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萧红
2019-08-27柳珊珊
柳珊珊
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女作家,她生命短暂却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经典作品。她的一生充满坎坷与艰辛,她的孤独感主要源于她任性刚毅的性格以及流离的生活和爱情的波折。同时这种孤独痛苦感又深刻地影响了萧红作品的创作,才有了生育的艰辛与死亡的孤独场面,体现了萧红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和对底层劳动妇女深切的同情。
关键词:孤独;流离;孤独意识;生育;苦难
萧红,原名张玉环,因“环”字与其二姨“姜玉环”中的“环”字相重,故祖父给其改名为张乃莹。萧红在哈尔滨创作期间曾用过笔名悄吟、玲玲等,后辗转到达上海,在鲁迅的帮助下发表了作品《生死场》,开始改笔名为萧红。萧红的一生辉煌过、荣耀过,却又是短暂而孤独的,同时这种孤独的深刻体验也深深的影响了她的创作。一直以她独特的个创作人魅力在文坛上影响深远。本篇将简单的论述萧红的孤独感的来源以及这种孤独意识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一、萧红的孤独缘由
《从异乡到异乡》是萧红的研究者叶君老师的重要著作,也是本篇论文参考的重要文献,“从异乡到异乡”正是萧红一生的真实写照,该著作详尽独特地呈现了萧红颠沛流离、孤独的一生。而这种孤独之感也一直伴随着萧红的一生。我认为这主要根源于萧红任性刚毅的性格以及她强烈脆弱的自尊心。
(一)孤独的起源:性格影响命运
萧红的祖辈是从山东艰难跋涉逃亡到东北的,在辛亥革命以后,很多地方旧的封建家长制度纷纷解体,但是在闭塞的东北地区,封建家长制度依然根深蒂固。尤其像萧红的家庭。
萧红父亲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所以封建家长的思想更加浓厚。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萧红的到来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多少欢乐,除了祖父。之后两个弟弟的陆续出生,使得父母更无暇照顾萧红了,只有祖父教萧红背诗陪伴在萧红的身边,在祖父的陪伴下她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才让萧红对爱和温暖有所追求。祖父的过于溺爱也或多或少的弥补了她缺失的父母之爱,但是也慢慢地养成了萧红任性的性格。
然而父亲的暴戾性格以及家庭的变故让萧红变得更加的任性和刚毅。这也是她人生苦难和悲剧的开始。在萧红九岁那年,生母离世,萧红有了继母梁亚兰。继母的到来,使萧红和父亲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激起了她向父亲的权威挑战的欲望。尤其是在学校里接受了更多的新思想以后,叛逆任性的个性更为严重,导致的第一个严重后果是她与表哥陆哲舜的逃婚事件,盲目任性的逃婚终会落得不欢而散的后果,但这次的逃婚却间接地导致了她孤独的人生悲剧。
然而导致她的人生悲剧的性格弱點还有她强烈而又脆弱的自尊心。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与自身的性格密不可分的,萧红的任性偏执以及她强烈的自尊心都对后来她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是她苦痛的人生经历的主要形成原因。
(二)孤独感的加深:流离的生活体验
萧红年纪轻轻就经历着从异乡到异乡的漂泊之旅,离开乡土,辗转哈尔滨、北平、青岛、上海、东京、武汉、重庆、香港,经历饥饿、病痛、爱人的背叛,亲友的离世这些都加重了萧红的孤独之感。
祖父死后,萧红与那个封建大家庭就没有了爱的纽带。她经历了长时期的艰苦生活,战争、寒冷、饥饿无不摧残着这个年轻女孩。在《过夜》中描述了她当时的惨状,“我的眼毛感到了纠绞,积雪随着风在我的腿部扫打。当我经过那些平日认为下等妓倌的门前时,我觉得她们也比我幸福。”这是她第一次离开优越的环境感觉到寒冷。加之战争环境的包围,所以这一次她选择投靠汪恩甲,可汪恩甲也并不能成为她最终的依靠,从他回家取钱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此时已怀孕的她走投无路,还好给《国际协报》写信求助得以成功,这件事也促成了她与萧军的相识相恋。可是她与萧军的生活依然在饥寒交迫中度过,后来总算是萧军的求职广告有了回响,日子才渐渐明朗,并且自费出版了小说散文集《跋涉》,有所影响但旋即又遭查封,由于形势所迫,两人不得不离开刚刚建立的温暖的小家,又开始过上了流浪的生活,二人去了青岛。
两人后又离开青岛去了上海,并且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成功地发表了《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两书,并使萧红二人在上海文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获得一定的地位,两人的生活渐渐好转。与鲁迅先生一家的相识让萧红感觉温暖坚定,让辗转他乡的萧红有了倚靠。可是好景不长,就在萧红的生活水平和精神方面获得极大满足以后,萧军感情的背叛却给她当头一棒。让萧红无力承受、痛苦不堪。她再一次选择孤独前行,东渡日本。但是日本的生活并不新鲜,反而徒增她异乡的烦恼,这种孤独痛苦的人生简直让萧红痛苦不堪。可更加让萧红痛苦的是她得知了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鲁迅先生于萧红来说是朋友、亲人、倚靠、和精神的支柱,鲁迅先生的逝世给萧红带来了沉痛的打击并直接促使萧红返回香港。
重返上海的萧红并没有与萧军重归旧好,萧军甚至对萧红采取过暴力行为,萧红对这段感情失望至极,两个人本就是在特殊境遇中的结合起来的,但是性格、思想方面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使两个人因种种的摩擦而倍感疲倦。最终,两个人在西安永远的分开了。
