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

2019-08-27张素兰

新教师 2019年6期
关键词:设置情境数学

张素兰

提问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促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探究性学习,有效提升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加强有效提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发数学思考

1. 注重课前问题预设。

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以及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备课,进行问题预设。同时在问题的设置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梯度性,逐层深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如在进行“平均分”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与教材特点来提问:小鹏周六去动物园,他买了12个桃子,想要平均分给3只猴子,你知道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桃子吗?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先摆一摆,再让学生上台进行演示。然后再进一步提问:若这时又多了一只猴子,又该怎样平均分呢?这样由浅入深地提问,让学生根据问题信息,掌握教材要求的知识点。

2. 注重提问的趣味性。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需确保提问具有趣味性,通过趣味问题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達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

如在进行“可能性”的概念教学中,笔者在讲台上放着三个箱子并分别装入不同数量的红球、蓝球,告诉学生每个人只能摸出一个球,且只有摸到蓝球才算中奖。结果是摸一号箱没有一个中奖,摸二号箱的部分中奖,摸三号箱的全部中奖。这时笔者再抛出问题让学生猜测原因,从而顺利复习“一定、可能、不可能”的知识内容,紧接着通过追问:“一号箱和二号箱各放入两个蓝球后,再次摸奖你选择哪一个箱子?”通过思考,学生很快对可能性有大有小产生感悟,并让他们通过第二轮摸奖进行感受;接着继续让学生思考如果要提高二号箱的中奖率可以怎么办,并要求学生运用“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这样通过学生交流并操作,再安排第三轮摸奖游戏验证可能性有大有小,发现其中的规律,达到“课始趣已生,课中趣味浓”的良好效果。

3. 注重问题的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情境的创设,多搜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现实生活相关联的素材,在情境中设置数学问题,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在体验中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探索运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注重理论与实际融合,才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如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笔者设置问题情境:“上次的数学测试,我们班的表现好不好呢?怎样知道表现好不好?”通过要对全班同学的成绩进行统计,这样就引入了课堂知识点的教学。课后笔者布置让学生进行其他学科的成绩统计,既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重要性,强化知识印象,又让学生进行实际调查,强化知识的应用。

二、把握提问契机,有效组织探究

把握课堂提问时间点,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起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最佳提问时机的把握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在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还无法想明白时;或者心里明白,但不知如何表达时,再对学生进行开导。因此,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合适的提问时机,可在思维出现阻塞的地方进行提问,或在无疑问处创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三、关注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问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制订切实可行的提问方案,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做到两点:一方面,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设置类型多样的数学问题。要注意问题设置的深度,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同时要注意问题的梯度性,控制好问题难度,让不同的学生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要注重设置多种解答方法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这样的问题设置,由浅入深,具有层次变化,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能力与学习层次的学习要求,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四、保证思考空间,实现问题迁移

在数学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留有充足的空间供学生思考、质疑,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使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牢固。同时,在提问之后,还要进行有效的提问评价,侧重于对学生的思维状况、回答过程的积极性、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从而做到对课堂效果的及时反馈。再者,要加强有效提问的实践运用,应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将问题以及课堂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之中,进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数学问题生活化,注意问题从理论向生活的迁移,注意问题内容的多元拓展,通过发掘问题来达到举一反三,实现“形式的”数学知识向现实生活的“复归”,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如以人教版五上“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在学生初步学会用三种不同的植树模型解决植树问题的知识后,笔者提出:“生活中,大家发现了哪些事可以用‘植树问题来解决的?”学生分小组交流总结后汇报:摆放垃圾桶、道路安装监控、安装路灯问题、设置公交车站问题、学生排队问题、锯木头问题等都可以用该模型来解决。接着,笔者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问题中哪些事物相当于‘树?每个问题中‘总长、间距、间隔数分别是多少?”学生根据不同事件的特点进行回答,同时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在争论中他们明白间距、间隔数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的。如垃圾桶的摆放,在学校或小区,一般100米左右摆放一个比较合适;而在大街上,一般300~500米摆放一个比较合适;安装路灯的间距用米来计算,公交站点的间距用千米来计算。这样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比较与类比,认识水平再次实现飞跃,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进行有效提问,要结合学生特点,注重以生活情境为基础,坚持期待性与启发性等原则,巧妙设置问题,并有效把握提问方式与时机,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数学教学效果得以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沙县翠绿小学)

猜你喜欢

设置情境数学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