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题”发挥,助力想象思维拾级而上

2019-08-27曾蓉蓉

新教师 2019年6期
关键词:例文习题习作

曾蓉蓉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语文课堂不再仅围绕知识传授,还开始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指向学生的终生发展。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一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是人体大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想象思维的开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有深远影响。一至三年级是想象思维扎根的最佳时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共识;但部分教师自身创造性不强,教学中对想象思维的训练过于简单随意,甚至缺乏引导,使想象思维的培养收效甚微。面对这样的窘境,笔者认为,可依托课后习题这一可贵的资源,寻得突破口。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课后习题在培养学生想象思维方面,如何“大有可为”。

一、观照单元整体,关注要素联结

本单元是“想象”的习作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教材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等内容,编者将“想象”要素渗透在每课教学中,分散成若干个想象能力训练点,让学生有梯度地进行学习、运用。这样的结构使每一板块都为达成习作这一核心任务服务,旨在通过学习“想象”,积累方法,实现综合运用想象方法,提升习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单元整体意识,把握每一课的训练重点,关注前后内容的联结,有序提升想象思维,让想象能力在习作中自然落地。

二、借“题”发挥,有“路”可循

教师树立单元整体意识后,还需关注单元课后习题与文本的内在关联,着眼课后习题,把握想象思维训练的连贯性和延展性。一至三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弱,他们习惯于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绝大部分学生空有想象的爱好,却找不到通往想象空间的道路。因此,在本单元的课堂教学中,可依托课后习题分析归纳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学会想象的思维方式,拾级而上,使学生有“法”可学,有“路”可循,从敢想象到会想象。

1. 链接生活,延展想象广度。

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是《小真的长头发》。它通过多个小故事来呈现,每个小故事中的想象皆来源于生活,但却比现实更神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打开想象思路,感受大胆想象的乐趣。

其一,借课后习题一梳理“长发的用处”。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物想开去,勾连生活,借助文中的言语形式激发想象愿望:“要是在操场上把辫子围成一个圈…… 就成了…… ”,“要是在游乐场里把辫子拉长…… 就成了…… ”。其二,文中说到小真的长头发像紫菜卷那样卷在身上,教师可请女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长头发还可以是什么样子:可以包成一团,可以是大波浪,可以编成一张网,还可以是散开的…… 学生的想象思维再次被拓宽——原来这长头发的造型还可以千变万化呀!基于不同形状,想象长头发的不同作用。其三,继续打破思维壁垒,构建有形想象。启发学生思考:小真的长头发形状会变,还有什么也会变?(颜色等)通过有广度的思维,挑战更丰富的生活常识,这样的引导既能激发学生大胆想象的欲望,又将单一想象点连成了一条想象链,为学生的想象思维发展提供了多个着力点。

2. 对比感悟,启发想象角度。

《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的想象,主要体现了变化的神奇,讲述了“我”变成一棵大树后的奇妙经历,在想象中实现了“我”的美好愿望。本课习题同样落脚于“想象”,但角度不同于《小真的长头发》,它是从作者内心愿望出发,想象自己变成别的事物。

本文课后習题贴近学生内心,可依托习题设计以下教学环节:其一,畅谈生活烦恼和愿望,走近学生,启发想象。其二,设计“超级变变变”的环节,学生想怎么变就怎么变。基于上一环节的“倾诉”,学生的心灵之门悄然敞开,此时的想象,是情感自由的释放,为大胆想象创造了湿润的土壤。其三,回归现实,谈感受。在畅所欲言中,学生沉醉在自己创造的世界,烦恼得以排解,愿望得以实现,内心得以满足,这就是大胆想象的另一种魅力。

对比两篇精读课文,结合本单元“交流平台”的内容,和学生一起梳理前后两篇课文的想象角度,引导学生发现两者想象角度不同:想象不仅可以联系事物的特点展开,还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其他事物。在比较归纳中,内化想象方法,打开想象思路。

3. 合作游戏,提高想象热度。

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并交流梳理了一些想象方法,此时需要趁热打铁,来一次小规模的实践练习,在正式习作前“初试身手”。

在“创作手指画”的习题中,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独立创作,结合精读课文所学所得,从事物的特点出发展开想象,如为金钱豹印出身上的斑点、为小兔子加上可爱的尾巴等。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想象,除了印成动物,还可以印成植物、器物等。接着,教师可使用类似电影中的“蒙太奇法”,把小组内零散的单幅手指画进行组合,通过组内沟通、联排,引导学生想象这些创作出的角色之间会有怎样的联系,组合成新图,最后合作创编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从不起眼的手指印到有趣的故事,从简洁的开头到续编曲折的故事,学生不断践行想象方法之妙,感悟创想之奇,初尝想象之趣,想象之火得以延续。

当然,在互动交流中,每一位小组成员的想象都需要共同反复斟酌,出现问题时需及时补充完善,使创编的故事情节得以顺利推进。这样一次生生互动交流会在潜移默化中使思维训练、口语表达与习作无缝对接,让学生获得一场灵感的大丰收,从敢于想象跨入乐于想象。

4. 导图拓思,关注想象适度。

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不管是插图、旁批还是课后习题,都启发学生能够联系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这也是精读课文《小真的长头发》想象思维训练的又一次延续。学生此时已初步习得“依据事物的特征进行想象”的方法,在例文的教学中应更注重“用”好例文,对已习得的方法及时补空,引导学生在抓准事物特征的基础上,考虑想象的适度,展开有质量的想象。

其一,教师依托课后习题,引导学生阅读旁批,回顾前文习得的想象之法,梳理例文中铅笔的“梦想”,绘制思维导图:到山坡上萌出芽儿,到荷塘里撑起伞,到菜园里长成豆角、丝瓜…… 其二,根据铅笔和想象的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推进思维,依据分支链的形式无限发散。此时,教师引导归纳:想象不是凭空乱想,也应合情合理。进一步引导学生做与主题相关的取舍,避免无意义的发散。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使学生更易发现规律,体会想象的合理性,也教会学生想象不仅有方法,还有要求,层层推进,逐步深入,这样的提升才能扎实稳健。

5. 延伸课外,拓宽想象维度。

打破惯常性思维,有意识地“反其道而思之”,是第二篇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教给学生的另一项思维本领。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他们惯性思维长期占据先锋,读文后完成课后习题有一定难度。此时,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启发者,引入课外资源,使学生乐于尝试逆向思考,发现思维转变的乐趣。如阅读《假话国历险记》的故事,跟着小茉莉体验假话国的荒诞奇妙;观看《颠倒世界》动画片,和小乌鸦亚博一起感受老鼠追猫、人拉车马坐车、小婴儿哄老爷爷睡觉等想象的神奇,把学生思维延伸到课外,使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逆向思考的想象方式。这样学生在习作栏目中,就会有选择“手罢工啦”等较为复杂的主题作为习作内容的勇气。

通过精读课文、初试身手、习作范例等板块的习题,教师为学生单元习作“奇妙的想象”进行了一系列想象思维训练,为落实想象本领搭桥铺路,使学生在习作时有法可依,有路可循,在一个完整单元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提升。

综上所述,教材中形式多样的课后习题勾勒出了每篇教材的线索。参考课后习题,能让教师迅速抓住训练重点,为教师训练学生能力、推动学生思维发展提供了一条“辅助线”。教师应充分挖掘课后习题的思维能量,从学生出发,从不同维度探析,把语文课堂当成学生思维发展的主阵地,让小习题“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滨北小学)

猜你喜欢

例文习题习作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抓住习题深探索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