而后萧红与萧军的分道扬镳和与端木蕻良的结合不被大多数的好友所祝福,使萧红处于被友情“封锁”的孤独与尴尬境地之中。为了躲避战乱,寻到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萧红与端木蕻良来到了香港,在香港期间她的生活并没有多么的快乐反而使她倍感孤独和思念着友人。竟没想到,香港竟成了萧红人生的最后一站。萧红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依然饱尝了孤独之苦,她和萧军的分开使得她疏远了很多的好朋友,还要承受朋友们的不理解,还有战争的摧残和疾病的折磨,连她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只有骆宾基常常陪伴左右,使得这位有才气的年轻女作家带着遗憾和不甘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二、孤独感的深入与书写
萧红的任性使得她与自己的大家庭决裂,成人之后四处颠沛流离,饱受饥寒,感情生活也是一波三折,这一路的坎坷磨难都让这个瘦弱的女性负重前行,内心倍感孤独之苦。这种孤独和苦痛使得萧红将眼光投向了在男性权威下苦苦生活,艰难生存的女性,表达了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同情和关爱。
(一)生育的凄惨与孤独
萧红是一名伟大的女作家、进步女性、是他人的妻子同时又是一位生育过两个孩子的母亲,虽然两个孩子都没能留在自己的身边,但她确确实实经历过两次生育之苦,所以她能十分了解女性的生育之苦,生育之痛。女性的生育在她看来没有什么崇高庄严的感觉,和猫儿狗儿的生育没什么两样,倒更像是一场严峻的刑罚。因而她相比于其他女性作家来说她对于女性生育体验的描写涉及较多。
萧红第一次描写关于生育的场景是在小说《弃儿》当中,这也是在她刚刚生完第一个孩子以后写的。故事的女主角是芹,关于芹的生产萧红是这样描写的,“芹肚子疼得更厉害了,在土炕上滚成个泥人了。芹只想撕破自己的肚皮,外面的雨声她听不到了。”我们可以从这段描写中感受到女性生育的痛苦,没有一丝幸福可言,除了疼痛的感觉什么都没有。内心是无助的、痛苦的、绝望的,生育带给女性的是无比痛苦的肉体折磨和心灵折磨。
在《生死场》“刑罚的日子”中,萧红在这里将动物的生殖和人的生产等同起来,暖和的季节里,全村都在生产,房子后面的草堆上,狗也在生产。在萧红的笔下,人的生育得不到尊重,是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女人被当做是生育的工具,劳动妇女们只是丈夫们泄欲的工具,对于妇女的生产被认为是极其平常的事,甚至有时会被丈夫厌弃、打骂。女人也没有一丝的反抗意识,逆来顺受,认为自己既是女人就应该服从于男性。加上生育条件的肮脏、艰苦,所剩下的孩子存活率极低,生孩子的母亲也随时面临着去世的危险,但这些都被人们看成是极其平常的事情,生就是生,死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萧红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女性的生育,生育仿佛是她们一个人的事,和动物没什么两样,她们孤独地繁殖也孤独地死去。萧红说:“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犧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形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她们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终成男性的附属品。
(二)死亡的悲痛与孤独
萧红作为一名女性,她对死亡有着一定的敏感与恐惧。然而她的笔下却有大量的死亡描写,死亡本该是人最终的归宿,她笔下的死亡多是由于受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压迫,死了之后被送到了坟场,以为以后就可以避免痛苦,没想到却被野狗分食了自己的死尸,因而死亡带给他们的是永远的孤独和被野狗分食的凄惨悲痛。
萧红笔下的穷困人民常常受到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最终致死。在《生死场》中,小金枝的死是不幸和悲惨的。金枝刚出生没多久就被自己的父亲活活摔死了,小金枝的死可能是由于父亲的冲动也可能是由于父亲出于家庭的重担而早有预谋,穷苦人家的生活十分艰难,多了一个孩子就会增加家庭的重担,并且在当时生殖泛滥的年代,对于穷苦人家来说,弃婴和死婴是非常常见的,所以说小金枝的死是生活的重担催逼着一个父亲做了如此的行为,而且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女婴的死就更不足为怪了。小金枝就这样因为生活的贫穷而被抛弃。
在封建落后的小城,精神上对人的压迫也是极其残忍的。在《呼兰河传》中小团圆的媳妇就是被封建迷信给摧残致死的。旧社会的底层妇女不仅受到男性的欺辱,而且还受到女性同胞的毁灭,她们用封建迷信来折磨年轻的肉体,这些女性她们既是封建迷信的受害者,同时又充当了维护者,甚至是杀人的帮凶。
这些人物,都是因为受到外界的物质压迫和精神上的压迫而年轻早亡,他们受到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物质压迫让人为之心痛,但是他们受到的精神上的压迫更是让人胆战心惊。在诚如呼兰这样的小城里,人们早已经习惯了生老病死,人死了就不再痛惜,生的人还要继续生活着,每天都会有死亡的人孤独离去,人们每天依然这样麻木地生活下去。
三、结语
萧红的一生都是艰难孤独的,她的孤独来源于她任性刚毅的性格,来源于四处漂泊的无归属感,来源于爱情中的背叛,苦难和孤独亦成为了她创作的源泉,萧红笔下描写的生育的痛苦以及死亡的孤独真实生动的展现了最下层平民的生活原貌,但她最终并没有把读者引向失望的绝路,反而让他们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同时也把人引向,人应该是有人性的,具有同情心,有所希望有所追求的层面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