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理念
2019-08-30沈阿燕
沈阿燕
摘 要 体育学科是小学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更是开展德育、智育、美育的重要舞台。随着体育学科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小学体育也从“边缘化”低段逐渐发展为小学的重要学科。体育教师必须有效把握这一教学契机,在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理念,以提高小学体育学科的教育价值,利用体育教学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
关键词 小学体育;德育教育;渗透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3-0027-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德育教育作为综合素质的核心,也逐渐成为了我国教育各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小学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特殊性,它与德育教育紧密联系,和德育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小学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内在关系,认识在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以积极探究培养对策,让小学体育教学课堂能够发挥其德育价值,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小学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小学体育学科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舞台。体育教学的任务除了向学生们传递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之外,还需要在开展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力、良好品质,这是体育教学的内容,同样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次,德育教育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成果体现。德育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的教育。而体育教学的成果既包括学生应学习的体育知识以及应得到的体育锻炼,还包括学生必须在体育学科中养成的思想观念和良好品质。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二、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对策
(一)合理设计体育教学内容,适当融合德育教育
为在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合理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将德育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既能够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方向,又能够实现渗透德育教学要求。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来实施教学,把握各项体育运动的德育教育价值来培养学生。
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好奇、好玩、多动、浮躁的阶段,无法耐心地完成学习事情、生活事情。为让学生养成耐心、细心的性格,教师可充分利用长跑项目实施教学;而为了培养学生适当的竞争意识以及思考意识,教师可开展篮球竞赛活动,让学生们在体育竞赛中“排兵布阵”,适当思考,合理竞争,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都需要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合理选择,需要教师结合德育教育的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的搭配。
(二)适当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阶段性开展德育教育
采取适当的体育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不仅能够辅助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更能够实现对学生阶段性的教育工作开展,在“循序渐进”下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合适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
如教师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让学生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教师可开展组间接力赛,通过将学生合理地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们进行接力赛,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赛意识;再如教师可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乒乓球课,让学生的思考能力、冷静能力都得到有效地提升,这都是利用新式教法实施体育教育,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发挥教师自身指导作用,增强师生沟通交流
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在体育教学课堂上的重要角色,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与示范作用实施教学。首先教师要做好学生们德育教育学习的榜样,在课上要严格约束自身的一言一行,既要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又要严格遵守学校制度实施教学。其次教师要在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强化学生的体育学习体验,德育教育才能够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
在体育教学时我们不乏发现,一些学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沟通与交流的技巧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以解决学生存在的疑惑或者心理问题,适当排解学生的烦恼,以在沟通交流下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为体育教学课堂实施德育教育做好准备。
三、结语
總之,小学体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舞台。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在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积极探究其德育教育的对策,以紧密联系小学体育与德育教育,发挥体育学科的积极作用,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彭智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8(11).
[2]蔡云良.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重要性与渗透[J].学周刊,2017(12).
[3]刘庆华.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措施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