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整阅读与习作整体提升习作单元教学质量

2019-08-27黄国才

新教师 2019年6期
关键词:初试例文杨梅

黄国才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更缺少用语言文字(或用绘画、音乐、雕塑等)表现美的能力。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就是要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现美的能力”。

一、习作单元又回来了

20世纪90年代,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有“读写例话”。一个学期编排一次“阅读例话”——以课文为“例”,“话”怎样阅读;一次“写作例话”——以课文为“例”,“话”怎样习作。合称之为“读写例话”。

课程改革之后(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出版为标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读写例话”拿掉了。为什么呢?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场对教育的“声讨”——印象最深的是“误尽苍生皆语文”的论调。其中之一是说,“写作例话”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本属于“创造”的习作也去“套”例文,死记硬背。比如,学生读了“习作例文”《小木船》后,学生习作都是“小木船式友谊”——和某同学是好朋友→因某事友谊“破裂”→慢慢和好→某同学搬走了。为避免“套”例文,人教版教科书(2004年經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将这个材料编排到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中,要求学生想象续写。

我和陈明是好朋友。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

以上这段话只讲了故事的开头,没有详细地讲述事情后来怎样了,结果又是怎样的。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具体。

现在统编版教科书为什么又把“习作单元”“捡”回来了呢?据统编版教科书小学语文执行主编陈先云介绍,大致原因有三。

一是加强“习作在教科书中的分量”。统编版教科书“阅读”与“表达”(包括口语交际)各半,“这样的编排无疑将改变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中重阅读轻习作的状况”。

二是使“习作”序列化。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按照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序列,有计划地编排了8个习作单元,突破习作教学的重难点”。

三是更加重视习作方法的引导。如:“交流平台”栏目对本单元学习到的表达方法进行梳理和提示;“初试身手”栏目提供片段练习或实践活动,让学生试着用学到的方法练一练,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掌握一定的习作方法。

当然,现在的“习作单元”已非20世纪90年代的“写作例话”了,集中体现在内容编排的“增”与“减”上。增:在原有一篇“习作例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篇——两篇习作例文围绕同一个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写。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两篇:一篇是捷克博·日哈的《我家的小狗》——观察小动物;一篇是王鲁彦的《我爱故乡的杨梅》——观察植物。增加了“初试身手”栏目。减:删减了“语文园地”。

正如陈先云所言,“学习习作单元之初,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写一篇习作,单元中的各项内容都是围绕此次习作编排的,各项内容之间环环相扣,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也就是一单元一得。

二、读懂教科书,领悟编者意图,统整阅读与习作教学,力争同步完成

(一)读懂单元导语,聚焦目标重点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罗丹名言,提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通过留心观察,培养“发现美的眼睛”。统编版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前都编排了一页单元导读——一幅画和几行文字。一幅画:既增加了美感,又是“看图写话”的好素材。几行文字:一是提示“人文主题”。有引用名人名言,如本单元。有像诗一样的分行描述,如第一单元“美丽的校园,/成长的摇篮,/梦想启航的地方”。二是提示“语文要素”。普通单元,一行提醒阅读要求,一行提醒表达要求。如第一单元:“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习作单元(策略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两行都聚焦表达要求,如:“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琢磨这个单元导读,一定要懂得取舍,学会聚焦——“教”点(亦即“学”点)。本单元的“教”点是什么?“教”学生尝试解决三个问题:(1)什么是“观察”?(或用什么“观察”?)(2)什么是“仔细”观察?(或怎样“仔细”观察?)(3)怎样写下“观察所得”?这三个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问题:怎样写下“观察所得”?前两个问题,重点要在教科书所提供的阅读材料(课文)及其提示中解决,即“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第三个问题,要在前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积累、习得,也包括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分析,在最后的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中得到检验。当然,这仅仅是开始、是起步,后续还会编排若干次训练,循序渐进。

另外,不是说你仔细观察了、写了,就能写得好,习作从来不回避“技术”。掌握“技术”,除了学生多读多写外,还需要教师教,教得对路、得法,可以有趣有效,可以使学生尽快跃过畏难习作这一坎。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单元导读页的这幅画,感受画面的美。可以让学生默读默想这三行文字的意思,以明确本单元的目标要求,努力做到“胸有成竹”。

(二)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和写下观察所得的,同步完成阅读与习作任务

1. 变序读。

(1)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聚焦“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和“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前者关键词语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程序、窍门等;后者关键词语是“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同样要先向作者学习“怎样”写下观察所得。(2)读“初试身手”。一是观察小动物并写下观察所得;二是观察植物(水果)并写下观察所得。前者是“偶遇”,后者是“偶得”,都是新鲜的,故有观察和写作的冲动。读了“初试身手”,就可以布置学生初试一下,写一写,以便了解学生的习作起点,为选择“教”点作参考,即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以课文为例,并取舍例子中的内容来教。(3)读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详细了解其目标要求、重点难点,以确定“教”点、“写”点、“观察”点。习作,不能只是一写了之,而是写下来之后,还要“读”、还要“说”、还要回顾反思、还要互助分享等,要真正体现出习作是综合的语文能力,更是学习为人处世的过程。这是统编版教科书秉持的理念,各单元的习作都如此。(4)浏览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看看这些“例子”可以提供哪些“良方”与“秘笈”。

