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缓叙法:一种特殊的“隐喻式否定”

2019-08-30叶倍

青年时代 2019年20期

叶倍

摘 要:缓叙法,一种特殊的隐喻式否定。说话人使用这类否定,就是要颠覆人们认知的习惯与常规。以否定语句的非自然意义为前提,借助隐喻重构语句的断言,在推翻语句非自然意义的同时强行注入说话人的主观识解,以打通客观与主观的认识。正是由于这类否定具有认知的跨域性,我们也可将这类隐喻式否定称之为“认知否定”

关键词:缓叙法;隐喻式否定;认知域

一、引言

佐藤信夫在《修辞感觉》中辨析了“缓叙法”这一概念,即不积极肯定某件事,而明确否定与之相反的一件事。①本文将从缓叙的定义及其形成原理出发,比较缓叙与顿跌的差别,进而将其规范为一种“隐喻式否定”。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选取几例中国文学中的缓叙运用,分析缓叙的功能与效果。

“缓叙法”可以通过以下三组简单的例子加以辨析

(1)高兴  (2)不悲伤  (3)不是不高兴

在逻辑世界里,只要结论相同,过程则不成为问题。也就是说上述三种表达方式表现的是同一种情感。但是在思考的世界里,演算不是瞬间或无时间地进行的。过程不同,结论则不同。

从认知角度看,当说高兴的时候,人们就单纯的高兴。但是,“不悲伤”这一表现形式,则是在高兴的同时,是不存在的悲伤的形象得以成立。不悲伤由于搅入了不高兴也不悲伤这种中不溜的不彻底的表达方式,而显得十分的不彻底。 这种断定中的回避发挥着一种反语式的强调作用。开始预想到不是高兴,后来又意识到并非不高兴。

二、定义:一种特殊的“隐喻式否定”

这一修辞效果到底是通过何种手段达成呢?可以先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在海里的

那不是美人鱼

在海里的

那只是海浪

——中原中也《往昔的歌·北海》

首先,缓叙是一种语义否定。说话人使用语义否定,是由于别人持有的某种观点与他认定的“事实”不符,即违反了话语成立的某个真值条件。所以,语义否定之后,往往伴随一个肯定句,用以给出句子的真值条件,比如“这不是咖啡,这是茶”。在这首诗中,从表面上看,在海里的,那不是美人鱼;在海里的,那只是海浪,完全符合语义否定的规则。

隐喻式否定的特点就应该归纳成认知域上的跨越性。至于否定的是虚拟值还是客观值,这不应该成为判定隐喻式否定成立与否的决定条件。

因此,再给缓叙判下定义时,我们可以说,它就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式否定。说话人使用这类否定,就是要颠覆人们认知的习惯与常规。以否定语句的非自然意义为前提,借助隐喻重构语句的断言,在推翻语句非自然意义的同时强行注入说话人的主观识解,以打通客观与主观的认识。正是由于这类否定具有认知的跨域性,我们也可将这类隐喻式否定称之为“认知否定”②。

三、效果:“语言”与“思维”

分析了缓叙的形成过程,我们就会发现缓叙凭借其多层次的认知感受这一优点,在文学作品中使用颇多,也是文本生成文学性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施蛰存《梅雨之夕》中的三个片段:

但我何以不穿过去,走上了归家的路呢!为了对于这个少女有什么依恋么?并不,绝没有这种依恋的意识。但这也绝不是为了我家里有着等候我回去在灯下一同吃完饭的妻,当时是连我已有妻的思想都不会有……

门开了。堂中灯火通明,背着灯光在开着一半的大门边的,倒并不是那个少女。

在灯下,我很奇怪,为什么我从我妻的脸上再也找不出那个女子的幻影来。

在这几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隐喻式否定,即“不是少女,是妻子”。在这一否定中,少女对于“我”是非自然意义的,是虚拟的,可望不可求;妻子是自然意义的,是现实存在的,可以拥有。如果我们仅仅从字面的结论出发,我对那个少女是不存在依恋的,我从来就只有我的妻子。那么表达效果应该就与下述两句相同。

门开了。堂中灯火通明,背着灯光在开着一半的大门边的,就是我的妻子。

在灯下,我很奇怪,为什么我从我妻的脸上再也找不出那个女子的幻影来。

但是作为读者,我们明显感觉到不同。他全篇都在否定少女的存在,但也正因为少女的不在,使妻子便逐渐在消失,使妻子本人成为了一个背景,渐渐隐退。否定表现就如同激光一般,描绘出并且强调了少女这一虚的形象。

看起来似乎是在重复,但这种走向结论的“过程”、动摇的心情,在这里得到造型。

文学性往往就产生于文学语言的打破正常节奏、韵律和构成,通过语言形式的强化、重叠、颠倒、扭曲、延缓等,令人耳目一新。

因此,总结而言,缓叙有一下两种效果。

(一)呈现思维流动过程,使感受立体化

意思定型、定义简单,处理起来当然就方便,但既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理由必须只拥有便于处理的思想,那么“思想”这个身体的语言,有时也会成为流动体。使思想通过语言细腻地传达出来。缓叙就像阅读过程中的一块石头,连贯的过程被迫宕开,去看看这条河流之外的东西。然后我们的阅读感受也就在一次次的否定中立体起来。

(二)打通主客观领域,使认知多样化

如果只从正面来观察现实,我们似乎会被吸入现实。凡是都得自己去尝试,这种时候,如果我们往旁边让开一点,从旁看,就会产生一种认识上的余地。缓叙法强行联想起不存在的白色的方法。由于这种想象力的作用,我们才知道黑色的东西是“不白的东西”。缓叙的态度,有时是我们“认识上的拯救”。

波多野完治在《国语文章论》中这样定义修辞——

“思考某一措辞就是思考某种思维方式。发现某一比喻就意味着发现从未被发现的两件事情之间情感上的一致,从而向社会的思维方式引入一种新的看法。修辞不是单纯的技巧。选择好几个措辞中的一个,意味着选择好几种思维方式中的一种。”

当我们在使用缓叙时,主观的虚拟值域与客观的常识值域同时生成,否定成为一个桥梁,促使两个值域跨界融合。缓叙作为一种特殊的“隐喻式否定”,既揭示了人类语言机制的生成过程,也体现了人类思维的过程。

注释:

①丰台涅《辞格》(一·二·二),转引自佐藤信夫《修辞感觉》,肖书文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p286。

②温锁林:《一种特殊的语用否定:隐喻式否定》,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温锁林.一种特殊的语用否定:隐喻式否定[J].當代修辞学.2010,(3).

[2]张立新.概念整合的主体间性模式及其对幽默的诠释—以视觉-言语幽默为例[J].外语教学.2012,33(5).

[3]刘鹏.谈顿跌这种语用否定形式以“哥VP的不是X-是Y”句式为例[J].三峡论坛.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