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

2019-08-27彭有姬

新教师 2019年6期
关键词:公共设施垃圾深度

彭有姬

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很多一线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认知、活动、简单应用”层面。但这个层面的教学只能教会学生依据教材按部就班地对知识进行浅层次的了解,很难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如何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深度体验?如何灵活使用教材,将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如何优化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深度反思,增强课堂学习的实效性?这些共性的问题值得一线教师深思。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度体验

如何创设教学中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深度体验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把教学环境抽象为多阶层的“深度学习空间”,把学生的生活空间、家庭环境、身心体验抽象为程度不同的“深度体验空间”,把实物、图形、图像、文字等抽象为程度不同的“深度符号空间”,把照片、视频、录音等抽象为程度不同的“深度感知空间”。

在学习《大家的“朋友”》一课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和使用到一些公共设施,但对公共设施的使用范围和作用等并没有深度的思考。因此,笔者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通过谜底分别为“公共汽车”“路灯”“垃圾筒”的三个谜语,让学生明白这些被称为“公共设施”是因为它们是为了方便大家的生活而设置,在公共场所供大家使用的建筑或设施。接着用思维导图呈现常见的公共设施,结合微课,让同桌互相介绍公共设施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便利和帮助。这一系列的思考、讨论、介绍、演示,创设了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已有的感知,较全面地帮助学生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公共设施,使之体会公共设施的便利。

又如,在执教《生活中的垃圾》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自己了解到的具体现象中提升对垃圾问题的认识,改变对“什么是垃圾”的浅层认识,笔者布置了周密的预习作业:“看看生活的小区、餐馆、农贸市场、街道、工厂等地方,是否有垃圾污染生活环境的情况。”“借助互联网查一查,各种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危害。”“在家长的陪同下,到环卫处走一走,了解所在城市日产垃圾的数量及处理情况,然后將走访结果做成调查报告。”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认知。而在“自学反馈”环节,将课堂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由学生或汇报图片资料、或播放视频、或现场白板演示,进行自主反馈。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在课外,当课内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融合,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相融合,学生才能被激发起探究问题的愿望和学习的动力,从而建构新的教法生态。

二、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多维探究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呈现了大量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设计。在深度学习的课堂中,教师应当是一名学习的帮促者,应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再进行交互性指导,让学生通过延伸学习,自然而然地得出某种价值观。要做到这点,不妨活用教材,让教材知识与学生探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一)让教材与认知融合。笔者在执教《心中的“110”》一课时,将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重组,设计了听“被骗的小学生”故事,读“智捉小偷”绘本,说独自在家或独处的感受,演独自在家时发生的情况,评别人的做法,写自己的感受,测自己的学习收获等教学环节。笔者通过将教材提供的案例与生活中的经验结合,引领学生透过现象辨析与比较,让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从而推进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提升。这样多维度的参与,活化了教材,也让学生在知情意行等多方面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二)让教材与生活关联。德育的课堂,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否则就是置身事外的“雾里看花”。教师不仅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且要能借助教材和教学丰富学生已有的经验。同样以《心中的“110”》一课为例,在“如果你独自一人在家,发生下列情况,该怎么办?”这个环节中,教材呈现了三种不同身份的陌生人来敲门,分别是“邻居王奶奶”“帮你家修煤气的”和“送快递的”。对此,笔者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四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其中,“送快递的”这个角色,在网购时代经常会遇到,当陌生人以这个角色和小学生单独相遇,最能考验学生的警惕性。于是课堂上的气氛马上变得十分活跃,学生通过表演、模仿,演绎了生活中的种种可能。

如果仅仅到此结束,教学还是停留在浅层。于是笔者由“陈宇小朋友拿起电话报警”的图片,引出“如果你是陈宇,你会如何报警?”这样的问题,给了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学习的提示、方法和空间。学生很快明白报警时要讲清楚的几个要点。就这样,随着活动的推进,学生自身的经验得到了利用、加工、丰富和提升,教学导向了有深度的探究。

三、优化策略,引导学生深度反思

深度学习是通过探究的学习共同体来促进条件化知识和元认知发展的学习。课堂教学中,基于条件、经验、见识等方面的制约,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多停留在表层,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深层思维的形成。

(一)发展学生思维。如《生活中的垃圾》这一课,它的意义绝不在于使学生了解垃圾是什么、如何产生,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生活垃圾处理的过程,形成对待垃圾的科学态度。如何解决当地资源匮乏的问题,让学生切实了解垃圾处理的一般工序呢?结合教材,笔者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去研究、去发现、去建构。

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自主完成“了解处理工序”的任务,用思维导图等形式提交到答题点,然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在线互评、补充、完善。

这样以思维导图完成在线作业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图式化经验与策略,实现了思维广度与深度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情感。如在执教《家里的钱从哪里来》一课时,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 激发兴趣。思考:假如你和父母互换身份,你是一家之主,你最想从事哪种职业?

2.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将来从事的职业意愿自由分成五个大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假定的职业展开生生互动。

3. 发表感言。在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时,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情感交融,多用“你们还有补充吗?还有不同的看法吗?”这样的方式进行拓展性引导。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相机提炼出付出的具体体现,诸如:时间长、强度大、难兼顾、职业病等等。就这样,以情感的激发、换位的思考替代传统的说教方式,学生能很快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家庭问题,并且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份职业的背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辛苦与付出。

综上所述,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能让学生把感知、思维、情境、行动、生活等都“卷入”到学习中。而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主动性增强,自学能力提升,也推动了深度学习模式的实践。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市余庆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

猜你喜欢

公共设施垃圾深度
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交互设计应用探究
公共设施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垃圾去哪了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倒垃圾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