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其“境”,让朗读有滋有味
2019-08-27毛云凤
毛云凤
摘 要:教师展开文本情境解读,可以为学生的朗读创造良好条件。发掘教材创设朗读情境、理解语意打开朗读程序、接轨文本丰富朗读情感、拓宽视野升级朗读方法,教师从不同视角展开教学引导,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感受,能提升学生的朗读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技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9-0044-02
一、发掘教材创设朗读情境
发掘教材朗读情境,教师需要给出更专业的指导,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朗读素材,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品质。
(一)精选朗读情境
教材文本学习时,朗读教学属于重要内容,教师要为学生布设适宜的朗读情境,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情趣。教师深入文本展开深度解析,为学生提供朗读情境,可以提升学生的朗读学习思维,使其形成崭新朗读学习成长动力。文本情节有丰富情境性,特定学习情境有特殊感染力,教师将学生带入特定文本情境之中,可以给学生创设特殊情说,学生深受情境气氛感染,自然能够提升朗读情绪。
学生朗读文本时,很容易出现机械性节奏,教师需要结合不同文本语境展开引导,让学生结合文本校准感情基调。如教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教师先进行情境解读:这篇课文带有浓郁的思乡意味,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中要蕴含丰富的乡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之情。朗读要释放浓厚的情感因素,给听众带来丰富的感情共鸣。学生依照教师引导展开朗读操作,情绪特别饱满,其感染力也非常的丰富。
(二)关注朗读特点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方法选择,自然能为学生带来更多启迪。朗读技巧包括语气、语调、语速、节奏、停顿。所谓抑扬顿挫,就是对朗读技巧的高度归结,教师需要针对不同文本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引导,让学生在不同朗读学习体验中形成学习认知。教师要为学生传授更多朗读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多重朗读体验中形成有形学习认知。
文本大多内涵丰富,这无疑是朗读教学需要关注的引导点。教师在具体指导时,需要对文本基本内容展开深刻解读,以提升学生的朗读感知维度。如教学《我的“长生果”》,教师给出朗读提示:这篇课文针对读书话题展开,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作者通过对童年读书经历的回顾,自然形成了丰富的学习体验,在朗读学习时,需要读出文本哲理性,注意语气语调的平和性。学生开始朗读展示,教师让学生与同桌进行互动,学生朗读学习渐入佳境。朗读学习需要有一个内化过程,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度解析,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觉悟和提醒,促使学生顺利展开朗读训练。
二、理解语意打开朗读程序
理解语意打开朗读训练程序,符合学生学习基本要求,教师要结合语意解读,展现朗读个性,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思维。
(一)解读文本语意
结合文本语意展开诵读学习,是最为常见的诵读形式。教师要从文本深度解析中,为学生传递丰富的语意信息,以顺利打开学生的朗读思维。解读文本语意,是最为本真的教学操作。教师需要深入文本深处,对文本多种制约因素展开全面搜索,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迪,这样自然能够培养学生的朗读学习品质。不同文本有不同语意,朗读时需要运用不同情绪,教师针对文本语意展开朗读指导,其接軌性更强,调动效果也更为丰富。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教师为学生进行语意讲解:文本只有两个人物、一个场景,故事内容也极为平常,但透过这个情节折射出来的道理却是深远的,我们在进行朗读体验时,需要深入文本人物情绪之中,跟随人物展开学习操作,实施角色朗读学习,通过对人物语气的把握,理解人物性格和思想。学生同桌两个人展开分角色朗读学习,课堂互动气氛热烈起来。经过一番朗读学习,学生对朗读有了更多实践体验和感知。
(二)展现朗读个性
朗读学习和其他学习有相通之处,教师要从学生朗读学习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特点展开创意学习。朗读也有个性追求,不同群体的学生有不同朗读特点,对学生的朗读个性进行拓展性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学习个体的个性,发掘其潜在学习特质。学生学习呈现不同个性,教师要对学生个体展开全面分析,以设定适合度更高的学习方案。朗读是学生个性学习行为,教师给出专业引导,可以为学生个性成长提供更宽阔的成长空间。
展现朗读个性,是从阅读者角度进行思考的,教师要注意结合文本、生本学习实际进行多重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朗读学习品质。如教学《窃读记》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结。学生快速行动起来,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师对学生朗读进行个性指导:作者对自己的心理展开全面描写,你能够理解作者的心理活动吗?如果让你站在作者角度展开朗读,你会如何操作呢?学生开始了自发讨论,形成了个性认知。有学生说,“作者酷爱读书,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我们要读出作者如饥似渴的心情,对文本进行深刻解读”。之后教师针对学生个性认知给出肯定评价,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朗读展示,课堂内书声琅琅,朗读学习气氛热烈。
三、接轨文本丰富朗读情感
(一)融合作者情感
