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湾煤矿煤质特征及其工业用途分析
2019-08-28王方发
王方发,李 碧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二队,贵州 贵阳 550009)
1 地质概况
大湾煤矿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北西方向,矿区距六盘水市约46 km,属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管辖。矿区面积36.426 9 km2,地理坐标:东经104°34′04″~104°38′33″,北纬26°44′47″~26°49′10″。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板块(Ⅰ级)黔北隆起(Ⅱ级)六盘水断陷(Ⅲ级)威宁北西向构造变形区,位于水城矿区西北部二塘向斜的中深部,其为二塘向斜的主体部分。二塘向斜是一呈北西向不对称的短轴向斜。向斜由NW自拱桥,SE至粮坝子,两端延出矿区,在矿区内延展9 km;在矿区范围内NE翼倾角一般为8°~10°;SW翼倾角一般为10°~18°。次一级褶曲不发育,局部有波状起伏但波幅一般不超过10 m。
大湾煤矿矿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包括二叠系上统的峨眉山玄武岩(P3β)、龙潭组(P3l),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永宁镇组(T1yn)及第四系(Q)[1]。
2 含煤地层
大湾煤矿含煤地层为晚二叠世龙潭组,上覆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伏地层为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岩,龙潭组与上覆、下伏地层均为假整合接触。矿区内龙潭组地层厚180 m~240 m,平均厚234.32 m;含煤一般为23~25层,厚14.50 m~22 m,平均17 m,含煤系数为7.3%;厚度总的变化趋势由南东向北西变薄,煤层由多到少。含煤地层系以陆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岩性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
根据岩性及含煤情况不同,龙潭组又可分为上、下两段,即下段(P3l1)、上段(P3l2)。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9层,即2、3、4、5、7、8、9、11、12煤层,总厚9.60m~13.15 m,平均厚11.99 m,可采煤层含煤系数为5.1%。仅12煤层分布在下段(P3l1),其余煤层均分布上段(P3l2)。
大湾煤矿煤层发育特征见表1。
表1 大湾煤矿煤层发育特征
3 煤质特征
3.1 煤的变质阶段
可采煤层镜质组的最大反射率(R°max)为1.19%~1.35%,平均为1.27%,因此,煤的变质阶段分别为:2、3煤层为Ⅲ阶段,4、5、7、8、9、11、12煤层为Ⅳ阶段,从上至下各煤层变化甚微,区内煤类以焦煤为主,肥煤极少。
3.2 煤岩类型及显微组分
可采煤层煤岩鉴定结果表明,2、4、5、8煤层为半亮~半暗型~半暗型,7、11煤层为半亮~半暗型~半暗~暗淡型,12煤层为半暗型;显微组分中有机组分含量为61.91%~89.89%,一般大于70%,主要由镜质组和惰质组组成,微观煤岩类型为微镜惰煤;无机组分含量为10.11%~38.09%,一般约为20%,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黄铁矿、方解石次之或少量。
3.3 煤质特征及变化规律
大湾煤矿煤层的煤质特征详见表2。由表2可知:①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Mad)为0.30%~3.05%,平均1.02%;浮煤空气干燥基水分(Mad)为0.05%~3.59%,平均0.96%。由于焦煤和肥煤阶段有机质结构逐渐紧密,孔隙率低,水分最低。②原煤灰分产率(Ad)为6.48%~40.54%,平均28.43%;浮煤灰分产率(Ad)为1.05%~22.93%,平均10.81%;依据GB/T 15224.1—2010《煤炭质量分级 第1部分:灰分》的规定,矿区内2、5、11、12煤层属中灰煤(MA),3、4、7、8、9煤层属中高灰煤(MHA)。经洗选后,2、3、4、5、7、8、9煤层均属低灰煤(LA),11、12煤层属特低灰煤(SLA)。