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氧氟沙星辅助抗结核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疗效及对脑脊液指标的影响
2019-08-30陈道锋刘文晶
陈道锋,刘 沁,杨 筠,刘文晶,刘 莉
(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四川 宜宾 644000)
近年我国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因该疾病的大多数患者存在不典型的临床症状,从而导致临床出现误诊或漏诊,常可延误其诊治而影响预后[1]。目前,结核性脑膜炎的致病原因及具体发病机制尚完全阐述清楚,但有资料显示,该病主要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可出现机体衰老,免疫功能下降等,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当发展至重症时期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故及时明确诊断并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手段是降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死亡率和改善其预后的关键措施[2]。目前临床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常用手段为不同方案的抗结核治疗[3],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联合喹诺酮治疗其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但关于具体药物的选择尚未明确[4]。本文探讨左氧氟沙星辅助抗重症结核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疗效及对脑脊液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8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上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明确诊断标准[5];②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③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该研究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原发性心、肾、肝、肺等系统疾病者;②存在恶性肿瘤者;③除去结核性脑膜炎外存在其他原发性脑部疾病者;④对所用药物或其成分过敏者;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男56例,女42例,年龄48~85岁[(54.86±8.62)岁],其中假肿瘤型42例,脑膜脑炎30例和脑血管病变型26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0例,两组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均完善相关检查,对照组采用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3HRZE/9HRZ/6HRE)强化治疗,颅压升高患者首选20%甘露醇(四川科伦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3784)125~250 ml快速静脉滴注,根据颅内压调整脱水剂用量,同时每次腰穿测压后,均缓慢排放少量脑脊液至颅内压接近正常,给予异烟肼(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40221587)0.1 g,地塞米松(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1020036)2 mg鞘内注药治疗2次/周,治疗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扬子江药业集团,国药准字H20041441,规格为100 ml:盐酸左氧氟沙星0.3 g与氯化钠0.9 g)400 mg静脉滴注,1次/天,治疗3个月,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均需进行临床治疗疗效、脑脊液中相关临床指标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的评定、检测及记录。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近期临床疗效、脑脊液压力、蛋白质、葡萄糖、白细胞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按照结核性脑膜炎疗效评价标准[6]对治疗后3个月疗效进行评价:治愈:所有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显效:所有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脑脊液相关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所有临床症状体征稍有改善,脑脊液相关指标下降水平均超过 60 %;无效:临床所有相关症状及体征、脑脊液相关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临床总有效率=(治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通过腰椎穿刺收集脑脊液并通过脑脊液压力测量仪测定脑脊液压力,采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蛋白质和葡萄糖水平,通过瑞-姬氏染色,光学显微油镜对脑脊液中白细胞数进行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观察组使用左氧氟沙星后2、4、6 h时脑脊液中左氧氟沙星浓度。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6.611,P= 0.003),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脑脊液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脑脊液压力、蛋白质、葡萄糖及白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脑脊液压力、蛋白质及白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葡萄糖水平较水平前升高,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脊液相关指标比较
a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1,P= 0.670),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n(%)]
2.4 观察组不同时间点脑脊液中左氧氟沙星浓度情况观察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后2、4、6 h时脑脊液左氧氟沙星浓度分别为(0.86±0.32)、(2.46±0.48)、(2.18±0.28) μg/ml。
3 讨论
分析既往调查资料可知,除去肺结核外,结核性脑膜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也较为严重的肺外结核疾病,且好发于老年人,而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是其病情的严重时期[7]。且有相关文献报道,随着病情的发展,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可出现蛛网膜炎症,而随着蛛网膜炎症的产生,多种炎性渗出物产生进而导致脑膜增厚,从而阻止脑脊液的吸收,进一步导致交通线脑积水和梗阻性脑积水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发生,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8]。由此可见,及时予以有效的诊治是提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生存率和改善其预后的重点。
目前,临床上对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多采取早期、联合、全程以及适量的治疗原则,而常用治疗手段则选择常规的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主要有烟肼和吡嗪酰胺等。异烟肼和吡嗪酰胺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且可自由的通过人体的血脑屏障,从而促使患者血药浓度与脑脊液中浓度保持在相对水平[9]。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发现,在抗结核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其临床效果更为显著[10]。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左氧氟沙星辅助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后其脑脊液压力、蛋白质含量白细胞水平均较仅采用抗结核药物等治疗者降低明显,而葡萄糖水平也明显升高,且前者治疗的患者其临床总有效率也显著高于后者方案治疗者,由此则进一步证实了左氧氟沙星辅助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价值。结合以往研究报道[11]可知,左氧氟沙星属于一种新型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属于一类合成抗菌药物的一种,其主要通过作用于结核杆菌DNA的复制过程,使其DNA复制松弛并解结而阻止DNA的合成,且还有研究表明,左氧氟沙星可自由透过患者的血脑屏障,可更全面杀灭细菌等物质,达到较强的治疗效果[12]。而当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可促使细胞受到破坏从而释放葡萄糖分解酶而大量消耗葡萄糖,降低脑脊液中葡萄糖水平。当细胞破坏后可使血脑屏障受到一定的破坏,导致蛋白质的大量释放进而产生大量白细胞[13],本研究显示采用左氧氟沙星辅助抗结核治疗的患者其葡萄糖水平上升明显,脑脊液压力及蛋白质和白细胞水平下降也更为显著,由此进一步显示了左氧氟沙星更利于改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髓情况。本研究还显示,采用左氧氟沙星辅助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明显差异,故证实了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左氧氟沙星辅助抗结核药物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具有更高的临床有效率,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脑脊髓情况,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作为临床上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首选治疗方案之一。但本研究所选样本含量过小及研究时间过短,对于该方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是否存在远期不良预后尚未明确,可加大样本量和延长研究时间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