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及CT、MRI影像学特征分析
2019-08-29马青张倩雯尹伟郝强
马青 张倩雯 尹伟 郝强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影像医学科,上海 200433
【提要】 胰腺腺泡细胞癌是胰腺罕见的恶性外分泌肿瘤,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患者,无特异临床表现且缺乏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故诊断较为困难。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CT和MRI增强扫描。该病的影像学表现为肿块体积较大,并伴有钙化、出血、坏死;CT对于钙化显示清晰,MRI对于肿块内出血更敏感。CT检查时加胰腺实质期增强靶扫描能更清晰显示肿瘤及邻近组织情况,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胰腺腺泡细胞癌(pancreas acinar cell carcinoma,PACC)是罕见的胰腺恶性外分泌肿瘤,起源于腺泡细胞及终末分支胰管,占胰腺肿瘤的1%~2%[1]。因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本研究回顾性分析5例PA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以期提高该病诊断水平。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经胰腺CT和(或)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5例PACC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59~75岁,平均66岁。实验室检查结果:1例CA19-9升高,4例正常;1例AFP升高,4例正常。1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2例同时行CT平扫+增强扫描及MRI平扫+增强扫描。
2.检查方法:胰腺CT平扫+增强应用 320排动态容积CT仪(Aquilion ONE,东芝医疗,日本东京)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50 mAs,螺距0.87,层厚1 mm,层间距0.8 mm,视野350 mm×350 mm;胰腺实质期采用靶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s,层厚0.5 mm,层间距0.25 mm,视野200 mm×200 mm。增强采用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必乐(上海博莱科信谊),剂量100 ml,速率5.0 ml/s,以及0.9%生理盐水20 ml,速率4.5~5.0 ml/s。注射对比剂后25~30 s、45~50 s、60~65 s、110~120 s分别行动脉期、胰腺实质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
MRI检查应用Siemens 3.0T超导型MR扫描仪,使用体部线圈。扫描序列:轴位T1WI的重复时间(TR) 3.97 ms,回波时间(TE) 1.26 ms;T2WI HASTE的TR 1 400 ms,TE 92 ms;压脂T2WI BLADE的TR 4 820 ms,TE 83 ms。其他参数:视野400 mm×400 mm;矩阵320×320;采集次数2次,层厚5 mm,层间距1 mm。Gd-DTPA动态增强采用三维容积内插快速GRE(VIBE)序列,TR 3.46 ms,TE 1.3 ms,层厚3 mm,层间距1 mm,视野320 mm×400 mm,矩阵195×320。增强采用静脉团注马根维显,剂量0.2 mmol/kg体重,注射速度2.0 ml/s,注射对比剂后25~30 s、45~50 s、65~80 s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
3.图像分析:由两位高级职称影像诊断医师分别阅片,意见不同时通过讨论达成一致。主要观察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有无包膜、密度或信号特征及强化方式、胰胆管有无扩张(胰管>3 mm、胆管>8 mm为扩张)、邻近组织有无受侵、有无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二、结果
1.影像学表现:(1)部位、大小及形态边缘:5例病例均为单发病灶,胰头部1例,胰体尾部3例,弥漫性1例。胰头部肿瘤长径约6.0 cm,呈类椭圆形,边界清;体尾部肿瘤最长径4.6~14.0 cm,平均8.4 cm,形态不规则,肿瘤部分边界不清;弥漫性肿瘤沿胰腺生长,边界不清。(2)胰腺CT平扫+增强表现:行CT检查的3例肿瘤平扫均呈不均匀密度,内见点状钙化及大片状坏死;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各期强化程度均低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包膜(完整或不完整)均明显强化。(3)胰腺MRI平扫+增强表现:行MRI检查的4例肿瘤中2例信号均匀,均呈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增强均呈渐进性强化,各期强化程度均低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另2例信号不均匀,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并见斑片状高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3例有完整或不完整包膜,包膜均明显强化。(4)周围组织侵犯及淋巴结转移:5例中位于胰头钩突部的1例肿瘤侵犯胆总管下段,主胰管及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扩张胆管最宽约10 mm;其他4例肿瘤侵犯胰周结构及周围血管。2例有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图1)。
