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女儿的成长留痕

2019-08-27朱永新

新教师 2019年6期
关键词:昆山女儿教育

朱永新

收到新教育元老储昌楼校长转来的许偲艺的书稿。昌楼告诉我,这是时凤英准备送给女儿的结婚礼物,希望我能够为这本书写个序言。

结婚赠书,似乎是我们新教育人的一道特有的风景。前年,同样在昆山的新教育人高子阳,在女儿结婚时,也是赠送了一本书。子阳还把这本书的稿费捐赠给了新教育基金会。

时凤英是我多年的好朋友,也是当年“教育在线”的骨干,我愉快地答应了昌楼。我希望我也能够为在新教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送上我的祝福。

细读了偲艺的这本文稿。虽然是学生时代的作品,可能还不够成熟,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得见她的成长,看得见时凤英陪女儿一起成长的故事。

新教育实验的第一所学校就在昆山。新教育实验提倡师生共写随笔,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所以,教师与学生的写作,是新教育六大行动的重要内容。2002年6月,“新教育实验”的专门网站“教育在线”开通。在“教育在线”论坛与博客,有数千教师在坚持写教育随笔,开辟个人成长专帖,用笔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涯,在当时就已经成为新教育实验的一道独特风景。在这些众多的随笔中,有一对母女的随笔尤为出彩,吸引了大量的粉丝。母亲是“教育在线”心理论坛“心灵港湾”的版主“时文”,女儿是正在上小学的许偲艺。“时文”真名时凤英,时任昆山市卫生局副局长,她是“教育在线”几十位版主中唯一的教育圈外人士,但她对新教育的钟情与热爱,使她成为不折不扣的新教育人。时凤英不但投入大量精力传播科学的心理学知识,而且大力践行新教育六大行动之一的师生共写随笔,与女儿一起共读共写共生活,从小学写到中学、大学。她们随笔式的亲子交流范式更成为“教育在线”的一段佳话,成为新教育共写随笔共成长的“榜样故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本书也是新教育的一个成果,是研究探析新教育的一个典型案例。

这是一本记录一个人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成长密码”。

许偲艺是优秀的,甚至可以说是卓越的。2015年《昆山日报》推出《昆山走出的青年才俊》栏目,首篇报道就以“欧洲南方天文台的昆山姑娘:寻找最亮的星”为题推介许偲艺。因为,她是在欧洲南方天文台工作的第一个昆山人。1989年出生,小学六年级没有读完直接在葛江中学读初中,2003年就读于昆山中学,2006年考入南京大学天文学系,2010年开始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硕士博士,2014年毕业后就职于欧洲南方天文台。许偲艺的优秀不仅仅表现在文化课成绩上,而且表现在她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在读硕士、博士期间,她不仅爱读书,更爱写作。良好的读写习惯成就了她的优秀。该书筛选了她小学期间的42篇随笔,初中期间的72篇随笔,高中期间的45篇随笔。内容有课堂训练的作文,有生活随笔文章,有读书心得笔记,尤其到了高中阶段,还写了不少关于学习的自主安排以及对考试的分析反思。这些文章,不仅渐渐培养了一个孩子良好的写作能力,更是激活了她用写作书写生命的意识。一个人的写作史就是她(他)的心灵成长史。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孩的写作历程,也看到了她精神成长的轨迹。

这更是一份优秀家教传承光大的“家风范本”。

许偲艺说自己从小既不是神童,也从不叛逆。她认为自己能够顺利地走到今天,和有一个让她自由成长、幸福快乐的家庭有关。许偲艺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昆山人。除了注重培养女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许偲艺的父母还始终注意培养女儿坚韧独立、有主见有担当的行事风格。在昆山中学读书的时候,尽管学习压力非常大,但许偲艺坚持在父母的陪伴下晚上跑步。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女儿没有报考医学、金融等热门专业,而是選择了相对冷门的天文学。夫妻俩尽管并不十分赞同,但经过深思后还是告诉许偲艺:“你长大了,有权利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但你要记住,选择了就没有回头路和后悔药,选择你的爱、爱你的选择。”陪伴成长的时光里,随笔成为母女“三省吾身”的生活方式,时凤英在笔墨交融中参与了许偲艺的成长,引领女儿走向自主与成熟。随笔见证了女儿的成长岁月,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值得借鉴的家教方式与方法。许偲艺的父母教子有方,他们更是有心人,保存了孩子成长历程中的文字与影像。正是有家风传承的意识,才把许偲艺中小学期间所写的文章保存至今并编辑成书,在许偲艺大婚的人生典礼上,作为传家宝郑重地交给一对新人。因此,这本书是人生的见证,更是家庭教育一个很好的范例。

人生就是这样的接力赛。还记得偲艺小时候的模样,转眼间她就要成为新娘了。再过几年,她也许会用妈妈曾经教她的方法教育她自己的孩子,用新教育阅读和写作的方法指导孩子的成长。我非常高兴把这份祝福送给她们。

(责任编辑:林彦  黄晓夏)

猜你喜欢

昆山女儿教育
黄问琴与昆山腔传承考
《昆山记》版本初探
国外教育奇趣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题解教育『三问』
海的女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江南“鱼米之乡”——昆山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