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澜沧江畔白莺山

2019-08-28许文舟编辑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19年7期
关键词:山茶澜沧江春茶

◎ 文、图 | 许文舟 编辑 | 吴冠宇

澜沧江畔的白莺山村一角

澜沧江畔的古茶村

白莺山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漫湾镇大丙山(主峰海拔2834米)中部,在澜沧江的中游,隔着澜沧江,对面就是无量山。这里处于“忙怀文化”的核心区,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祖先活动,1974年考古发掘的忙怀新石器遗址,就是人类在此活动的证明。从忙怀到白莺山一带,是澜沧江文明的缔造者——古濮人的原居地,新石器时期的文明遗址。这里依山傍水,北枕青山,南临澜沧江的重要支流罗扎河,水土丰美,物产丰盛,适合人居。古濮人经过长期的长途迁徙,来到这里建起村寨,制造工具,狩猎捕鱼,种植作物,繁衍生息,开启了澜沧江文明的历史篇章。

而位于澜沧江畔的白莺山秘境,因常年白云萦绕,白莺飞聚而得名。白莺山有一个传说,说最早是叫白鹰山,常有白色的鹰在此栖息,宛若一树树的白花,因此被称为白鹰山,但“鹰”经常啄食村民的家禽,发生了人鹰之战。后来当地人把“鹰”改为了“莺”,白鹰也便慢慢地消失了。

白莺山因濒临澜沧江属“滇西纵谷区”,河谷纵横、山峦重叠,形成了亚热带气候与高山深谷结合的立体气候特征,这里水量充沛,日照充足,空气清新,是云南大叶茶种植生长的最佳环境。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白莺山古茶具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远远近近的佛寺和做会,都喝白莺山茶。

白莺山人种茶、饮茶历史悠久,婚丧嫁娶、起房盖屋,必然少不了茶,最具代表性的是赶茶会。据历史记载,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日村内各族的族长,都要带上精心准备的本族的茶叶和茶具,在村内的大河寺魁星阁集中,由现场参会的人员轮流进行评比。这既是茶的雅集,也是茶农欢会,长则数日,短则一天,品茶,评出精品,交流,推选良种,这样的茶会类似于今天的茶博会。

当然,除了当地爱茶之人,还有嗅觉灵敏的商人同样趋之若鹜,春茶上市,白莺山本来拥挤狭窄的山间公路,便塞满各类货运车辆。白莺山地处普洱到下关的茶马古道沿线,澜沧江著名的神舟渡就是白莺山茶销往大理、西藏等地的必经津渡,白莺山茶不用多少周折,便可以加入普洱茶区来的茶贸易大军。

大河寺与白莺山茶

白莺山交通便利,却颇为僻静,于是便成为僧众修行出家的好去处。山上立有四块巨碑,碑文为佛界和书法界名人所撰,其中鸡足山释演诚提下“大理南诏妙香古国白莺山佛茶”最为醒眼。

旧时的大理是佛教之国,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信奉佛教,大理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妙香古国”。白莺山与大理一衣带水。妙香古国大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白莺山,白莺山在南诏时期便出现了有相当规模的佛寺——大河寺。在之后的五百年间,大河寺香火不断,僧众不断云聚,讲经修行的同时,云南早期的佛茶文化也在这里上演。

左:白莺山茶农在采茶

中:白莺山古树茶的花

据说大河寺曾有一位名叫永明的和尚,在某次品尝白莺山佛茶时滋生一丝私欲,想在他有生之年将一些白莺山茶树移种回四川,他历尽千辛万苦带回一些茶籽,一种三年,那茶籽仿佛有人将其煮沸过一般,落到土里,直到变霉发烂,也不曾萌芽,最终没能让白莺山的茶树在蜀地生根。永明和尚懂了,白莺山的茶就只能活在白莺山的奥义,虽然看上去瘦寡的土地,却能满足古茶树的内在需求。于是,永明和尚便回到白莺山率僧人在大河寺的周边广泛种茶,种茶成为他在大河寺的精神体验与布施。

大河寺的僧众就是在野生古茶林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种植扩大,加上后世少数民族参与种植,才形成今天的规模。僧众为了品茶所需,又从不同地方引进许多茶种,所以今天的白莺山竟然生长有二十几个品种的古茶树。

