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散文的生态主义解读
2019-08-27李家慈夏雨
李家慈 夏雨
摘要:李娟《羊道》三部曲记录了李娟跟随扎克拜妈妈一家游牧、转场、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在领略草原美景的同时,也了解到富有魅力的哈萨克文化。李娟用手中的笔,呈现出草原的生态景观和这一古老民族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羊道》;生态主义;生命意识
李娟为我们描述的可能是世界上最后一支最为纯正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民族的生活、传统、信仰乃至日常的方方面面,这是一种与现代都市生活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著名的生态批评家贝特在《大地之歌》一书中指出,生态诗的目的就是展现理想的自然生存状态,为我们提供“想象的自然状态,想象中的理想的生态系统;阅读它们,陶醉于它们的境界,我们便可以想象另一种与我们现状不同的栖居于大地的方式”。(1)而李娟用充满诗意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田园牧歌式的游牧生活,这为现代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一、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和谐
哈萨克民族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毫无疑问,哈萨克族拥有悠久的游牧历史,他们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他们追随着自然时令的变化而不停地迁徙,并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农业文明的独特的草原游牧文化。他们在与自然抗争的同时又依赖着自然,最终形成了与自然对立和谐并存的局面。
(一)绿色的草原景观
李娟跟随扎克拜妈妈一家体验了游牧生活,她的《羊道》系列记录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草原景观,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绿色渲染成的世界。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毫不吝啬自己的文字,用大量的词汇记录下草原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点的不同状态。
在李娟眼里,四月的草原是一抹淡淡绿意,而他们渡过额尔齐斯河后,视野中的绿意徒然浓厚了几分。等他们到达哈拉苏后,草原变得青翠耀眼,绿意盎然。而夏牧场的草原是绿意汹涌的,甚至看起来沉甸甸的。在迁徙去冬库尔的路上,李娟更是长篇大论沿途的绿色:“而眼下是一个均匀的绿色世界,像铺天盖地披了条绿毯子似的。没有特别突兀的事物,也没有河,没有光秃秃的石头。全是绿地,全是沼泽,只有高一点的绿和低一点的绿,没有深一点的绿和浅一点的绿之分。”(2)
草原是绿色的世界,而李娟也拥有强烈的绿色意识,这样的关于绿色的文字数不胜数。她书中的绿色,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的绿色,更是广义的绿色,这里面深含着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表露出浓厚的尊重人与其它生命体的和谐关系的思想。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
李娟笔下的草原不仅仅是牲畜生存的地方,更是人们诗意栖居的地方。人们在草原上自在的活着,有时候人与自然似乎完全趋向谐和,出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种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再现,容易让人想起瓦尔登湖上的梭罗:“活动在大自然里感到一种神奇的自由,仿佛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3)
在她的《羊道·春牧场》里,有一段李娟和扎克拜妈妈休息时的情景:“两只狗也跟着我们来了,它们并排立坐在我们身后,静静地一声不吭,似乎也在为对面的美景所陶醉——那片沉浸在蜜汁般的余晖中的落叶松林!妈妈指了指北方的远处,低声赞美了几句什么。这温柔安详的黄昏,安慰着妈妈终日操劳的心。还有宁静的索勒……它立起后肢,双掌合十,微微前倾着身子,入神地凝望着浩浩山野中最神秘的一点。”(4)这是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情景,在这个场景中,万物有灵,人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可以说人即自然、自然即人。
李娟不仅记录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情景,同时她也在《羊道》系列中记录了哈萨克牧民的日常生活,里面有不少神奇的事例,反映出天人感应的思想。
比如牧民对天气的预知能力,牧民努尔兰说明天有大雨,李娟很不相信,结果第二天结结实实地下了场大雨。还有就是牧民对草原万物非同一般的感知能力。李娟和卡西去森林里砍柴,看到地上的枯枝,她一一指着告诉李娟这些树木折断的原因。有被雷打断的,有被冬天的雪压断的,还有风吹断的。卡西这种神奇的能力让李娟瞠目结舌,同时也百思不得其解,或许这是牧民与自然长期紧密生活在一块的结果,因为贴近自然,所以了解万物。
(三)严酷与美好并存
李娟的《羊道》系列散文中既书写了自然美好、和谐的一面,也不讳言其恐怖、严酷的一面。牧民们长期生活在比较恶劣的条件下,对身体也是一种不小的伤害。扎克拜妈妈一家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病痛,扎克拜妈妈有胃疼、牙疼、头疼之类的疼痛症状,卡西和斯马胡力则鼻子有问题,要么是一直流鼻涕,要么整天鼻塞。如果说这些疾病是小痛苦的话,那频繁的迁徙才是更为严重的磨难。每次迁徙去其他的地方,往往半夜两三点就要起来收拾东西,一路上要遭受寒冷和雨水的侵袭,同时还要照顾好羊和骆驼。
面对这种恶劣的环境,人们选择的只有忍耐,他们利用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智慧坚强的活着,时刻摸索着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他们作为游牧民族,顾名思义,是不断迁徙和流动的。这样不停的迁徙是为了保护草原上的生态环境,不因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这种生存方式是强大的,“它依存自然的呼吸韵律而起伏自己的胸膛,它所凭持的是世上最强大的力量……”(5)
为了生存,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他们的水是取自天然的,有時是去背阴处的冰川背冰块回去化水使用,有时去附近的沼泽地或者溪流处取水,水里经常会有不少异物,但李娟采取了接纳的态度,“那毕竟是水啊,总归是清洁的,宁静的,滋养的。”(6)
此外,牧人们会利用泥土保存蔬菜水果,会利用各种植物治病,他们也有很强的环保意识,他们平时不会乱扔垃圾,每次准备迁徙时也会先清理附近的垃圾才会离开。
他们享受着游牧生活中愉快的部分,也忍耐着草原生活中磨难的部分,他们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对立又和谐,就这样过去了千年……
二、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和解
强调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是生态学的核心命题。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生活在城市的钢铁丛林里,对大自然愈加远离,于此相伴而来的则是一系列的问题。“在生态批评理论看来,如何将大自然的绿色气息重新注入人类在工业文明中久已枯竭的心灵,不但是对自然的拯救,同时也是人类回归本性的必由之路”(7)李娟通过她的《羊道》系列抨击了现代文明的一些弊病,并对哈萨克族的传统和牧人们表现出的自然人性进行了由衷地赞美。