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2019-08-29陈玉华

考试周刊 2019年6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

摘 要:纵观近几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很明显高考的指挥棒已经落在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上,学生历史学习的目标是具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历史学科思维品质和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在新高中课程标准中被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观,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一、 引言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家国情怀的内涵阐释为:“是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同时也明确规定,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作为基础的人文课程,历史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以经典文献、制度、经济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这些文化积累已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历史学习,让学生真正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将有助于提升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基于此,本文就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以《百家争鸣》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二、 在教学导入设计中突显传统文化魅力,彰显浓厚的家国情怀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首先展示世界各地的有代表性的孔子学院图,让学生了解目前世界各地已有548所孔子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由此导入直接彰显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对祖国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家国情怀自然体现。

三、 以史料为依托,在史料的分析解读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家国情怀

现在的历史教学呈现方式主要是史料教学,在对史料的分析解读过程中可以借助优秀的思想文化进行“家国情怀”培养目标的落实。比如:在讲述孔子“仁”的思想主张时,可以展示史料,子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让学生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在综合归纳分析中让学生认识到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人文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把人看做萬物之灵,而且尊崇、高扬人的独立人格和主体自觉的价值和意义,对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圣人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将人与道、天、地相等,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同时还进一步强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仁、义、礼、智、信”养成了我们重视人际之间的亲密关系、尊老、爱幼、敬贤的传统民族美德,其间也蕴含了强烈的家国意识。又如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无不充满着一股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同时还有“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突显了我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的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进取精神,家国情怀尽在对史料的解读中一一呈现。

四、 在问题设计中突出对传统文化意义的思考,增强家国情怀意识

如在讲述孔子作《春秋》的背景时,设计问题:孔子厄而作《春秋》,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深刻体会圣人的精神品质,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有何意义?通过提问,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大放光彩,从而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家国意识。

五、 在试题解读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体现家国情怀

如可以在《百家争鸣》课堂练习中使用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第24题,本题通过《墨子》一书记载的自然科学和机械制造等方面的成就,从科技创新方面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显地体现了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的立意。在对试题的解读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辉煌文明成果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资本,从而使学生对我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家国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的需要,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中学生完美人格的养成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六、 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流传数千年,成为璀璨的文化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令全世界向往,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历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代中学生是未来中国梦的创造者,是我们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承担者,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都是以传统文化为前提的,因此在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深入挖掘我国的传统文化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传统文化人文内涵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简介:

陈玉华,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龙海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