组可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创新馆藏资源的排序,从传统的资源构建向复合型知识资源建设转型,打造丰富的、跨领域的馆藏资源,从而为构建数字人文时代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图书馆员
高媛:数字人文时代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互联网和大数据对图书馆的影响与日俱增,图书馆员的职能也因此发生了巨大改变。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即便拥有丰富的数字化馆藏资源,但如果脱离了图书馆员的指导和帮助,读者也无法高效获得有价值的知识资源[7]。因此,在数字人文背景下,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要想创新知识服务模式,就必须重视和发挥图书馆员的能动性,培养复合型馆员队伍。图书馆员作为数字人文时代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构建的重要因素,必须具备较高的图书情报素养,无论是在服务理念和信息技术上,还是在学科知识门户服务和科技查新服务中,都能够很好地明确读者的知识需求,为读者提供专业性的帮助,完成有效的知识服务。
3.3服务内容
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容是数字人文时代服务知识模式创新构建的核心要素,最能够体现知识服务的智能化和多样化。数字人文时代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建立数据共建共享平台和完善的联合服务机制,迫切需要引入知识挖掘服务。知识挖掘能够将隐性知识显现出来,影响着知识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对各项学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见图1)。此外,由于数字人文时代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提高了读者的参与程度,因此,读者数据也被涵盖到图书馆知识服务数据挖掘当中。
4数字人文时代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构建新思路4.1夯实知识服务基本工作,加强学科数据库建设
加强学科数据库建设是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实现高效知识服务的基本保障。在数字人文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社科圖书馆要全面收集专业文献资源和知识数据,重视数据库建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打造专业的学科数据库,并在知识单元之间建立相关的知识链接,深度揭示知识数据之间的关系。
4.2结合数字人文技术,融合知识服务与学科研究
在数字人文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应将知识服务与学科研究相融合,嵌入学科研究过程,深入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内核。因此,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应积极转变服务观念,结合数字人文技术,制定知识服务与学科研究相融合的知识服务新模式策略,为知识服务开拓崭新空间。
4.3重视知识信息深加工,实现集成化知识服务
集成化的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是数字人文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所谓集成化服务,是在知识资源深加工的基础上,对各个学科知识单元进行挖掘和链接,进一步揭示知识单元间的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集成化知识服务是随着数据库内容变化而发生动态调整的[8],可以有效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推动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全面满足用户在学科研究过程中对知识更新和知识迁移的需求。
5结语
在数字人文时代背景下,人文社科研究趋向数字化、智能化。因此,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也要积极调整知识服务,从加强馆藏资源数字化、拓展服务内涵和加大知识开发力度等方面适应数字人文环境的变化,使知识服务更加符合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求,进而推动数字人文时代高校人文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虞乐.基于知识可视化的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12):171-174.
[2]夏翠娟,张磊,贺晨芝.面向知识服务的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建设:方法、流程与技术[J].图书馆论坛,2018(1):1-9.
[3]王二峥.数字人文与图书馆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6(4):24-26.
[4]马丽君.浅析数字人文背景下图书馆服务的模式转变[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7):87-88.
[5]王娇.大数据时代人文社科学术资源的教学转化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6]张云丽.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实验室的实践与启示: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资料工作,2014(2):99-102.
[7]张诗博.“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图书馆知识服务[J].晋图学刊,2013(5):40-42,53.
[8]刘颖.人文社科学科馆员定位与服务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2(S2):48-50,53.
(编校:徐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