茶种质资源库

白莺山古茶园分布在1.24万亩山地和村落中。目前仍保留野生、半野生和人工栽培古茶树180多万株,其中白莺山村127万株,核桃林村57万株。整个古茶园分布独具特色,从山脚到半山腰之间,古茶树散生于村落及田间,形成村中有古茶,村边种古茶,田边地脚皆古茶,漫山遍野是古茶的景象。古茶树型态各异,有的树型巨大,枝叶茂盛;有的树型矮小簇拥成团。最具代表性的二嘎子茶王,树高10.5米,有11个分枝,树龄达2800多年。据当地81岁的熊文贤老人介绍,白莺山先民在采集“野生茶”的同时,将野生茶引种到村前屋后种植,为茶树引种驯化之始。

白莺山古茶树类型分布较为多样,我在茶树分布较为集中的20平方米内发现5个形态特征差异显著的茶树类型共生在一起,当地居民俗称本山茶、贺庆茶、勐库茶、二嘎子茶和白芽子茶。此外,在3处地埂边上,发现本山茶和黑条子茶同株共生,根茎相连形成的连体茶,形成了一株两树的独特景观。

整个白莺山古茶资源分布较为集中,规模大,栽培时间长,显示了茶树从野生到栽培的进化过程,是茶树栽培史的缩影,是开展茶树起源与演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基地,对进一步研究我国茶树的起源、演变及滇西南少数民族对茶树的引种、驯化和种质创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右:白莺山大河寺僧人于明朝栽下的佛茶,现在每棵年产量30至40公斤,销售收入近10万元。

茶叶带来的改变

2013年春天我第一次来到白莺山,当时的道路还十分艰难,从漫湾镇政府所在地起就走得十分艰难,到白莺山已是傍晚。第二次到白莺山,是去年春茶开采时节,这时候硬板路已铺到村委会,甚至延伸到每个村民小组。短短几年间,茶叶改变了这个藏在山坳里村子的命运,用当地茶农的话说叫“早上摘叶子,晚上数票子”。白莺山村支书茶应昌介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全村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六千余亩,仅茶叶一项就为村民增加经济收入三百余万元。白莺山的茶叶发展,让当地百姓富裕了起来。

春茶开采时,每家每户都会以不同的形式举行“开秤节”活动,以示对茶的感恩之情。除了最隆重的春茶开采,当地还举办了许多茶旅活动。人们可以在白莺山28家茶企里学做茶,一杯茶的源头,原来是一片云遮雾绕的神秘土地。体验做茶,就会更加珍惜一杯茶,珍惜有茶滋润的生活。茶叶放进锅里,靠一双手完成加工。炒茶讲究很多,不能挥汗如雨,而他们工作环境又是高温高热,每一位揉茶男人的身后就跟着一个男孩,男孩拿着新毛巾,不停地给揉茶的男人揩汗,这样才能保证新茶干净卫生。因为这些茶先得敬给炎帝、伏羲、陆羽诸神,然后才留给自己。

2013年春天我第一次来到白莺山,在这里待了数日,与茶农学习采摘鲜叶,烹制茶汤,目睹了他们在一片茶叶上的巨大付出,原来,信手拈来的一杯茶,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来历。这一次离开白莺山前夕,我来到茶人熊世云家,想就今年的春茶行情与他交流。想不到熊世云一家人都在忙,父亲年过六旬,仍然站在高温的灶台前炒茶,他母亲则在揉捻,背着小孩的妻子正在给白天收到的鲜叶进行萎调。小熊既是做茶每一环节的总监,同时还得亲力亲为。现在白莺山茶叶虽然价格节节高升,但白莺山茶对于当地人来说是福报,古树茶是先民们留下的遗产,所以,炒制出来的每一片茶叶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祖先。这里的人们对茶是虔诚的。

我们的话题仍然从一杯凌冽的晒青开始,从普洱的回甘说到红茶的报气韵,从汤感讨人喜欢的二嘎子茶聊到清甜秀气的野生红,仿佛不是在聊茶而是在谈人生。

猜你喜欢

山茶澜沧江春茶
依傍着澜沧江的秘境 临沧
澜沧江源头
杜鹃叶山茶Camellia azalea与红山茶组10个物种间的杂交亲和性研究*
红山茶
春茶不宜贪尝鲜
情满澜沧江
山茶
春茶不宜贪尝鲜
24味暖春茶香 1周急速瘦15斤
茶乡“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