③原煤的挥发分产率(Vdaf)为13.13%~35.64%,平均23.87%;各煤层平均值为23.20%~25.53%,变化不大但由上至下煤层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浮煤的挥发分产率(Vdaf)为17.90%~30.06%,平均24.12%。各煤层平均值呈现与原煤相对应的变化,根据《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产率分级》(MT/T 849—2000)的规定,2、3、4、5、7、8、9、11、12煤层的浮煤均为中等挥发分煤。④原煤硫分(St,d)为0.14%~13.51%,平均1.66%。其中,5、7、12煤层St,d平均值为0.50%~1.00%,2、4、8、11煤层St,d为1.00%~2.00%,3煤层St,d为2.00%~3.00%,9煤层St,d大于3.84%。各煤层间硫分变化较大,主要因为矿区处于海陆过渡含煤相区,同时也反映成煤前后期海侵不均衡。依据GB/T 15224.2—2010《煤炭质量分级 第2部分:硫分》的规定,5、7、12煤层属低硫煤(LS),2、4、8、11煤层属中硫煤(MS),3煤层属中高硫煤(MHS),9煤层属高硫煤(HS)。经洗选后,浮煤硫分(St,d)为0.20%~3.25%,平均1.00%。其中,5、7、11、12煤层St,d平均值为0.50%~1.00%,2、3、4、8、9煤层St,d为1.00%~2.00%。上述数据表明,原煤硫分含量越高则越易洗选脱除;而低硫煤的原煤、浮煤硫分含量相差不大,甚至出现5、7煤层浮煤全硫大于原煤的异常现象。⑤各可采煤层浮煤干燥基固定碳含量为39.70%~72.90%,平均值为54.58%,依据MT/T 561—2008《煤的固定碳分级》的规定,矿区内2、3、4、5、7、8、9号煤层均属低固定碳煤(LFC),11、12号煤层属中等固定碳煤(MFC)。
表2 大湾煤矿煤层煤质特征
注:其中2煤层的煤类(点数)分别为1/3JM(2)、FM(25)、JM(52),3煤层为FM(3)、JM(15),4煤层为FM(12)、JM(36),5煤层为FM(8)、JM(35),7煤层为FM(4)、JM(48),8煤层为JM(33),9煤层为FM(1)、JM(41),11煤层为JM(93),12煤层为FM(6)、JM(35)。
3.4 煤的工艺性能
原煤的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为(22.35~35.65)MJ/kg,平均值33.95 MJ/kg;浮煤的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为(28.96~36.65)MJ/kg,平均值35.34 MJ/kg。其中,3、8煤层挥发分产率较高,发热量偏低;而2、11、12煤层挥发分产率偏低,发热量较高。依据GB/T 15224.3—2010《煤炭质量分级 第3部分:发热量》的规定,区内2、3、4、5、7、8、9、11、12煤层均为特高发热量煤(SHQ)。
3.5 煤的黏结性
各可采煤层浮煤焦渣特征范围为5~7,表明煤的黏结性较强;黏结指数为79.2~97.9,其中各可采煤层均有黏结指数(GR.I)大于85.0的样品;浮煤胶质层(Y)厚度为10 mm~34 mm,其中2、3、4、5、7、12煤层均有胶质层(Y)厚度大于25.0 mm的样品。
4 煤炭资源储量
经估算,大湾煤矿煤炭(焦煤)保有资源储量总计为33 359万t;其中硫分大于3%的高硫煤资源储量4 837万t(9煤层),占总储量的15%;硫分小于3%的煤层煤炭资源储量分别如下:2煤层为5 202万t、3煤层为374万t、4煤层为3 001万t、5煤层为1 581万t、7煤层为3 867万t、8煤层为2 914万t、11煤层为9 929万t、12煤层为1 654万t。
5 工业用途
结合矿区煤质特征评价研究成果[1-15]可知,大湾矿区主要为焦煤、部分为肥煤,煤中原煤灰分为中灰—中高灰,硫分从低硫到高硫均有,浮煤挥发分中等、黏结性较强。矿区精煤的主要工业用途为生产冶金焦,可少量配煤;中煤主要供动力用煤,若供大型电站则不符合我国《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中关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规定,须考虑脱硫设施,对于供气化用煤则以气流床气化较为合适,但所产煤气均需进行脱硫和脱氮处理,其技术经济是否合理需评估后确定。洗矸可用于沸腾炉发电,也可从矸石中回收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