这一“变序读”可以安排一个课时,兼顾动笔“初试身手”或想一想习作素材。

2. 归类读。

四篇课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观察/写小动物,郭风的《搭船的鸟》(精读)和[捷克]博·日哈的《我家的小狗》(习作例文);一类观察/写植物,[苏联]普里什文的《金色的草地》(精读)和王鲁彦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习作例文)。

第一类:观察/写小动物。《搭船的鸟》,写“我”和母亲坐着小船去外祖父家,看见一只站在船头的翠鸟和它捕鱼的过程。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朴实、构思精巧,读之,作者那“清新文风”扑面而来。课后练习两题,紧扣“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怎样留心观察、怎样写。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写“我”教小狗认字、数数以及同火车赛跑。教科书编者在文本旁做了两处旁批——其意图要好好领会。教学时,要教学生阅读思考,琢磨编者意图。还可以将第七单元宗介华的《带刺的朋友》提前来与这两篇课文对比读。同时,将学生在“初试身手”(或所选择的素材)中的习作“初胚”(观察小动物)拿出来修改、补充、调整。

第二类:观察/写植物。《金色的草地》,写“我”偶然发现蒲公英的花可以“张开”“合上”的秘密。教学时,重点以第3、4自然段为例子,引导学生向作者学习将“仔细观察”与“写下观察所得”整合起来的技巧。如:第3自然段要特别关注“这是为什么呢?”这句话和“原来”这个词在叙述中所起的作用。第4自然段要特别关注“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这两句话的作用。这两句话启示我们,观察事物也要带着感情,或者因观察而了解而有“新发现”,随即“生发情感”。这种“情感”要在习作中自然地表达出来。有的表达隐含在字里行间,如《搭船的鸟》;有的是直接抒发在文章中,如《金色的草地》。《我爱故乡的杨梅》,写故乡杨梅的形状、颜色和味道,抒发爱故乡的情感。教学时,要注意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吃杨梅的经历,努力使学生“感同身受”;要重点关注观察杨梅果实的三个自然段,抓住关键词概括杨梅外形、颜色和味道的特点(填写表格),从中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要认真揣摩在观察中补充相关知识和插入故事(“我小时候……”)的作用。同时,将学生在“初试身手”(或所选择的素材)中的习作“初胚”(观察植物)拿出来修改、补充、调整。

3. 比较读。

将观察小动物与观察植物的文章对比读,将同是写小动物/植物的文章对比读,发现同与异,从而汲取作者观察与表达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观察与习作实践能力。

这两篇观察小动物文章的同与异。有三同:(1)观察对象都是小动物。(2)都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和“内心‘察”来观察。(3)在表达上:都将观察对象“放置”在故事中;都用对比(翠鸟与鹦鹉,小狗与“村里”其他狗,教它念“狗”字时的表现与教它念其他字时的表现);都分自然段。也有三异:(1)《搭船的鸟》是作者“偶遇”;《我家的小狗》是作者“好朋友”。(2)《搭船的鸟》是作者的“新发现”(知道这只小鸟是翠鸟);《我家的小狗》是作者的“新感觉”(教它念“狗”它叫得最欢,想要出去不一次性“表示”,等等)。(3)《搭船的鸟》“内心‘察”以疑问的形式集中在一个自然段;《我家的小狗》“内心‘察”与视觉和听觉融合,并多与作者的语言描写结合分散各处(更加“有趣”——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有趣”)。

这两篇观察植物的文章的同与异。有四同:(1)都观察到“变化”。(2)都讲述自己的故事。(3)都补充了相关知识。(4)都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也有三异:(1)《金色的草地》的“变化”是偶然发现;《我爱故乡的杨梅》的“变化”是长期观察所得。(2)《金色的草地》的“故事”是独立于观察之外;《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故事”是融入观察之中。(3)《金色的草地》主要用视觉观察;《我爱故乡的杨梅》视觉与触觉配合(因为杨梅可以吃)。

综合起来看,从观察的角度说,不管是观察小动物还是观察植物,都必须:(1)长时间;(2)多感官参与(包括想象);(3)查阅资料补充相关知識;等等。这样才算得上是“留心观察”,才能有所得或有新发现。从习作的角度说,不管是写观察小动物还是写观察植物,都应该:(1)把观察对象置于故事中;(2)注意自己的“内心‘察”(包括疑问、与观察对象“对话/互动”);(3)突出所观察对象的特点(变化、新发现);(4)分自然段写。

这一比较读,可以安排一个课时,引导学生梳理。同时,将学生在“初试身手”(或所选择的素材)中的习作“初胚”拿出来修改、补充、调整。

总而言之,习作单元的教学,要聚焦目标,统整任务,避免“穿旧鞋走新路”——还像教普通单元一样,一篇课文一篇课文教,教完了再教习作。习作单元的教学,要通盘考虑阅读与习作、观察与表达,使之互动互补——亦读亦写、亦写亦读,力争使阅读与习作、观察与表达密切配合,同步完成,以整体提升课堂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初试例文杨梅
清欢杨梅酸
考研初试高分未被录取,且慢提“猫腻”论
运用心理学定律管理班级初试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空乘招聘初试,走出“美丑”误区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腊月杨梅红
杨梅
见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