文本包含丰富情感内容,教师需要充分考虑文本作者的情感因素。唯有融合作者情感展开诵读操作,才能形成崭新教学成长动力。作品是作者的“孩子”,自然有丰富的情感赋予,这无疑是朗读最需要关注的因素。教师要帮助学生对作者情感因素进行专业解读,以矫正学生的朗读学习方向,让学生在多重情感共鸣中形成朗读体验,这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有重要帮助。
作者情感走向是朗读最需要关注的因素,教师要在文本解读时,对学生作出必要的提醒,让学生顺利进入情绪释放环节。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作者对妈妈和爸爸的两种教育方法进行客观展示,而且都给予极高评价,这是情感认知的进步和成长。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演绎活动,让学生利用分角色演绎形式进行朗读展示。因为有角色限制,学生需要对人物性格思想进行先期了解,找到作者的情感起点。经过反复训练展示活动,学生大多掌握了朗读的要领,课堂演绎性朗读获得圆满成功。
(二)结合文本主旨
文本都有自己的感情基调,教师针对文本主旨展开教学引导,自然能够获得丰富的体验感知。融合文本主旨展开朗读学习,切准了学生学习思维。教师通过文本主旨展开朗读指导,不仅能让学生感知语气语调的变化,还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理冲击,促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升华。朗读文本是对文本进行的有声展示,也是对学生思想进行深刻教育,教师让学生结合文本主旨展开朗读展示和实践,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成长契机。
《狼牙山五壮士》是介绍抗日英雄的故事文本,教师围绕文本主旨展开朗读指导:抗日英雄是用生命来换民族的尊严,赢得人们的尊重。我们在朗读文本时,需要用極为崇敬的心态来对待,读出英雄的大无畏精神,读出烈士视死如归的决心和意志。大家认真准备一番,在小组内展开朗读竞赛,评选出小组朗读代表,准备参与全班朗读比赛。任务下达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纷纷展开朗读训练。在学生展开朗读时,教师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个性问题提出纠偏建议。
四、拓宽视野升级朗读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技术指导,为学生提供实用性的技巧和方法,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品质。朗读方法众多,如何做出科学筛选,这是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教学问题。
(一)精选朗读方法
诵读方法极为丰富,情感朗读、角色朗读、演绎诵读、分部轮读,这些都是朗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展开精心设计和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朗读有不同的学习追求,不同性格的学生对朗读敏感性也存在差异,教师需要对朗读技巧方法进行归结和综合,为学生进行匹配性传授,让不同的学生能够获得不同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什么样的文本选择什么样的朗读方法,这是朗读学习的基本常识。如《开国大典》介绍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景,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时刻。我们朗读课文时,要读出激动的心情,语气要高亢激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开朗读训练,课堂学习进入良性互动。为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知体验,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音频,学生跟随音频材料进行模仿学习,朗读学习获得丰富成果。
(二)拓宽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不能局限在文本之中,教师需要有拓展意识,为学生精选朗读素材,向学生传递朗读方法,可以为学生朗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学生在参与演绎性朗读展示时,可以形成重要的心理冲击,这自然属于实践性的朗读学习。教师不妨从实践角度展开设计和发动,让学生在不断学习训练中形成朗读认知基础。
爱国主义是不朽主题,学生对这样的朗读内容也比较熟悉,教师在具体引导时,需要针对其学习实际作出具体分析。如教学《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时,教师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示范朗读,为学生朗读学习树立榜样。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展开相关训练,朗读学习顺利打开。为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朗读学习能力,教师为学生搜集了更多爱国主义方面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朗读拓展训练,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呈现出来。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师要正视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给出针对性的学习指导,以提升学生的朗读学习效果。教师要从学生朗读基础实际出发,针对文本情感维度展开教学引导,让文本朗读富有丰富情感,以全面提升朗读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任天明.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身临其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7(17):121.
[2]余汶娟.有滋有味的朗读源于教师的智慧引领[J].小学教学参考,2016(7):28-29.
[3]郝晓芳.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7(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