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间孔注射联合冲击波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分组对照研究

2019-08-29周飞刘凯军肖嘉文王晶

颈腰痛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椎间冲击波组间

周飞,刘凯军,肖嘉文,王晶

(1.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疼痛科,陕西 咸阳 712000;2.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人民医院骨科,陕西 西安 710000;3.延安大学咸阳医院骨二科,陕西 咸阳 712000)

腰椎小关节综合征(lumbar facet joint syndrome,LFJS)是引起慢性腰腿痛的常见疾病[1]。其治疗方案较多,但其疗效不一[2-3],多数起效缓慢,效果持续时间较短。近年来,我科采用椎间孔注射联合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LFJS,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表1 三组LFJS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注:三组间对比,*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5年8月-2017年5月纳入102例LFJ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33例,单纯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治疗;B组42例,在A组基础上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C组27例,在A组基础上予以体外冲击波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本次分组对比研究方案,已报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准予施行。

1.2 治疗方案

1.2.1 口服药物治疗

三组患者均予以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口服治疗,药物:洛索洛芬钠片;生产厂家:重庆科瑞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275;规格:60 mg/片;服用方法:早晚各1片,餐后口服。

1.2.2 体外冲击波治疗

在口服药物基础上,B、C两组患者均予以体外冲击波治疗,采用Dornier AR2型电磁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仪(德国)。具体操作:①调节冲击波的治疗参数,聚焦范围在40 mm×10 mm内,脉宽设定为3μs以内,治疗深度为0-40 mm,能量密度0.005-0.320 mJ/mm2,发射频率0.5-20 Hz,压力峰值为50 Mpa以内。②操作方法:首先明确患者腰椎的压痛点部位,并将治疗仪探头置于压痛点,采用自动对焦结合生物反馈方法使冲击波作用于压痛区域。③治疗周期:施治2次/周,连续治疗3周。

1.2.3 椎间孔注射

C组在上述疗法基础上,予以椎间孔注射治疗。患者俯卧,经C臂机透视进行椎间孔的皮肤投影定位并标记,穿刺针经皮肤向椎间孔上方、椎弓根下方与椎弓峡部下外侧进针。针尖首先处于椎弓峡部下外侧缘,待触及骨质时标记其深度,结合其侧位透视情况,调整针尖至椎间孔上方位置,患者此时可出现根性痛。针尖抵达目标位置后,回抽确认无血和脑脊液,注入造影剂,而后注入复合阻滞药液1-2 ml(包括0.25%利多卡因及复方倍他米松)。椎间孔注射治疗为1次/周,连续治疗3周。

1.3 疗效观察

分别于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时,进行疗效对比:①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②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36量表评价;③功能改善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④症状复发情况。

1.4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例(%)”的形式表示,组间对比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两两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比较

102例LFJS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其中5例因中途脱落或失访等原因,被剔除研究之外。最终共97例纳入分组对比,包括A组31例, B组40例, C组26例。统计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各项评分对比

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治疗后的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下降,SF-36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但随访3个月时,A、B两组与治疗后相比,VAS评分、ODI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SF-36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P<0.05)。组间相比,治疗后和随访3个月时,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为A组>B组>C组,SF-36评分均为A组

2.3 症状复发情况

治疗后随访3个月时,A组复发率为32.26%(10/31),B组为15.00%(6/40),C组仅为3.85%(1/25)。组间复发率对比,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98;P=0.017<0.05)。

表2 三组LFJS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分评分比较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0.05;与组内治疗后比较,#P<0.05。A组与B、C组比较,&P<0.05;B组与C组比较,▲P<0.05

3 讨论

体外冲击波疗法属于物理治疗范畴,属于非侵入性的无创治疗技术,在慢性疼痛性疾病的临床中应用广泛,如跟痛症、网球肘、肩周炎等,均取得较好疗效。本研究将之应用于B、C组患者LFJS治疗中,其疗效均显著优于单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A组患者,说明该疗法对LFJS亦有良好疗效。电磁式冲击波,是通过高压线圈放电形成强大的脉冲电磁场,再于水槽中激发冲击波,其优点是能量的输出比较恒定,且焦距长,功能稳定。在治疗时,冲击波可通过应力和空化作用,对患处施加作用力,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并改善微环境,从而促进损伤修复过程[4]。同时,冲击波还可抑制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并促进疼痛介质被及时代谢清除,从而降低肢体的痛感[5]。本研究中,B、C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均得到更佳的改善效果,亦证实了体外冲击波疗法的上述作用。

椎间孔注射属于阻滞疗法的范畴,通过将0.25%利多卡因及复方倍他米松药液注入椎间孔内,直接作用于通过椎间孔的脊神经、背根神经节等结构,其中,利多卡因可起到短期镇痛效果,而复方倍他米松则可显著抑制局部的炎性反应,减少炎性介质释放,抑制神经末梢的炎性递质分泌,促进其神经功能康复[6],从而改善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肌肉症状,缓解腰腿疼痛。LFJS患者由于小关节的长期慢性病变,可导致局部炎性介质释放并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引起腰痛和下肢痛,体外冲击波虽然可改善局部微环境,但对炎性反应并无明显作用,将冲击波与椎间孔注射联合治疗,既可通过物理治疗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环境,促进损伤修复,还可通过阻滞药物抑制炎性反应,达到了良好的协同效果,且远期疗效稳定,复发率明显降低,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椎间冲击波组间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武汉冲击波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能源物联网冲击波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医生集团冲击波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