图1 患者男,69岁。CT平扫见肿瘤内点状钙化、低密度坏死区(图1A,↑),增强动脉期(图1B)、胰腺实质期(图1C)、门脉期(图1D)、延迟期(图1E)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并包饶脾动脉,可清晰显示腹膜后肿大淋巴结。MRI平扫T1WI相可见斑片状高信号出血(图1F,↑),T2WI相见大片状混杂高信号(图1G,↑),弥散呈高信号(图1H),增强动脉期(图1I)、门脉期(图1J)、延迟期(图1K)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并可见假包膜
2.治疗及预后:1例位于胰头颈部,有完整包膜,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随访16个月后死亡;1例位于胰尾部,包膜不完整,肿瘤浸润后腹膜、脾动静脉及部分乙状结肠,行胰体尾+脾+近端胃+部分乙状结肠切除术,术后8个月复发,行化疗,随访至33个月死亡;1例位于胰体尾部,与大小网膜、脾动静脉分界不清,剖腹探查后认为肿瘤无法完整切除,行腹腔结节活检,术后行化疗,8个月后死亡;1例肿瘤弥漫性生长,转移到肝脾及腹腔内和腹膜淋巴结,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后化疗,7个月后死亡;1例肿瘤位于体尾部,肿块后方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侵犯脾动静脉,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并行125I粒子植入术4次,共植入139粒,随访38+个月,肿瘤内大部坏死,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切除的2例大体见肿瘤为实性成分,切面灰白色,质硬。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圆形或柱形,核深染异型,排列呈腺泡状、管状及筛状结构,呈浸润性生长。
讨论PACC多见于老年男性患者,发病年龄50~70岁,平均约60岁。本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均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PACC患者多以腹部不适、消瘦起病或体检发现,黄疸少见。PACC缺乏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体积较大的PACC可出现AFP的升高[2],本组1例AFP明显升高,但PACC产生AFP的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文献报道[3]PACC可伴有脂肪酶高分泌综合征。
PACC的检查手段最常用的是CT和MRI增强扫描。CT对于病灶内的小钙化可较好地显示,MRI对于瘤内出血更加敏感。本研究采用CT平扫加胰腺实质期增强靶扫描能更清晰显示肿瘤及胰周结构,从而可更好地帮助临床医师选择对其的治疗方法。PACC可发生于胰腺任何部位,本组病例肿瘤位于胰体尾部发病率高于胰头部,与多数文献并不一致[4],与Raman等[1]研究结果相类似。PACC形态多不规则,沿胰腺长轴方向膨胀性生长,压迫周围组织,使胶原纤维增生而形成假包膜[5-6],边界相对清晰。因肿瘤生长缓慢,且缺乏嗜神经现象,早期无明显症状,一般发现较晚,体积较大;Shah等[7]报道,PACC平均直径为7.1~10.6 cm。本组肿瘤形态不规则,体积较大,平均长径8.4 cm,沿胰腺长径生长,甚至弥散至整个胰腺,符合文献报道。
PACC的影像学表现不尽相同[5]。PACC多是乏血供肿瘤,动脉期强化低于胰腺组织;但肿瘤间质内富含血窦,所以肿瘤呈渐进性强化。若肿瘤分化越好,体积较小,血供相对均匀时,坏死区相对较少,CT和MRI均表现均匀的等密度、T1WI等信号和T2WI稍高信号,增强呈较均匀渐进性强化。若肿瘤分化差,体积越大,供血失衡,可出现钙化、出血、坏死等表现,CT及MRI则表现为混杂密度或信号,出血坏死范围越大,强化越不均匀。MRI对于瘤内少量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6],而CT对于微小钙化则比较敏感。
PACC呈膨胀性生长,并形成假包膜[6],因此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相对较清,但其生长方向及速度不均衡也提示PACC具有一定的侵袭性。许舒航等[5]认为PACC也有乏血供和富血供之分,乏血供相对多见,且侵袭性更强,可侵犯周围动静脉血管。Nicholas等[8]报道的672例PACC存在远处转移的风险为27.7%。本组5例病例均表现出较强的侵袭性,侵犯胆总管、胃肠道,转移到肝及脾脏,并包饶脾动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
PACC常需与胰腺导管腺癌、实性假乳头状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相鉴别。胰腺导管腺癌一般体积较小,2~3 cm,胰头部多见,生长速度快,早期即可导致胰胆管扩张,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肿瘤标志物CA19-9多升高。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可发生于胰腺任何部位,增强呈渐进性强化,一般不出现胰胆管扩张。发病年龄及性别有一定鉴别意义。神经内分泌肿瘤生长速度较慢,边界较清晰,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体积较大时可发生囊变,常伴斑块状钙化,但远处转移及周围淋巴结肿大少见。增强表现为动脉期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并高于正常胰腺,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与PACC进行鉴别。
目前对于PACC首选的治疗方案仍为手术切除,其治疗效果及预后均优于导管腺癌,当体积过大无法切除或已发生远处转移时,也可选用介入、放化疗等联合方案,效果较为理想。因此提高对本病影像学特点的认识,尽量做到术前精确诊断,对其治疗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